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地處黃海之濱,位於海陽城區東北十五公里,距煙臺、威海、青島各100公里,行育線橫貫其中,全鎮總面積138公里,人口3.3萬,轄41個行政村。盤石店鎮山清水秀,自然風光秀麗怡人。該鎮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富足。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45億元。社會事業及經濟建設發展迅速。同時該鎮名勝古蹟較多。

基本信息

地理特徵

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

該鎮位於招虎山腹地的雲頂自然風景旅遊區松竹疊翠,山峭水碧,夏無酷署,冬無嚴寒,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七峰山下的叢麻禪院始建於唐代,拔地而起的長壽崮山勢挺拔,唯一通山的小路峰迴路轉,險中有奇,著名的一線天令攀登者心馳神往,崮下禪院靜寂,翠竹連綿,環境古樸,自去年開發開放以來,來自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平嵐瀑布山高水急,夏秋雨季飛瀑直下,飛珠濺玉,令遊客流連往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嘴子前古墓自1976年發現挖掘以來,先後出土春秋時期各類青銅文物500多件,其中出土的青銅寢玉屬國寶級文物,曾多次到海內外展出,這些自然景觀,投資開發前景廣闊,回報潛力巨大。東鄰乳山市乳山寨鎮,東南靠留格莊鎮,西南接方圓街道,西北連朱吳鎮,東北與乳山市諸往鎮交界。面積138.06平方千米,人口3.12萬人(2009年)。轄4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盤石店村,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52′。全鎮丘陵起伏,招虎山脈由南向北縱貫境內西部,東北邊緣區為山嶺地帶,中部留格河流域為平原地帶。育行、盤留、盤高公路貫穿境內。名勝古蹟有叢訂禪字古寺廟、平嵐瀑布、大莊竹林、戰國墓群等。

地名由來

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

沿革鎮機關駐地盤石店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王姓遷此建村定居,以 開店為生。因店門前有一磐石,故命村名磐石店。後“磐”演變成“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縣之初,盤石店隸屬嵩山鄉盤石社。1928年廢鄉設區,盤石店隸屬嘴子區。1932年海陽縣設六個區,盤石店隸屬第四區。1941年4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劃為第三區(盤石店區)。1956年撤區設鄉。1958年9月,成立盤石店人民公社。本年11月28日,撤公社設盤石店鄉。1959年春,重建盤石店人民公社。1965年8月,撤公社改區。1968年3月6日,撤區重建盤石店人民公社。1984年4月24日起,改為盤石店鎮

沿革

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

鎮因駐地盤石店村而得名。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王姓遷此建村定居,以開店為生。因店門前有一磐石,故命村名磐石店。後“磐”演變成“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海陽縣嵩山鄉 盤石社。1928年屬嘴子區。1932年屬第四區。1941年4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劃為第三區(盤石店區)。1956年撤區設鄉。1958年9月改盤石店公社,同年11月28日撤公社設盤石店鄉。1959年春重建盤石店公社。1965年8月撤公社改區。1968年3月6日撤區改盤石店公社。1984年4月24日改盤石店鎮。1996年,面積138.1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大榆村、小榆村、崖下、東姜家莊、朱蘭夼、平嵐、上壘子、下壘子、北山後、大莊、繆家、井家溝、金銀崮、柴嵐崮、潘家莊、東楊格莊、馬格莊、徐家泊、望山、大柴、小柴、松岩莊、周家溝、炭嵐、嘴子前、嘴子後、北魯家、薛家、東庵、仙人盆、野口、欒家疃、潘家溝、盤石店、龍頭、桃李村、虎山、南魯家、於家河、霞石、周家41個行政村。2002年,盤石店鎮面積138.06平方千米,3.42萬人,轄41個村。

