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女人[威爾基·柯林斯著長篇小說]

白衣女人[威爾基·柯林斯著長篇小說]
白衣女人[威爾基·柯林斯著長篇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衣女人》是英國作家威爾基·柯林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59年。 《白衣女人》講敘了一個情節曲折離奇的故事,年輕的畫師哈特賴特與富家小姐勞娜相愛,但是勞娜早有婚約,二人被迫分手,勞娜嫁給了父親為她選定的未婚夫珀西瓦爾。但是珀西瓦爾覬覦的是勞娜巨額的財產,後夥同福斯科迫害勞娜,所幸的是哈特賴特挺身而出,營救了勞娜也粉碎了珀西瓦爾的陰謀。 該書以主人公面貌相似這一特點為背景,發揮人類為崇高的愛而捨生忘死的精神。白衣女人由於愛慕勞娜,逃出瘋人院後,卻不顧危險,一再設法去搭救勞娜,以致最後遭來殺身之禍。該書為作者開創了寫偵探小說的先河,也為英國文學另闢了一條新的蹊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的一個小鎮。

沃爾特·哈特賴特先生是位平凡的繪畫教師,義大利好朋友皮斯卡為他在坎伯蘭郡一個富有家庭謀得家教職位。在告別母親和妹妹回來的路上,哈特賴特先生突然碰到一個全身白裝的女子向他問起去倫敦的路。時已深夜,這個來路不明的女子讓哈特賴特先生毛骨悚然。奇怪的是,白衣女子知道坎伯蘭郡,並和他談起里蒙里基莊園的弗爾列一家。白衣女子在上卡車離開後,看見兩個男子追趕白衣女子,並聽其說白衣女子是精神病院逃跑的病人,哈特賴特先生深感迷惑。

里蒙里基莊園正是哈特賴特先生以家庭教師身份暫時居住的地方。同母異父的姐妹瑪琳·哈克貝和勞娜·弗爾列的父母已逝,現和弗爾列先生 ——勞娜的叔叔,也是勞娜的監護人住在這裡。哈特賴特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兩位小姐四個月的素描課。來到里蒙里基莊園後,哈特賴特先生無意中提起了那位奇怪的白衣女子,於是他和哈克貝小姐就開始了一段秘密調查。

哪知哈特賴特先生開始便被勞娜小姐的美貌所吸引,而且很快就愛上了勞娜。勞娜小姐也因愛上哈特賴特先生而深感痛苦。經哈克貝小姐的提醒與建議,哈特賴特先生必須提前辭去家教師職位並且遠離里蒙里基莊園。他知道自己的地位,了解自己的身份,更為重要的是,勞娜小姐早已訂婚!哈特萊先生與勞娜小姐忍痛離別,並帶著對勞娜的思念離開家人,離開朋友,到國外工作。

勞娜經過一番掙扎,終於決定嫁給未婚夫珀西瓦爾·格萊德先生。然而,勞娜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珀西瓦爾先生娶勞娜為妻只是一個陰謀。

父母已逝、負債累累的珀西瓦爾先生,因其父母沒有結婚登記而沒有繼承權。為了取得遺產,他設法在教堂的禮拜室里增加了父母的結婚登記,終於成為一位有權有勢有財產有地位的準男爵。為了得到勞娜小姐兩萬英鎊的遺產,珀西瓦爾先生與勞娜結了婚,之後便想盡一切辦法拿到這筆錢。

他一方面盡力保守自己增加結婚登記的秘密,另一方面與伯爵弗斯科即勞娜的姑父串通密謀策劃。最後,終於利用了白衣女子即安妮·凱撒里克與勞娜外貌的極為相象,把勞娜送進精神病院,而將安妮的病死宣告為勞娜的死亡。這樣,珀西瓦爾得到了兩萬英鎊,伯爵弗斯科因為其妻子的身份而取得一萬英鎊。然而,勞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人們只將她看作是從精神病院裡逃出的安妮。

