知識創新工程

知識創新工程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決策,決定由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目前,試點目標任務已經完成,在戰略高技術、重大公益性創新和重要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帶動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了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我國科學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中國科學院關於實施知識創新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會議決定2011年至2020年要繼續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著力解決關係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簡介

1998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1],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序幕由此徐徐拉開。八
年鏖戰,八年搏殺,中科院不斷加強戰略研究,不斷深化對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譜寫了新時期一支威武雄壯的奏鳴曲。
在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中科院初步實現了由單純以學科為主進行科技布局向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態勢聚焦創新目標並優選創新領域的轉變,由以跟蹤為主向以原始科學創新為主的轉變,由以模仿為主向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重大系統集成為主的轉變,由以分散的研究模式為主向加強跨學科、跨所力量的組織與凝聚、產學研緊密結合轉變。
2005年底,美國哈特森研究所(HudsonInstitute)發表了一份《中國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競爭力分析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我國的三個自主創新案例,其一是,中國未來幾年將發射100顆衛星,從而形成全球地面觀測系統,其二是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其三是能支持Linux和Windows作業系統的龍芯2號CPU晶片。
美國國會智囊機構的這份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成果的分量。眾所周知,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和龍芯2號CPU晶片來自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而將形成全球地面觀測系統,也有中科院所作的重大創新貢獻,其中包括中科院微系統研究所為主研製的創新一號存儲轉發通信小衛星。
1998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序幕由此徐徐拉開。中科院肩負著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確定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的新時期辦院方針。
八年鏖戰,八年搏殺,中科院不斷加強戰略研究,不斷深化對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譜寫了新時期一支威武雄壯的奏鳴曲。

目標

到2010年前後,把中國科學院建設成為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科技前沿、具有強大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的知識創新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科技知識庫、科學思想庫和科技人才庫。工程試點分3個階段,1998年至2000年為啟動階段;2001年至2005年為全面推進階段;2006年至2010年為最佳化完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