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盛會

盂蘭盆盛會

古俗每逢乾支紀年甲乙丙三年的農曆十月,地處閩西南山區的適中鎮,便舉行一次為期半個月的迎神賽會,叫“盂蘭盆盛會”,鄉俗稱“十月半”。每逢盛會,全鄉齋戒,既嚴肅又隆重。鄰鄉近里,扶老攜幼,前來觀光,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概況

盂蘭盆盛會建醮四十九日:乾支甲乙丙三年,每年做半個月道場,丙年多做普渡四天,合四十九日功德。由陳家隆戶、林芳高戶、賴朝恩戶、賴萬良戶、賴明高戶、謝陽高戶、謝陽明戶等七個戶頭主持盛會事務,稱“七團”理事。諸理事主持請道士建醮,請戲班演戲等事宜之外,還得組織五百名的“香父”“香尊”,逐日排班上香、歌頌。名額按“七團”分配。因此,人數不多的賴姓和陳姓,便家家戶戶負擔有名額,苦於應付,成為累贅;而人數眾多的謝姓,卻要幾代人才能輪上一次,認為無限榮彩,極為鋪張。各團理事也是各個點的東道主,屆時必須宴請各姓嘉賓。特別往日有齟齬者,今必延為上賓,以釋前愆。並將此定為鄉規。2005年,適中盂蘭盆盛會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適中鎮盂蘭盆盛會,源於公元1214年,距今有800多年。每逢乾支甲、乙、丙三年的農曆十月,便舉辦一次為期半個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鄉俗又叫做“ 十月半”。

適中十年一度三慶的盂蘭盆盛會,它與眾不同的是:活動時間選擇在每年的下元(上元為元宵節,中元為七月十五,下元為十月十五)。何其說:因為在這個季節,農事活動結束,人們祈盼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已為歷史所現實,廣大鄉民經過一年的勞累換來豐收的喜悅心情,用“自我出資,自我娛樂,自我參與”的習俗,在全鄉陳、林、賴、謝四大姓族推薦有資深名望的七個戶頭主持盛會事務,稱“七團”理事,負責籌備每十年一屆的“盂蘭盆”盛會活動,其目的是:增強鄰里和睦團結,暢談鄉中豐收美景,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朝拜恭迎“聖王”,慰藉人丁興旺,族裡平安。正基於這種民俗相延成習,傳頌著這些斑駁的史跡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傳載著適中的發展文脈,折射著中華文明的熠熠光輝,而為歷代世人所讚許。

有史考證:適中盂蘭盆盛會,歷來盛況空前,鄰鄉近里前來與會觀光者,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特別是盛會期間,全鄉齋戒,又嚴肅又隆重。為何適中盂蘭盆會能久盛不衰,吸引鄰里鄉親?主要是符合我國民眾文化的基本要求;自我娛樂休閒,開展宣傳教育,繼承弘揚民俗傳統文化,廣為社會實用等四大功能。它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社會文化形式,用這種形式去滿足人們在業餘時間裡的一些精神需求。

適中盂蘭盆盛會源始於公元1214年,直至公元1944年,歷經80屆,共730年。解放後,由於種種原因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從第71屆至73屆,(1954—1974年)一度停辦,後於1984年(即第74屆)始,鄉中四姓七團著手開始籌辦適中盂蘭盆盛會大型民俗文化活動,直至迄今為第80屆,共有800年。

盂蘭盆盛會 盂蘭盆盛會

1994-1996年,2004-2006年的兩屆盂蘭盆盛會,由於政府的界入與關注,盂蘭盆盛會盛況空前,頗為世人矚目,參與者、連同周邊的民眾,近兩屆均達6萬餘人。

活動內容

盛會始終以虔誠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九月最末一夕,在保豐村謝氏上祖的萬公祠排戲試演,俗稱“萬公試粉”。十月初一當事人“挑公鴨”諸供品入庵,初二全鄉齋戒,建醮程式全面鋪開,七團理事、香丁、香父、香尊等人,每日必到庵列班祈頌。庵內自是日夜燈燭輝煌,香菸繚繞,弦歌並起,鐘鼓齊鳴,肅穆莊嚴。庵外廣場則日夜鑼鼓喧天,驚天動地。聯台對戲,有歌有舞。人山人海,歡徹霄漢,一直延續到十月初九。