哈特賴特先生帶著對勞娜深深的思念回到家鄉,再次與勞娜燃起愛火併娶其為妻。之後哈特賴特先生和哈克貝小姐一起,歷盡艱辛,冒著危險,對珀西瓦爾等人的陰謀進行全面仔細地調查,終於真相大白。珀西瓦爾先生在教堂被大火燒死,伯爵弗斯科夫婦有條件地離開,勞娜的身份得以確認,最終與哈特賴特先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品目錄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個時期
住克萊門特學院宿舍的畫師沃爾特·哈特賴特開始敘述事情經過
住法院胡同的文森特·吉爾摩律師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瑪麗安·哈爾科姆繼續敘述事情經過(摘自本人的日記)
第二個時期
瑪麗安·哈爾科姆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科默里奇莊園主人弗雷德里克·費爾利先生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黑水園府邸女管家伊萊札·麥可森太太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從幾篇證明材料看故事的下文
1.福斯科伯爵府內的廚娘赫斯特·平霍恩提供的證明材料(摘自她的口頭陳述)
2.醫師的證明
3.簡·古爾德的證明
4.碑文
5.沃爾特·哈特賴特的敘述
第三個時期
沃爾特·哈特賴特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太太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沃爾特·哈特賴特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伊西多爾,奧塔維奧,巴爾達薩爾·福斯科繼續敘述事情經過
沃爾特·哈特賴特結束這篇故事

創作背景

這部小說與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在創造主題和寫作技巧方面都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早在《白衣女人》發表之前,狄更斯即從柯林斯的《冰封限海》一劇中孕育了《雙城記》的主題思想。1859年,柯林斯的長篇小說《白衣女人》開始在狄更斯主編的《一年四季》雜誌上連載。

人物介紹

登場人物

人物簡介人物簡介
沃爾特·哈特賴特畫師克萊門茨太太安妮的好友和保護人
帕斯卡義大利教授福斯科伯爵義大利伯爵
弗雷德里克·費爾利利默里奇莊園主人埃莉諾·費爾利福斯科伯爵夫人,勞娜的姑母
勞娜·費爾利弗雷德里克的侄女梅里曼律師,珀西瓦爾爵士的法律顧問
瑪麗安·哈爾科姆勞娜的同母異父姐姐威廉·基爾律師
簡·安妮·凱撒里克太太老韋爾明亨教區執事的妻子麥可森太太珀西瓦爾爵士的管家
安妮·凱撒里克凱撒里克太太的女兒,即“白衣女人”范妮勞娜的貼身女僕
珀西瓦爾·格萊德爵士英國從男爵,黑水園府邸主人道森醫生
文森特·吉爾摩律師,費爾利家的法律顧問呂貝爾夫人“護士”

男性角色

沃爾特

沃爾特是《白衣女人》中少數有著正義感和是非觀念的男性人物之一。他謙遜、具有紳土風度。“他的姓氏在英語裡便是“正人君子”的諧音。因為他,勞娜才得以脫險及雪冤,珀西瓦爾爵士和福斯科才得以受到懲罰。

他對勞娜的愛已經超越了男女間的愛,升華為一種父兄對女兒、對妹妹所產生的那種愛,他的愛已經化為體貼與同情。這種感情是如此的強烈、真摯、純潔,它成為沃爾特與敵人作鬥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他最終贏得愛情成為利默瑞吉莊園主人的原因。

費爾利先生

費爾利先生是個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他的侄女瑪麗安對初到她家的沃爾特這樣說:“關於費爾利先生,我能對您說些什麼呢?著實說,我真不知道……不過我可以告訴您,第一,他是已故費爾利先生的兄弟;第二,他是單身漢;第三,他是費爾利小姐的監護人……費爾利先生因為長期生病,踞誰都不來往。我弄不清他生什麼病,連醫生也弄不清,他自己也不知道。我們都說他神經有毛病,但我們儘管這么說,誰也弄不清這是什麼意思。”實際上,費爾利先生是一個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人,他的世界其實就是他的房間,他輕易不離開他的房間,也很少見外人,即使是自己的侄女也難得見到他,他經常通過信件來傳達他的命令、表達他的看法。他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盡的責掃與義務看成是一種負擔,並且極力逃避。對於牽扯到侄女的那個陰謀,他得知後竟然哭哭啼啼,像個焦躁不安的孩子。這件事給他的打擊很大,他癱瘓之後,一病不起,很快一命嗚呼。

