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基底細胞癌

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常見於面部和暴露的身體部位,發展緩慢邊緣呈珍珠狀色澤,可以破壞局部皮膚組織,很少發生轉移,主要為局部的慢性浸潤性生長。

基底細胞癌又稱基底細胞上皮瘤,常見於面部和暴露的身體部位,發展緩慢邊緣呈珍珠狀色澤,可以破壞局部皮膚組織,很少發生轉移,主要為局部的慢性浸潤性生長。

一、病因

本病發生可能和受長期日曬、X線過量照射有關,也可繼發於 紅斑狼瘡 、慢性皮膚潰瘍、燒傷等皮膚損害處,但大多數病人無明顯誘因,真正發病機制並不明了。

二、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男性,但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一般在顏面、手背,也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未見於手掌,足底及黏膜。本病最常為結節潰瘍型,開始先是一個丘疹,不斷形成擴大成為結節,以後可破潰而成蠟樣光澤的盤形斑塊。有毛細血管擴張,容易出血,中央可有鱗屑、潰瘍和結痂,痂下易出現潰瘍,邊緣堅實及隆起。結節反覆出現,痂皮常常脫落和再生,潰瘍逐漸擴大,但不引起疼痛,有少量出血,使潰瘍逐漸變深,少部分可擴展到皮下組織、肌肉和肌骼,各種組織被破壞,形成深坑狀,其中央區組織壞死並結痂。損害發展較緩慢,通常不侵犯附近的淋巴結,也不轉移到它處,一般 健康 不受影響。色素型基底細胞癌是淺表的扁平腫瘤,皮膚損害邊緣有點狀或網狀淡褐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有色素沉著,並有結痂,揭掉痂皮後容易出血,痂下為帶有色素顆粒狀表面。表淺型基底細胞癌,皮膚損害呈片狀浸潤性紅斑,表現有脫屑或結痂,常發生在身體遮蓋部位。

三、診斷與治療

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來源於表皮的基底細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細胞。惡性程度較低,呈侵襲性生長,很少發生轉移。
【診斷要點】
1.男女發病數相似。多見於 老年人 。
2.好發於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側、頰部和前額部等。
3.損害初為發亮的蠟樣結節,針頭至黃豆大帶白色或紅色,常為單個,中心容易破潰。潰瘍面扁平邊緣捲起如珍珠母樣,伴以毛細血管擴張,中心有棕色結痂。將痂除去後,有易出血的堅硬基底。
4.組織病理:癌細胞由類似表皮基底細胞的細胞組成,邊緣部分呈柵狀排列。
5.需與脂溢性角化病和惡性黑色素瘤等相鑑別。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1.應根據腫瘤類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者全身情況而決定治療方法。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很少發生轉移,手術和放療效果好,一般預後較好。
2.手術治療:治癒率高,癒合快, 疤痕 小,在多數情況下應作為首選。切除範圍應包括周圍0.5厘米以上正常皮膚。術後常規做病理檢查,以確定腫瘤是否切除乾淨。
3.放射治療:腫瘤對放射線甚敏感,位於口唇、眼瞼、鼻翼、耳廓手術切除有困難的宜採用放射治療。一般應小劑量多次照射,以免引起急性潰瘍。浸潤深的病變可採用術後放療。
4.雷射、冷凍、電離子手術治療:可酌情選用或聯合套用,但不易掌握,療效亦不確切。

皮膚基底細胞癌確診要掌握五個要點

1、好發於曝光部位, 尤其是顏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側、頰部和前額部等處;
2、多見於老年人,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病例數相當;推薦內容:腫瘤小貼士:教您如何自查皮膚癌及自查步驟
3、需與脂溢性角化病、惡性黑色素瘤、色素痣、老年疣、角化棘皮病等疾病相鑑別。
4、損害初為發亮的蠟樣結節,針頭至黃豆大小,白色或紅色,常為單發,中心容易破潰,潰瘍面扁平,邊緣捲起如珍珠母樣,伴以毛細血管擴張,中心有棕色結痂,將痂除去後,有易出血的堅硬基底;
5、組織病理學特點,該病起源於表皮或皮膚附屬器的多潛能基底樣細胞,可向不同方向分化,癌細胞由類似表皮基底細胞的細胞組成,邊緣部分呈柵狀排列,標本製作過程中會使粘蛋白收縮,因而在瘤細胞團周圍出現裂隙,此為特徵性表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