十月初十,“聖王公出巡”。依“巡程”在洋東村的上賴、保寧村的水尾、中圩村的新安、中溪村的土城、石橋、中心村的黃田設點。上賴點是個過路點,不設彩閣和演戲,其它各點都有彩閣和兩班對台的戲劇,只有一天的熱鬧,惟新安點有三天的熱鬧。

神隊自庵出發,早晨上賴點,賴姓東道主;中午水尾點,謝姓陽明戶東道主;十一至十三新安點,謝姓陽高戶東道主;十四日石橋點,林姓東道主;十五日黃田點,陳賴兩姓聯為東道主。從初十日起,盛會推向高潮,家家擺香案供齋果,一俟迎神隊路過,戶戶便焚香點燭燒紙鳴炮,善男信女叩頭禮拜。沿途香菸裊裊,炮仗如雷,觀者雲集,盛況空前。

出巡儀隊起動時,三響沖天銃領先鳴響,四面金字大黃旗掛著四面大銅鑼,鳴鑼開道。兩對高高支起的大勾燈,一對標誌著四姓七團總領隊的沖天大紅條幅旗,緊隨鑼後。一副“肅靜”“迴避”、四扇“鑒拜聖王”牌匾與龍頭巴掌三副木鑾駕之後,便是一座四抬香亭,檀煙裊裊,一路流香。道士隨班,披紅著皂,口押巫咒,腳踏罡步;圓鈸鏘鏘,翹笛呵呵。接下來便是四姓七團佇列,每隊一對黃旗鑼,一副“虎滴嘟”(嗩吶),一副“肅靜”、“迴避”,兩對“鑒拜聖王”牌。兩桿直條大紅彩旗,臘臘迎風;一隊嗩吶,吹吹打打。跟在一排木鑾駕之後的數十名歌童,伴隨著“手把金錢獻聖王”陣陣歌聲,把一疊疊的黃錢翩翩撒出,漫天飛舞。一姓一彩旗,一旗一長列,七班吹打,弦管悠揚,七班歌童,歌聲嘹亮。四枝長幢幡,引領著“目靈”、“地藏”神駕,十八對的半駕鑾輿,金瓜銀錘、拳頭巴掌、斧鉞矛戟等金光銀閃的十八般武器,十對身穿嵌著大紅“勇”字黃背甲的衛士,緊隨其後。八名頭戴無箬高筒笠,手持五尺長戒尺,經七團授權的乞丐,奉命在駕前充當“曹吏”,吆吆喝喝,維護秩序(這便是俗語“乞丐也有三年好運”的來歷)。吏後是四對身著長袍馬褂,斯文爾雅的鄉紳,虔誠地捧著四隻金光鋥亮的薰香爐,擎著四盞八面流蘇的大紅宮燈,在他們的簇擁下,八面威風的“聖王公”坐擁虎皮,撐著百葉遮陽黃龍傘啟駕出巡了!老香尊捧著香,緊隨鑼鼓管樂,一路歡歌。五彩繽紛的旌旗,遮天蔽日,擎天大黃龍巨幅三角紅綢旗在隊尾壓陣。浩浩蕩蕩的聲勢,嘆為觀止!