2011年代碼

盤石店鎮 盤石店鎮

370687103:~201 121盤石店村 ~202 220潘家溝村 ~203 220仙人盆村 ~204 220東庵村 ~205 220薛家村 ~206 220野口村 ~207 220北魯家村 ~208 220嘴子後村 ~209 220欒家疃村 ~210 220金銀崮村 ~211 220柴嵐崮村 ~212 220桃李村 ~213 220周家溝村 ~214 220潘家莊村 ~215 122霞石村 ~216 220嘴子前村 ~217 220繆家村 ~218 220井家溝村 ~219 220大莊村 ~220 220龍頭村 ~221 220大榆村 ~222 220小柴村 ~223 220下壘子村 ~224 220朱蘭夼村 ~225 220大柴村 ~226 220望山村 ~227 220徐家泊村 ~228 220馬格莊村 ~229 220松岩莊村 ~230 220炭嵐村 ~231 220周家村 ~232 220上壘子村 ~233 220東楊格莊村 ~234 122南魯家村 ~235 122於家河村 ~236 220北山後村 ~237 220小榆村 ~238 220崖下村 ~239 220東姜家莊村 ~240 220平嵐村 ~241 122虎山村

自然資源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富足。譽滿一國的海陽紅、海陽花、海陽綠、海陽灰等石材不僅儲量大,而且質地細膩,色澤艷麗,深受日本、韓國及歐洲各國客商的青睞,長毛兔為該鎮所特有的支柱產業,在全國久負盛名,現在長毛兔存養量已達到60萬隻,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年產優質兔毛400多噸。目前,全鎮已形成紡織、建築、機械加工、家產品加工為主的四大體系十幾個骨幹企業,年產值達3.5億多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

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138.06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2002年底總人口330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8人,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45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6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4.419億元,糧食平均畝產5536公斤,總產18269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37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8206萬元,林果業總產值433萬元,畜牧業總產值5035萬元,漁業總產值53萬元,人均純收入3246元,人均居住面積22平方米。

大事記

清順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天主教在盤石店發展教徒,有教堂4間。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徐家泊人徐耀門、徐海門回響棲霞於七起義,聚眾數千人,占據招虎山。翌年正月,山東提督祖澤溥領兵圍剿招虎山義軍,徐耀門、徐海門等率眾奮戰,終因寡不抵眾,起義失敗。

清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二十八日盤石店村王承志率團練抗擊捻軍,被捻軍殺死。團練團長王思訓,帶領鄰村團練在嵩潛河東阻擊捻軍,被擊敗後退守嵩山,捻軍緊追不捨,冒滾木雷石攻山,衝進石砦,殺死團練無數,王思訓被殺死。

1936年6月26日盤石店村一村民蓋房燃放爆竹,引起火災。全村360戶,有220戶的房舍、財物化為灰燼。

1939年4月13日國民黨海陽縣政府由城裡遷至盤石店村。

同年7月26日日軍飛機4架轟炸盤石店,炸死縣政府職員1人,炸毀民房38間。

同年冬三民主義青年團海陽縣籌備處在盤石店成立,宋毓賢為籌備處主任。

1941年4月9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盤石店區小店村(今虎山村)成立,張維茲任縣長。

1942年3月國民黨頑軍第二十六旅秦毓堂部,燒毀嘴子前村民房350餘間。

同年7月5日(農曆五月二十三日)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從朱吳遷到大薛家村。

同年7月7日國民黨頑軍秦毓堂部130餘人在大薛家村,偷襲了縣抗日民主政府,殺害工作人員11人,民眾10人,傷30餘人。

同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十六日)日軍進行膠東大掃蕩,在盤石店霞石村小龍夼殺害抗日軍民260多人,製造了“小龍夼慘案”。

1947年3月華中建設大學在校長李亞農、副校長夏紀農帶領下,由蘇北淮陰遷至魯南,又自魯南遷來本區辦學,時有學員200餘人,5月結業分配工作。7月8日,從膠東招生1700人,在盤石店村舉行開學典禮。校長李亞農、副校長夏紀農、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彭康分別講話。

同年在叢麻院建海陽蠶種場。

1948年8月8日晚境內遭暴雨襲擊,沖毀淤壓農田若干,沖塌房屋26間。

1958年9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陽八中於盤石店東建立。

同年11月1日盤石店人民公社在第一大隊--原盤石店勝利農業社興辦一處敬老院,為縣內敬老院之始。

1966年8月12日周家村遭龍捲風襲擊。風過處寬百米,直掃1公里,中心地帶30幢房屋、30座垣牆掠基摧毀,碎磚亂石刮出1公里,3株合抱粗大樹連根拔起,尺深河水旋涸,酥石硼被揭去2寸。共毀莊稼10公頃,房屋535間,死7人,傷27人。

