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郵電大學

皇家郵電大學

原南京郵電大學,因70年校慶甚為奢侈,被人戲稱皇家郵電大學。皇家郵電大學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皇家郵電大學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涵蓋工、理、管、經、文、教等多個學科門類,以通信、計算機等電子信息學科為鮮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套用領域有重要影響。學校現包括三牌樓、仙林、小行和吳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個校區。南京郵電大學已建成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圖書館藏書量80萬冊,中外文報刊1000餘種,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350餘種,通信類外文藏書居江蘇高校之首。

學校簡介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人才培養質量高、畢業生社會聲譽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學為主體,以信息學科為特色,理、工、經、管、文、教等多學科相互交融,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

學校的前身是1942年誕生於東甘霖村的抗日烽火中的八路軍戰郵乾訓班,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郵電部南京電信學校和南京郵政學校的基礎上組建為本科院校,定名南京郵電學院,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南京郵電大學。
幾十年來,學校堅持與時俱進,形成了“厚德、弘毅、求是、篤行”的校風,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1978年成為全國改革開放後首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高校;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準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現有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光電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自動化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物聯網學院、理學院、地理與生物信息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強化培養部、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套用技術學院)等19個院(部),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信號處理與傳輸研究院等17個研究院(所、中心)。校園環境怡人,有仙林、三牌樓兩個校區,占地133.2萬平方米。
學校根據國家信息產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始終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為中心,注重強化優勢,彰顯特色,鼓勵學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從單一的郵電到通信,到信息技術各個領域,再到以信息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道路,學科專業數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寬、實力由弱到強,打造了一批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學科和品牌特色專業。
擁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博士點,34個碩士點和43個本科專業;構建了國家、省、校三級重點學科建設體系,信號與信息處理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另有省級重點學科4個;有通信工程等7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4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及建設點。

校訓

厚德、弘毅、求是、篤行
【校訓解讀】 
“厚德”出自《易經·坤卦》,意指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以此為校訓意在強調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同時期望全校師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 “弘毅”,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為: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志堅強。“弘毅”,寓意師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磨勵自己的毅力,意志堅強,心理素質過硬,能夠經得起各種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求是”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意指科學地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實實在在地辦事。“求是”是治校和治學精神的具體體現,表現為奮鬥精神、犧牲精神、愛國精神、革命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用求是的精神培養勇於求索的人,是大學的責任。 “篤行”出自《禮記·中庸》,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以此為校訓,體現出教育要堅持“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和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 以“厚德、弘毅、求是、篤行”為校訓,“厚德”和“弘毅”是做人、做事、為學的前提,體現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具體要求,“求是、篤行”反映了做人、做事、為學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育人宗旨。

校標

1、校標圖形由漢字“郵、電”和傳統文化中的回紋及象徵著信息、通信的線條等元素綜合變化而來,同時整體造型既似一本打開的書,又似展翅飛翔的鳥。
2、校標意在簡潔、清晰地傳遞出學校的校名和特徵,並以書本代表大學,以規律的多線條組合體現南京郵電大學以工學為主體,以信息學科為特色的多種學科相互交融的辦學特點;以回紋和展翅飛翔的鳥寓意著信息、通訊的暢通和學校的傳承、創新、奮進及發展。此外,校標的外形採用盾牌的造型,也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實力。
3、圖形內涵豐富、莊重大方、醒目鮮明,富有裝飾美感,容易辨別和記憶。此外,回紋圖案和多線條的組合也特別適合將來在各方面的拓展和套用。

師資力量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2010年被評為江蘇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高校。截止到2011年9月,有教職工1604人,其中專任教師1069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44.8%,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79.9%。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9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66.7%。目前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畫”引進人才1人;江蘇特聘教授2人,1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55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被評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4人次入選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3人獲得“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6人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資助計畫”, 71人次被授予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一大批教師作為會士、專委會主任、專家等活躍在國際電聯、中國通信學會、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自動化學會等學術機構,其中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專委會和多媒體通信專委會掛靠該校。