鄉東的上方山高峻而險惡,《易》雲:居欠遂。為此,盛會便建醮祈之,並用裝扮如險峰的彩台行八卦克之,這就是十月半於聖王出巡之日繞行鄉里的“大台戲”。大台戲,一座高台,背聳險峰,襯以祥雲白鶴,靈芝瑞草,紅花綠葉,張燈垂簾。上置八名姣童,飾將相佳人。甲年台高三丈奇,乙年二丈八,丙年不上丈,置四童,稱“桌仔戲”。大台戲非常笨重,得用36條壯漢扛抬。

“出巡”各點,各姓十分鋪張,裝扮場地,排場斗闊,搭設“佛寮”,爭奇鬥豔。各點行台都有當代鄉中名士的即景對聯和詩詞點綴其中,宛如一方文萃;閣外戲台,或緊鑼密鼓,或輕歌曼舞,不分晝夜,男女共歡,老少同樂。謝氏新安點最是古色古香,擺設的字畫古董,多是珍品,“金碧裝成,真是人間玉宇;丹青繪就,何殊天上瑤台”的五彩繽紛的牌樓,令人讚嘆不已;林氏石橋點更是裝扮得奇奇巧巧,那多個龍門噴球的水閣,堪稱一絕。因此,素有“新安牌樓、石橋水閣、水尾佛寮”之說。

十三夜土城放焰火。丙年黃田點和尚拋鈸,浮屠放河燈。十五日下午“聖王”起駕回庵。十五夜白雲堂“祭孤”,普渡孤魂野鬼,又是一番熱鬧。

十六日全鄉開葷,“十月半”便就此結束。

主要活動點

一、白雲堂

白雲堂 白雲堂

“白雲堂”歷史名勝古蹟,位於適中鎮中心村三組的一座山簏下,是適中盂蘭盆盛會的集中慶典場所。

據考證,經著名哲理學家朱熹薦引,於宋代年間在此建一座寺廟,由於其山坳腳下,有一處荒地,每日早晨,片片白雲籠罩山下,為其增添異采,大有吉祥之兆,故在此寺廟取名為“白雲堂”。

民俗古風傳承,有一幅對聯為證:“陽春令節歷宋元明清四朝四姓四民齊慶祝,高歌報賽合陳林賴謝十年十月十日共歡迎”。道的是適中盂蘭盆盛會的源史和所經歷的年代,為後人捕捉證實適中盂蘭盆盛會提供翔實的證據作了充分的說明。

“白雲堂”建築結構為:正殿、東、西宮和天井、大門,約占地面積1200m2,是歷屆適中盂蘭盆盛會主事的聚中點,每當天支逢甲、乙、丙的盛會中,由鄉中族人的陳、林、賴、謝七團推薦籌辦盂蘭盆盛會的德高望中的賢達貴仕7—9人組成籌委會,設總理、

副總理和各組負責人籌辦盛會,舉辦十年一大慶的盂蘭盆盛會,目的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境平安”。

二、新安行台

新安行台 新安行台

新安點地處適中鎮保豐村(附屬中溪村大中土城點),是謝姓陽高戶盂蘭盆盛會的慶典地,凡中溪村、中心村、上賴、洋東、蘭田、盂頭、山坪頭、新祠、上合溪、石門爐、大溪乾、城坑、賴寶田、祠仔坑、下嶼、溫莊、坂寮、永溪、前洋、下溪柄、下合溪、西坑、後坂、保豐及永定縣東坑、田地、連同肖姓、潘姓村民共13000多人(外出人口不計在內),蘭盆盛會源遠流長,是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安“淝水之戰”的戰功而舉行的盛大慶典。

據歷史記載、新安點人才輩出,曾出過欽點翰林、舉人、進士、父子登科、四子登科、兄弟同科、都督等等。也有過龍巖十八支白扇,適中就占十七支的美稱。福建有三座書院,適中就有一個“崇文書院”,“崇文書院”地處新安點,這就證明適中真不愧是個文化古鎮。

新安點搭設有“佛寮”,是謝安“聖王公”的供殿,供人朝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彩繽紛的“新安行台”(彩坊),是紀念“淝水之戰”謝家軍的轅門,兩台戲,供觀眾欣賞文化藝術,舞獅、採茶燈是讓觀眾助興,兩台大台戲是制煞。上方山高峻而險惡,盛會宗旨建醮祈求上天驅邪避災,保佑四境平安,祈望五穀豐登,延年益壽。用裝扮如險峰的彩台,行八卦克之。

整個場地,張燈結彩,爭妍鬥豔,古色古香,字畫古董,多是珍品,“金碧輝煌,丹青繪就,恰似天上瑤台”人間勝景。襯以弦歌樂曲,優柔文雅,歌舞昇平,彩閣銀花連晝夜,人天地共歡!