1978年2月在嘴子前村發現春秋古墓群,並出土大量文物。

1983年全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重新恢復盤石店山會。

1986年2月在北京財政局工作的女青年徐兆梅,衝破世俗來盤石店鎮嘴子前村,與青年農民王春明結婚。

同年望山村飼養長毛兔5800隻,純收入24.8萬元,戶均收入1500餘元。

1988年11月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盤石店鎮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稱號。

1989年1月鎮文化站站長徐兆平,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先進文化站長稱號。

1990年5月海陽縣遊藝器材廠(廠址在於家河村)所生產的計數跳繩器,獲國家專利。在太原市舉辦的全國兒童用品展覽會上,獲全國兒童用品博覽會十佳獎之首。

1991年全鎮41個村養長毛兔19萬隻,成為煙臺市最大的長毛兔養殖基地。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解放前夕

盤石店鎮由於飽受戰亂之苦,大片土地荒蕪,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據1948年調查統計,糧食畝產僅有60公斤左右。

建國後

改單一種植為合理間作套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小麥播種向機械化發展。同時發揮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起一系列水利設施,蓄水量達2500萬立方米,旱澇保收面積達到1413公頃,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99年,全鎮糧食總產達到1750萬公斤,油料349.4萬公斤,分別比1949年增加4.1倍和2.3倍。2002年,糧食畝產554公斤,總產18269萬公斤。果業生產在全鎮已形成規模,成為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2002年,有果園面積800公頃,果園水澆面積達80%以上,櫻桃、板栗、柿子等乾雜果總產量達到300萬公斤。本年,第一產業總收入2580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2371萬元,畜牧業收入12799萬元,林業收入588萬元,漁業收入47萬元。

第二產業民國時期

境內設有兩家燒鍋(燒酒)和1家醬園,後由於戰亂,相繼停業。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企業,逐步形成了機械加工、石材加工、食品加工、服裝加工及建築材料、建築安裝等六大體系,有十幾個骨幹企業。以家庭手工花網、毛衫加工、五金加工、工藝扎紙等為主的手工業也空前繁榮。1999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出口創匯600萬美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309人,收入14107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2447萬元,建築業收入1654萬元。

第三產業解放前

本鎮以集貿交易為主的第三產業比較興旺,是全縣有名的商貿重鎮。建國後,以集貿交易、飲食服務、維修加工、商業及農副產品購銷等為主的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2年,全鎮有飯店10個,其中中型飯店2個。以服裝銷售、建築材料購銷、理髮、照相、音像圖書等為主的商貿網點上百家;有毛衫加工放貨點10多個,總收入513萬元,占全鎮經濟總收入的1/8。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459人,收入4608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992萬元,服務業收入742萬元,商飲業收入2874萬元。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

盤石店村即為縣內重要集市。20世紀90年代,大榆村、嘴子前村又先後設起集市。2002年,全鎮有集貿市場3個,日上市攤位1020個,上市人數1.5萬人,年成交額2010萬元。

2002年盤石店鎮集市簡況表

┌───┬─┬──┬───┬───┬──┐

│市場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設立│

│名稱 │期│攤位│交額 │人數 │時間│

│ │ │(個)│(萬元)│(萬人)│ │

├───┼─┼──┼───┼───┼──┤

│盤石店│一│800 │1800 │1  │清初│

│市場 │六│ │ │ │ │

├───┼─┼──┼───┼───┼──┤

│大榆村│三│80 │80 │0.2  │1990│

│市場 │八│ │ │ │ │

├───┼─┼──┼───┼───┼──┤

│嘴子前│四│140 │130  │0.3  │1996│

│市場 │九│ │ │ │ │

└───┴─┴──┴───┴───┴──┘

特色產業境內山多草豐,畜牧業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本鎮的長毛兔,為國家畜牧專家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經多年培育而成,具有抗病能力強、產子率高、產毛量高、毛質優良等特點。1999年,全鎮長毛兔總飼養量達55萬隻,年產兔毛40萬公斤、仔兔20萬隻,總收入4000萬元。

