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瞼基底細胞癌

眼瞼基底細胞癌

眼瞼基底細胞癌約占眼瞼惡性上皮性腫瘤的85%~95%95%以上病變發生於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0歲,無性別差異。眼瞼基底細胞癌可沿結膜侵犯淚道,並向眼眶和鼻腔發展引起不同臨床表現的併發症。眼瞼基底細胞癌侵犯眼內者少見,但可向眶內蔓延。如發生眼眶蔓延,應行眶內容切除術。

基本信息

眼瞼基底細胞癌眼瞼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為最常見的眼瞼惡性腫瘤,腫瘤由表皮基底層細胞分化而來,紫外線照射為其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病程較長,最長可達20年基底細胞癌常與其他疾病有關,如皮膚纖維瘤、肥大性酒糟鼻等。

流行病學

眼瞼基底細胞癌約占眼瞼惡性上皮性腫瘤的85%~95%95%以上病變發生於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0歲,無性別差異。

病因

腫瘤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日光中的紫外線的照射有關另外,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其發生率不足1%,臨床表現為眼瞼、面部和軀體多發性基底細胞癌、頜骨囊腫、骨骼、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異常等該病於1960年首先由Gorlin和Goltz報導,故又稱為Gorlin-Goltz綜合徵。

發病機制

腫瘤的發生源於機體正常細胞的惡性轉化,生物學行為改變,形成自主生長的新生物。與致瘤因素導致的細胞內遺傳物質的改變有關腫瘤由表皮基底層細胞分化而來紫外線可以引起細胞內基因組結構的改變

臨床表現

眼瞼基底細胞癌病理表現
腫瘤多發生於下瞼約占全部病例的2/3,內眥部和上瞼各占15%,外眥部最少約為5%。

結節潰瘍型基底細胞癌臨床最為多見,表現為高起,外觀呈堅硬的“珍珠樣”結節,表面毛細血管擴張。隨著結節逐漸長大中央發生潰瘍,緩慢向周圍發展,周圍邊緣隆起增厚呈鑲邊狀,又稱頑固性潰瘍

色素型基底細胞癌形態學上與結節潰瘍型相似,腫瘤呈結節或結節潰瘍,但有黑色素沉著,呈灰藍或灰黑色,可被誤診為惡性黑色素瘤。此二型基底細胞癌在發病年齡、性別、位置、病程和復發率方面無明顯差異。

硬斑或硬化型基底細胞癌呈灰白色硬性斑塊邊界不清。由於呈扁平狀,臨床上不易被發現,一般不形成潰瘍然而該型病變具有侵襲性,可以侵及深層的真皮或眶骨膜,也可侵入眼眶和鼻旁竇。結節潰瘍型、色素型和硬化型易發生於面部。表淺型可發生於眼瞼,但更多見於軀幹,病變常為多發性,外觀呈紅斑鱗屑樣斑塊周界可呈細珍珠樣,可向周圍擴散,邊界尚清。可伴有淺表潰瘍和結痂

併發症:

眼瞼基底細胞癌可沿結膜侵犯淚道,並向眼眶和鼻腔發展引起不同臨床表現的併發症。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如結節潰瘍型具有邊緣隆起和中央潰瘍的特性,色素型可見色素沉著。但明確診斷還需活檢經病理組織學確診。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確定病變範圍。

鑑別診斷:

基底細胞癌需與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瞼板腺癌乳頭狀汗腺腺瘤等眼瞼良、惡性腫瘤相鑑別。鑑別的主要手段依賴病理學檢查。

檢查

眼瞼基底細胞癌症狀表現
實驗室檢查:

組織病理學改變:組織學上可分為:①結節潰瘍型;②色素性;③硬斑或硬化型;④表淺型;⑤纖維上皮瘤;⑥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徵;⑦線狀基底細胞痣;⑧普通濾泡性基底細胞痣。絕大多數病變屬於前4型後2型非常少見。基底細胞癌起源於表皮基底層的原始多能上皮生髮細胞,癌細胞類似基底細胞,呈卵圓形或梭形,核深染,胞質少。根據細胞分化程度分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兩大類,未分化型分為實體性、色素性、淺表性和硬化性4種;分化型分為角化性,囊性和腺樣3種,多數腫瘤可有關有1種或多種圖像同時存在。

1.實體性基底細胞癌:這型較多見,真皮內有多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癌細胞團,癌團周邊的細胞呈柵欄狀,癌團與周圍的纖維間質常出現空白,此為基底細胞癌的特點可資與鱗狀細胞癌等區別。

2.色素性基底細胞癌:在基底細胞癌中有大量黑色素,黑色素位於癌細胞之間,黑色素細胞內和間質中吞噬黑色素的細胞內。有作者分析100例眼瞼基底細胞癌,發現色素性基底細胞癌與無色素性者在年齡性別、部位等無明顯差別。