三、水尾行台

水尾行台是適中盂蘭盆盛會謝陽明戶的慶祝點,設在水尾月半迎。

水尾行台是正順聖王首日出巡的歇息點,農十月初十日,聖王

公出白雲堂經上賴、上親、龍埔等柳溪河西片的諸村落,約於午時時午到達水尾行台,申時返回白雲堂。

水尾行台的活動與其他公團的活動相似。但行台的布置有所不同。本行台的建築物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佛寮為主體的建築群依次是:佛寮、拜亭、前亭、東西廳。第二部分是花圃、水池等室外場景。第三部分是牌樓。第四部分即是戲台。

佛寮供的是正順聖王的神位,神位兩側以銘語、條幅飾之,拜亭及佛寮主要是祭祀用的。前亭卻是裝飾佛寮整體門面不可缺少的建築。東西廳設在佛寮前兩側,從佛寮的前豐部直至前亭。總長12米,兩廳寬各3.2米。在這兩廳寬廣的空間裡,布滿文字藝術、歷史資料等品,還設有一些動態藝術品供遊人觀賞。這一建築群用節日燈裝飾輪廓,入應顯示出一個燦爛的整體,頗為壯觀。

室外場景以花木山水為主,花從村民家借來或到園林處租用,水池即是臨時挖的,配以噴泉及動態遊戲之類的觀賞設施,體現出農村園林般的生活環境,也是很怡人的。

水尾行台的牌樓也很有特色,它用竹搭成、三門式、高達十米,三層仿琉璃的正檐,氣勢蓬勃,兩層橫額大書“恭迎聖駕”和“水尾行台”,四柱內設燈光,把柱面的對聯、花飾映射出來,夜晚特別好看,兩邊假坪上的龍飛鳳舞,又是栩栩如生。

牌樓外的空闊地可容納數千人看戲。由於初十是正順聖王首日出巡,也就是盂蘭盆盛會進入民眾性活動的開始。當日到水尾行台的遊人達萬人之多,水尾行台在此搭設兩個戲台,請來兩個戲班,同場演出。看戲的人雖多,但歷來秩序井然,不得撐傘、不得站在椅子上,封建社會時期,男女還得分開看,不得混在一起。由於兩個戲班同場演出,為吸引觀眾,演員也互相競技,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領以博觀眾的好評。

水尾行台真正的活動日是十月初九至十一。十月十三活動重心轉往新安行台,隨著活動重心的轉移,水尾行台當年的使命也宣告

完成,但它的特色停留在遊人的心中。

四、石橋仔行台

林姓作為“四姓之一”,以石橋仔作為盛會地點,因國家建設而造成設點地址的變動,今年該行台設址龍埔初小旁邊。

本點除搭設佛寮處,歷來以裝扮奇巧為特點,小巧的設定以水為載體,融入科學技術顯得更富有情趣,更吸引人,故被稱為石橋水閣、龍門吐珠、煞是精緻。

在本點,人們還可以從複製品中欣賞宋朝仁宗皇帝趙禎所御賜的《忠孝》兩字和歷代伍位皇帝所御賜的詩文,還有明代刑部尚書林俊所撰寫的《林氏族苑》,這些都是十分難得的人文教材。

林氏一脈,源淵流長,太祖比干以身許國,裔孫林放入孔聖七十二賢閩林始祖為祿公,唐之林披,九子先後折掛,世稱“九牧”。湄州、媽祖,屬其派下。

適中林姓亦為“九牧”之後,目前海內外林氏裔有七千餘萬,在全國的姓氏人口排列,林姓居第十七位。

五、黃田行台

“黃田”行台是適中盂蘭盆盛會,陳、賴、兩姓的活動點,位於原來的黃田嶺頭(即賴派仔),現鎮政府對面。

陳、賴兩大姓的陳家隆、賴明高、賴萬良、賴朝恩是適中盂蘭盆盛會四姓七團之一,占七分之四,位居首位,共後裔派下分布於適中鎮中心村墩古、上親、蔡坑、洋東上賴、老賴等地,共有3556人。其行台除了“黃田行台”外,另在上賴增設一座行台。