盤石店鎮山清水秀,風光秀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位於招虎山腹地大莊的雲頂自然風景旅遊區,層巒疊嶂,危峰聳立,谷深壁峭,松竹疊翠,有“北國小江南”之美譽。建於隋代的叢麻禪院,四周奇峰林立,寺後丹崖拔地突兀,如屏似障。寺前3公頃的竹林,青碧蔥蘢。山高水急的平嵐瀑布,讓人流連忘返。嘴子前村的春秋古墓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珍貴文物500餘件,享譽全國。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到此觀光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每年可接待旅客數萬人次。

本鎮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譽滿全國的海陽紅、海陽花、海陽綠、海陽灰等花崗岩石材,不僅儲量大,而且質地好、色澤美,深受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各國客戶青睞。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9年

建盤石店、嘴子前、大榆村3所私立公助學校,招收學生100餘人。

建國後

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65年,有國小59處,在校學生5042人,入學率79%。2000年,全鎮有國小8處,中學1處,在校學生1875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校舍改造,均達到省定標準。

民眾文化逐步活躍,日趨繁榮。1966年建廣播站。1976年建文化站。1978年成立電影隊。1980年,經濟強村和機關、學校建圖書室、閱覽室,鎮建檔案室;部分村組建起秧歌隊,在春節等重大節日,進行巡迴演出。

醫療衛生建國前

境內醫療條件極差。1956年8月,建盤石店鄉衛生所。1958年改建為盤石店公社衛生院。1969年始建合作醫療站。到1980年,各村都建起合作醫療站,並建起社隊兩級合作醫療。

人民生活建國前

常年人均糧食85公斤,人均收入58.4元。建國後,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經濟收入大量提高。1999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1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686元,分別比建國前增長281倍和46倍。2000年,全鎮有行動電話1670部,普通電話6700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60%。

鎮村建設2000年

中共盤石店鎮黨委、政府著手對鎮村建設進行調整和規劃,嚴格按美化、淨化、綠化、硬化、亮化的要求,投資200萬元,在鎮駐地盤石店村規劃了一條南北長500米、兩側建有10餘棟商業網點房的商業大街,建築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2002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3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7月,朱蘭夼村建起全區第一個黨支部,董德法任黨支部書記。1941年4月,建立中共海陽縣三區(盤石店)委員會,先後擔任區委書記的有張仁壽、牟吉隆、李勇。1945年1月,成立中共盤石店區委員會,先後擔任區委書記的有王鑑溪、牟吉隆、隋德初、姜守全、姜振芳、姜同貞、劉同順、蔣家堂。1950年2月,中共盤石店區委改為中共海陽縣三區委員會,轄62個黨支部,先後任書記的有蔣家堂、王富、孫臣芝。1955年9月,中共海陽縣三區委員會改為中共盤石店區委員會,先後任書記的有孫臣芳、紀兆德。1956年10月,撤銷中共盤石店區委員會,分設中共盤石店鄉委員會、中共北山後鄉委員會和中共嘴子前鄉委員會。先後任中共盤石店鄉委員會書記的有石增財、紀兆德、王兆洪。先後任中共北山後鄉委員會書記的有郝文思、侯義志。先後任中共嘴子前鄉委員會書記的有姜洪寶、張仁傑。1958年9月,撤銷中共盤石店鄉委、北山後鄉委、嘴子前鄉委,建立中共盤石店公社委員會;同年11月底,改為中共盤石店鄉委。1959年4月,改稱中共盤石店公社黨委,轄45個黨支部。先後任黨委書記的有紀兆德、魯保陽、徐永道。1965年8月,中共盤石店公社委員會改為中共盤石店區委員會,書記徐永道。1969年10月,盤石店公社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立,組長宋文佩。1971年3月,撤銷盤石店公社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建立中共盤石店公社委員會,轄41個黨支部,先後任書記的有榮香亭、聶玉傳。1984年4月,中共盤石店公社委員會改為中共盤石店鎮委員會,轄41個黨支部,先後任書記的有劉占武、姜正令、張洪橋、邢永強、辛仁泉、李建勇、徐維平。2002年,全鎮有黨支部55個,黨員189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4月,設海陽縣第三區(盤石店)區公所,駐地盤石店,先後任區長的有張吉倉、徐梅吾、王文亭、高智先、王洪昆。1945年1月,建立海陽縣盤石店區公所,先後任區長的有王洪昆、高成俊、馬勛、劉維嵩。1950年2月,盤石店區公所改為海陽縣三區區公所,先後任區長的有劉維嵩、顏慶榮、王富、侯義志。1955年9月,海陽縣三區區公所改為盤石店區區公所。1956年2月,改為盤石店區人民委員會,區長侯義志。1956年10月,撤區公所分設盤石店鄉、北山後鄉和嘴子前鄉人委。先後任盤石店鄉鄉長的有牟廣、范君、侯義志;北山後鄉鄉長辛元茂;嘴子前鄉鄉長周惠卿。1958年9月,成立海陽縣盤石店人民公社管委;同年11月,改為盤石店鄉人委。1959年4月復稱盤石店公社管委,轄45個大隊(村)管委,先後任社(鄉)長的有姜洪保(兼)、魯保堂、姜洪保、石增財、鞠志遠。1965年8月撤公社管委,設盤石店區區公所,區長鞠志遠。1968年3月,成立盤石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轄41個生產大隊。先後任革委會主任的有袁宗珉、宋文佩、榮香亭、聶玉傳。1980年12月,盤石店公社革委改為盤石店公社管理委員會,先後任管委會主任的有張慶淳、劉占武。1984年4月,撤銷公社體制,建立盤石店鎮人民政府,轄41個行政村,先後任鎮長的有范振香、於元慶、黃愛國、趙本超、於篤傑、孫武令、滕永建、楊曉文、徐維平、張衛華。