基本設施

學校教學基本設施齊全,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現有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原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屬高校。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2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中培育點1個),3個省級工程中心和1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擁有全國高校首個3G國際標準實驗室。已建成一 個以萬兆光纖為骨幹的高速校園網路環境,通過Cernet及Chinanet雙路由與Internet聯網,實現了校園有線、無線網路雙覆蓋,技術手段先進,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網路條件。圖書館紙質文獻藏量138.03萬餘冊,其中信息、通信、電子等專業文獻的收藏富有特色,享譽一方。

教學改革

學校十分注重教學建設和改革,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最佳化。十五以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1門,教育部-英特爾精品課程1門,省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2個,省級精品(優秀)課程20門(含本科雙語精品課程1門),省級優秀課程群2個;構建了國家、省、校三級教材建設體系,有2部教材被評為國家級精品(優秀)教材,22部教材被評為省級精品教材及立項建設精品教材;21部教材入選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

人才培養

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成績顯著。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截至2011年9月,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600人,全日制研究生3360人。長期以來,學校強化質量意識,堅持從嚴治校、嚴格管理,培育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每年吸引並保持著充足、高質量的本科生生源。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1997年以來,在校本科生累計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372項,其中國際級獎48項,國家級獎557項,省部級獎767項,獲獎檔次和數量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郵學子曾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奪得全國最高獎 “索尼杯”。幾十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各類優秀科技和管理人才10萬餘名,主要分布在通信、郵政、廣電、國防、安全等行業和領域,成為我國信息產業的領軍人物、技術精英和管理骨幹,湧現了一大批傑出校友,有“華夏IT英才的搖籃”之譽。畢業生以基礎厚、素質高、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100%。
學校大力提倡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工作,在現代信息交換與通信網路、移動通信與電磁兼容、信息理論與通信信號處理、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像處理與數字視頻技術、計算機通信與信息網路安全、光通信與光電子技術、量子信息處理、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非線性電路與智慧型最佳化技術等研究領域有較強優勢。近三年,承擔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科研課題1239項,發表學術論文3267篇,1078篇被SCI、EI、ISTP收錄。

對外交流

學校積極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1990年起就成為聯合國國際電聯亞太電信組織(APT)在中國的培訓基地之一。十幾年來,共培訓22個國家和地區的十多批學員。較早與美、英、德、法、加、俄、澳、日及新加坡等16個國家和港、台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校際合作關係,先後有800多位國外、境外專家學者來學校講學,學校也選派教師出訪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與英國倫敦大學皇后瑪麗學院、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等11所國外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培養信息科技人才。通過主辦國際與地區性學術會議,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國際電信聯盟(ITU)第18屆全權代表大會上通過重要決議:邀請大學和科研單位作為其學術會員參加國際電聯的活動。南京郵電大學向國際電聯提出申請並得到批准,是世界第一個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學術成員的大學。第一批獲準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學術成員的五所高校及科研單位分別是:南京郵電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以及突尼西亞的兩所大學。


南郵人秉承務實進取的優良傳統,探索出了一條依託郵電通信行業做專做精、面向信息化社會做大做強的信息特色發展之路。黨的十七大明確將“信息化”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五大內涵之一,為該校快速、科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校正搶抓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創新活校”四大戰略,努力早日建成特色鮮明,在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中文全稱:南京郵電大學 
中文簡稱:南郵 
英文全稱: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英文簡稱:NUPT