3.淺表性基底細胞癌:腫瘤為多灶性與表皮相連伸入真皮淺層,無明顯間質。

4.硬斑型或硬化型基底細胞癌:癌細胞常見為單層或雙層排列,呈條索狀,廣泛分布於大量纖維組織的間質中,癌細胞可侵犯眼瞼的肌肉或脂肪。

5.纖維上皮瘤性基底細胞癌:癌細胞形成的條索互相吻合呈花邊狀。

6.角化性基底細胞癌:在未分化的癌細胞中可見角化不全細胞和角囊腫,角化不全的細胞核呈梭形,胞質弱嗜酸性,角囊腫由完全形化細胞組成。

7.囊性基底細胞癌:癌細胞中央出現囊腔。

8.腺樣基底細胞癌:癌細胞構成管樣或腺樣結構。

基底鱗狀細胞癌是基底細胞癌的變異,在基底細胞癌中有鱗狀細胞癌巢或角化珠等鱗狀細胞癌的成分。病變侵襲性比基底細胞癌大,可發生轉移。預後介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之間。

基底細胞癌和毛髮上皮瘤在組織學上相似也有人報告兩者同時存在於1例患者。毛髮上皮瘤起源於毛髮的生髮細胞,為常染色體顯性錯構瘤,通常在幼兒期出現,為多發性散在圓形、粉紅色小結節,大小通常為2~8mm分布於面頭皮頸和軀幹上部,病變表面發生潰瘍不常見,腫瘤包埋於顯著緻密的纖維間質中很少有炎性浸潤。

其它輔助檢查:

1.超聲檢查 於病變表面直接探查,可見形狀不規則的占位病變,邊界不清,內回聲中等分布不均CDI可見腫瘤內部血流豐富。

2.CT檢查 眼瞼不規則增厚,邊界不清,均質。此外CT可以顯示腫瘤眶內入侵的深度和骨骼破壞,還可以顯示肺部肝等轉移的情況。

治療

眼瞼基底細胞癌眼瞼基底細胞癌細胞
1.手術切除 是治療眼瞼基底細胞癌的主要方法,手術切除範圍應足夠大,去除所有腫瘤組織,同時儘可能保留正常眼瞼組織。由於癌細胞向周圍浸潤超出臨床上所顯示的正常邊緣,最好採用Mohs顯微手術技術或術中冷凍切片監測切除標本的邊緣,以確定腫瘤完全切除,防止復發。

2.放射治療 大多數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有效尤其是復發病例或病變位於內眥部者可選擇套用,放射量為40~70Gy,有報導眼瞼基底細胞癌侵犯眼眶者,套用敷貼器進行內放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但無論哪种放射治療,都應掌握放射劑量,以避免放療併發症。臨床常見的眼部併發症包括放射性角膜炎白內障睫毛禿、皮膚色素脫失、放射性視神經病變等硬化型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不敏感

3.冷凍療法 適應證為:①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全身病而不能手術者;②患者不同意手術;③痣樣基底細胞癌綜合徵;④著色性乾皮症;⑤腫瘤位於內眥部,手術後易引起功能障礙和畸形者;⑥硬化型或復發性腫瘤。冷凍治療的優點為冷凍對病變組織和周圍正常組織有一定區別,因此冷凍後腫瘤消失,但眼瞼不變形或很輕微畸形;由於冷凍阻塞瘤體周圍的血管,可防止癌細胞擴散和轉移。其缺點為治療區皮膚有色素過度沉著和色素脫失現象,留有持久的白斑。

4.光化學療法 是利用光敏劑血卟啉衍生物對瘤細胞有特殊親和力,在雷射照射下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發生氧化作用,破壞癌細胞膜,使癌細胞壞死。同時血管基質也受到破壞,使腫瘤發生變性壞死。主要併發症為過敏反應,日光照射後出現全身腫脹或皮膚發生水皰。

另外,有報導一些新方法輔助治療基底細胞癌,如套用干擾素-2b或δ-氨基乙醯丙酸,但療效不確定。

眼瞼基底細胞癌侵犯眼內者少見,但可向眶內蔓延。如發生眼眶蔓延,應行眶內容切除術。

預後

病變範圍大者可作植皮術,術後加用放射治療,一般預後較好。切除不徹底的病例,特別是內眥部病變術後可多次復發,最後可破壞眼球,侵進球內是很罕見的,可侵入眶內篩竇甚至擴延入顱內,此種病例,需眼科、耳鼻喉科及神經外科共同手術。基底細胞癌極少發生遠處轉移,轉移發生率為0.028%~0.55%,轉移的常見部位為肺、骨、淋巴結、肝、脾和腎上腺,轉移後平均存活時間為1.6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