名勝古蹟

嘴子前春秋古墓群。位於盤石店鎮嘴子前村東北約50米(地名養軍場),西部是招虎山,向南20公里是半島南海岸。墓群四周群山環抱,北依佐定山,南臨盤石水庫上游,西靠嘴子前村,東100米處是季節性小河。墓群東西200米,南北約200米,面積40000平方米。目前已挖掘5座墓葬,出土大批文物,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在膠東當屬首位。

墓群所在地原是一座黃土小山(應為墓葬封土),而嘴子前村周圍是沙土地貌,村里百姓積肥、建房,此處便成唯一的取土場。1970年代,封土被挖走變為平地。農民在此開墾、耕種,常發現箭頭、馬銜之類物品,猜度此處為古代屯兵之地,故取名“養軍場”。

1978年農民在此耕種時,先後發現並挖掘了兩座墓葬,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棺、槨、陶器被破壞,其餘文物被農民帶回家中。海陽博物館會同有關部門,將大部分青銅器從農民手中收入館藏。其中編鐘七件、寬沿簋二件、鼎、扁壺、鼎蓋、盆、盤、削、寬鋒矛、礴等各一件,另有一批車馬器。1985年,二號墓暴露嚴重,經上級文物機關批准,海陽市博物館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3件青銅器和罐、簋、豆、匝、盤等大量造型獨特的陶器。從這幾次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其製作精美絕倫,體態莊重典雅,墓主應屬於品次極高的貴族,但墓群歸屬仍為考古學未解之謎。1992年,古墓群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民眾整地時,將四號墓外槨暴露於地面。海陽博物館經批准立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包括7鼎9鍾在內的240多件文物,其中青銅器60多件,玉、石器10餘件,漆木器40餘件,陶器100多件,引起全國關注。1997年全國文物精品展,山東省共調展文物24件,有12件為四號墓出土。其中3件列入《中國文物精華》,1件被定為國寶。

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大盂,國家一級文物,現為海陽博物館鎮館之寶。它寬沿、方唇、深腹、有頸、平底、敞口,重36公斤,高38厘米,口徑69.5厘米。出土時金光燦燦,毫無鏽蝕。外壁通飾蟠龍連體花紋,龍目及軀體交接點為中心,有凹孔的球狀高乳釘,其餘為減底平面淺浮雕。腹上部四支獸頭大耳,圓目張口,齒舌畢現。獸角變型為寬大的花冠,由四龍花紋蟠屈構成對稱圖案,精美絕倫。口沿上刻有銘文“聖所獻媯下寢盂”。大意是“聖”進獻給媯氏的下寢之盂。大盂出土後,先後赴台灣、日本展出。1997年參加全國文物精品展,排全國近10年來考古發現精品文物第三位。