歷史沿革

南京郵電大學成立於1958年,連同前身,校史歷經60餘年。其前身最早是1942年創辦于山東濱海抗日民主根據地東甘霖村的“戰時郵務總局幹部訓練班”, 1945年7月訓練班擴建為“戰郵”學校,嗣後,一度稱為山東大學郵電專科部及山東郵政專科學校。校址先後輾轉在魯南、臨沂、五蓮等地。在1942年至 1947年間,訓練班主任及嗣後學校校長均由當時戰郵總局局長趙志剛兼任。(趙志剛在建國後曾長期擔任郵電部副部長主管郵電教育工作。)1948年,學校在益都(青州)定名華東郵電學校,隸屬於當時華東郵電管理總局。1949年8月,學校從山東濟南遷到南京市。在1942年至1949年建國之前的八年間, 學校為革命戰爭培養了一批急需的郵電通信中堅人才。
1950年12月,學校擴建成為直屬郵電部的南京郵電學校,兼辦中等專業和高等專科班。學校於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間,經郵電部決定一度 改隸由華東郵電管理局領導轄管並改名為華東郵電學校。1954年,學校發展分立為郵電部南京電信學校和南京郵政學校,至1958年7月。在1948年至 1958年的十年間,擔任學校主要領導人的先後有盛同、耿國興、曹丹輝(華東郵電管理局局長兼任校長)、劉硯田、李雪楓、沈毅力、於江、劉維毅等。
1958年8月,國家批准,郵電部以(58)幹校字第60號通知,“茲決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將南京電信學校改為高等學校並定名為南京郵電學院,本科設定 無線電通信與廣播、電報電話通信和郵電組織與計畫三個專業;專科所設專業與原專科班同,最終容量定為4000人。為挖掘潛力、節約投資起見,將南京郵政學 校並歸南京郵電學院。”同年9月,無線電通信及電報電話通信兩專業的五年制本科生194名及電信專科生48名入學。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 更名為南京電信工程學院。建院以來,學院主要領導人有:秦華禮、秦劍秋、郭祥雲王洪濱鄭薇薇。
南京郵電大學是郵電部(1999年3月後為信息產業部)部屬重點院校;自2000年2月全國高校領導體制改革後,南郵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
2005年4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並報教育部批准,南京郵電學院更名為南京郵電大學。

聯絡交通

一、聯繫地址

南京郵電大學三牌樓校區地址: 南門(正門):南京新模範馬路 66 號 (郵編 210003 ) 東門:南京市南瑞路 (郵編 210003 ) 西門:南京廣東路38 號(郵編 210003 ) 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地址: 南京亞東新城區文苑路 9 號(郵編 210046 )

二、交通路線

1、三牌樓校區交通路線:民航:南京祿口機場→民航交通車→瑞金路→民航售票處→乘4路公共汽車→ →新街口→乘34路公共汽車→三牌樓站下車。 火車:南京站→乘97路公共汽車→郵電大學站下車(此為仙林校區的行車方案) 或乘13路公共汽車→三牌樓站下車 或乘32路公共汽車→司背後站下車 或乘45路公共汽車→東柏果園站下車 汽車:汽車東站→乘45路公共汽車→東柏果園站下車 中央門汽車站→乘13路到三牌樓站下車 或乘45路到東柏果園站下車 或乘32路到司背後站下車 輪船:碼頭→乘31路或34路公共汽車→三牌樓站下車 附近公交:13路、42路、32路、78路(三牌樓站) 83路、32路、303路、813路、815,D1路(司背後站) 95路、318路、45路(東柏果園站) 73路、303路(郵電大學站) 100路、16路、31路、34路、152路、816路(三牌樓站) 2、仙林校區交通路線: 97路、108路、146路、166路、310,D1路公共汽車至南京郵電學院站下。 310路公共汽車至郵電學院東站下。 165路、107路至郵電學院北站下。

三、校區主要機構與單位分布

1、三牌樓校區主要機構與單位分布: 黨辦、統戰部、紀委辦公室(監察處)、組織部、宣傳部、工會、學生處、團委、人事處、校辦、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審計處在科技樓輔樓; 資產經營公司在老幹部樓; 保衛處、人武部、後勤管理處、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在供應樓; 後勤服務集團在總務樓; 財務處、教務處在行政北樓; 海外合作與交流處(海外教育學院)在無線樓;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部、科技處、機關黨委、軍工科研項目管理辦公室(軍工科研質量體系管理辦公室)在綜合科研樓; 傳媒技術學院在有線樓; 軟體學院、校園網中心在供應樓。 
2.仙林校區主要機構與單位分布: 黨辦、統戰部、紀委辦公室(監察處)、組織部、宣傳部、學工處、團委、人武部、校辦、教務處、人事處、工會、機關黨委、後勤管理處、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審計處、後勤服務集團、海外教育學院在 1 號樓; 軟體學院在 2 號樓; 財務處、校園網與計算中心在 3 號樓; 保衛處、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傳媒技術學院在 4 號樓; 經濟與管理學院、光電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數理學院、外語系、社會科學系、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在 5 號樓; 體育部在體育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