黃田行台活動的時間為農曆十月十五日,所設行台氣勢恢宏,盡顯陳、賴兩姓藝人絕技高超,不亞於謝、林兩姓的行台,格外引人矚目,成為適中盂蘭盆盛會的一大亮點。也是集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行台”裝飾,格外引人矚目。

其彩聯為“明聖耿忠淝水建勛安社稷,高賢敦孝蘭盆功德報慈恩”,道的是追念賢人功德和為人處世警言,藉以“朝日暉大地四

姓同歌盛世,恩波沐神州七團慶昇平”喜迎盛會的真實寫照,為“家學震寰宇慶文明盛世現藝術,隆治奏昇平迎港台同胞與蘭盆”的黃田行台藝術風格和喜迎四海賓朋的歡樂場面而載入史冊。

黃田行台雄風長駐足以反映陳、賴兩姓的民俗風情和團結,和睦的高尚情操為後人所傾倒。

六、蘭田行台

蘭田行台是蘭田村盂蘭盆盛會的慶祝點。是2004年(甲申年)新增加的一個分點,設在蘭田洋坡。蘭田村全村人口1400餘人,99%屬謝姓陽高戶;謝姓九陽之一,陽德公房後裔。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種矛盾也隨著增加,民眾祈盼通過活動化解矛盾,增強團結,所以要求在蘭田村增設分點。

農曆十月九日寅時全村村民起床燃放禮炮,卯時青壯年全體出動各種車輛百餘部到白雲堂接駕正順聖王至蘭田點。

九日上午辰時起,正順聖王進入佛寮,全村裝燈結彩,彩旗飄揚,家家戶戶都歡慶在節日的氣氛。善男善女擰著冥紙貢品進入佛寮朝拜聖王。

當日全村男男女女無閒人,凡是外村前來朝拜、觀熱鬧者數千人,都能得到蘭田人的熱情接待。

當晚舉行焰火晚會,請戲班演戲三天三夜。

大台戲

“大台戲”是適中盂蘭盆盛會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據傳“大台戲”是為了“鎮邪降妖”、“揚善驅惡”。相傳在適中集鎮的東面山上,有一座山叫“上方山”,其山面朝西的山谷平地,是適中四大姓氏人口相對集中的聚居地,由於該山頂峰,亂石露面,似有邪惡之狀。當時,適中名人紳士為求適中人傑地靈,讓適中大展生機,求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之信念,尋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用設定“大台戲”藉助於“盂蘭盆盛會”的民俗活動,求助於“地理轉向”祈禱“人口平安”,迎來“五穀豐登”。

(1)整個戲台的長度為3.6M,寬為2.4M,高為9M。

(2)共要直徑26公分的大杉木3.6M長的四根,3M長的四棣,9M長的一根。

(3)整個台的平面為8.64㎡。在高度9M的大杉木上設一座假山模型,上置“鹿與白鶴、靈芝、紅花綠草、飄燈垂帶,置八名姣童、飾將相佳人。

(4)46名男壯年如何抬法?

在“大台戲”每個角度8人,四個角度共32人,四個角護手每個角1人一共4人,大台戲的假山高度需8人支撐,另扶小孩力求台面平衡約2人,共46人。

(5)“八名姣童”為何稱姣

“姣”指未成人孩童,按戲劇人物的說法,即裝扮成:小生、花旦、將王、丑角之類的人物。其才子佳人一般為4男4女。

(6)尾年台高不上丈,置四堂為“桌子戲”不需46人抬,減為一半,即23人抬即可。四童仍按才子佳人打扮,改為二男二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