據考古斷代的時間,四號墓與齊國田乞擅政,公子“聖”出奔的時代相符。嘴子前四號墓很可能是春秋末期齊國田乞的墓葬。墓地遠在與齊都山水阻隔的嘴子前村,可能是為掩蓋其越級使用7鼎9鐘的國王下葬規格。

叢麻古寺叢麻院位於盤石店鎮東北部七崮頂山中。寺建於隋代,相傳唐將尉遲敬德養馬於此,故名從馬院;又因周圍奇峰叢立如麻,亦名叢麻院。寺後丹崖(大崮),拔地突兀,如屏似障;寺前3公頃竹林,青碧蔥蘢;山中石洞天成,傳為釋祖坐化處;點將台,系尉遲敬德調兵遣將遺址;飲馬溪,傳說唐軍曾飲馬於此。

平嵐奇觀平嵐位於海陽、乳山交界處山巨山禺山中。此處峰巒峻峨,怪石嶙峋,尤以平嵐瀑布、黑石龍潭、火龍洞為奇。

平嵐瀑布在平嵐村南,斷崖寬約200米,高約50米。山水飛流直下,氣勢磅礴,景象壯觀。

黑石龍潭在瀑布下方深谷中,上口呈三角形,洞體迂迴深邃,清流直瀉,沖入碧潭,聲若洪鐘。潭東隱一石洞,可容百餘人,下口南向,與上口相距五六米,潭水奔涌而出,順谷傾瀉。

火龍洞在黑石龍潭西嶺,前口高約2米,洞內面積近50平方米。後洞口石壁上,有一石英線,形如飛龍,鱗爪俱全,首隱洞壁穴中。

招虎晴嵐招虎山大部位於本鎮境內。相傳仙家馴虎化石,故名。山中有清代農民起義軍的軍寨遺址,及天池、石鐘、石橋、白蛟洞、半灶崖,大王溝、天柱峰、仙人橋、龍門谷等幾十處天然奇景。雨後嵐氣籠罩,峭岩奇石,若隱若現,故稱招虎晴嵐。

徐耀門、徐海門起義遺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起義軍部屬徐耀門、徐海門在此聚義。遺址位於招虎山烏衣庵。後屏、左右峰皆為懸崖絕壁,前沿山勢略低緩,中部較平,為天成屯兵之所。起義軍憑此地利,英勇奮戰,給官兵以重大殺傷。當年的點將台、聚義廳、瞭望哨、圍牆殘址及飲水井、旗桿石、石碾等,至今猶存。不時有鐵鏃、矛頭、銅幣、鐵鍋片等物出土。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9101
14506
14595
家庭戶戶數 11681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046
家庭戶男 14481
家庭戶女 14565
0-14歲(總) 4924
0-14歲男 2540
0-14歲女 2384
15-64歲(總) 20391
15-64歲男 10214
15-64歲女 10177
65歲及以上(總) 3786
65歲及以上男 1752
65歲及以上女 203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8175

特色農產品

蘋果,兔毛,長毛兔

村莊名錄

盤石店村 潘家溝村 仙人盆村 東庵村 薛家村 野口村 北魯家村 嘴子後村 欒家疃村 金銀崮村 柴嵐崮村 桃李村 周家村 潘家莊村 霞石村 嘴子前村 繆家村 井家溝村 大莊村 龍頭村 大榆村 小柴村 下壘子村 朱蘭夼村 大柴村 望山村 徐家泊村 馬格莊村 松岩莊村 炭嵐村 周家村 上壘子村 東楊格莊村 南魯家村 於家河村 北山後村 小榆村 崖下村 東姜家莊村 平嵐村 虎山村

中國小校

海陽市盤石店鎮中心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初級中學

海陽市盤石店鎮嘴子前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大莊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大柴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大榆村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徐家泊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朱蘭夼學區國小

海陽市盤石店鎮薛家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