珀西瓦爾爵士

在整部小說中珀西瓦爾爵士扮演的是一個只會咆哮和動拳頭的惡棍的角色,他窮凶極惡、缺乏頭腦,一味地殘暴、蠻幹,正因為如此,他最終喪身火海。

如果珀西瓦爾爵土生性節儉,依家他父親的產業也能安穩地過日子,但不幸的是他欠下了大量的地產債務。在和勞娜訂婚前因為要借錢,他便已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捏造了他父母的結婚登記。後來的他越陷越深,以至於不得不靠結婚來獲得財產,珀西瓦爾爵士的貪慾是他毀滅的根源。

福斯科

福斯科就是一個依靠面具苟活下來的人。他原是義大利政治團體兄弟會的成員,帶著特殊的任務來到英國,因為背叛了他所在的團體,他不得不喬裝改扮以逃避團體的追殺。因此,他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完全是改裝後的他。他不斷地吃甜食以達到增胖改變體形的目的。

福斯科是一個具有多元化人格的人。社會經濟條件是影響福斯科人格形成的基本因素。福斯科是帶著一項秘密的政治任務來到英國的,他與珀西瓦爾爵土之間的友誼是由於他們在經濟方面有極為相似之處:他們都需要錢,急需大量的錢。小說中沒有提及格斯科需要大筆錢的原因,但經濟因素的確是造成他犯罪的直接原因,也深深地影響了他人格的形成。

女性角色

勞娜

勞娜在男權主導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中長大,她不能擺脫他人的看法施加給自己的精神壓力,放棄了真正情投意合的沃爾特,為家庭的名譽義無反顧的犧牲了自由和愛情,最後險些喪命。她從來沒有真正屬於自己。少女時代是父親的附庸品,違心地按照父親遺願套上婚姻枷鎖:”我永遠也不能提出要求解除我的婚約……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我的記億中再加上我毀約違背父親臨終遺言這祥的事”。婚後的她成為丈夫珀西瓦爾的提款機,她無權質問,只能服從。她的意志始終屈從於強勢的男性。

瑪麗安

瑪麗安是女主人公勞娜同母異父的姐姐,瑪麗安的父親並不富有,父親去世後,瑪麗安的母親嫁給了富有的費爾利先生,即勞娜的父親。瑪麗文與勞娜感情很好,所以在勞娜的父母去世之後,瑪麗安就搬到利默瑞吉山莊陪伴勞娜,並扮演起了勞娜的保護者的角色。

安妮

安妮的命運更為悲慘,她是勞娜父親和女傭偷情的產物,天生智力殘疾,未享受過父愛,母親又為了可觀的封口費甘願把女兒送進瘋人民。似乎無論出身卑微還是顯貴,都不能改變身為女人的悲慘命運。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勞娜在父親去世後擁有家族財產的繼承權,她年輕美麗而富有,好像是上帝的寵兒,但萬貫家財恰恰釀成了她的悲劇人生。她雖然與畫師沃爾特·哈特賴特真心相愛,但迫於父親的遺願,只好屈嫁給珀西瓦爾·格萊德爵士。珀西瓦爾爵士外表上看是風度翩翩的紳士,實則脾氣乖戾、性情冷漠,是個道貌岸然的“偽紳士”。他之所以和勞娜結婚,完全是凱覷勞娜龐大的財富,妄想侵吞勞娜所繼承的財產。在勞娜拒絕簽字轉讓財產之後,珀西瓦爾爵士便夥同義大利秘密革命團體的一個叛徒福斯科伯爵合謀,害死了與勞娜外貌相似的白衣女人安妮·凱撒里克,並將其屍體冒充勞娜下葬,又把勞娜冠以白衣女人安妮的姓名和身份送入瘋人院,使勞娜於驚嚇之下患上了失憶症。於此,勞娜便成了“受困的公主”,等待著“騎士”的拯救。男主人公畫師沃爾特正承擔了“騎士”的責任與義務。當他得知勞娜受到迫害並失去了她的財產和社會身份後,挺身而出,開始了營救勞娜、揭穿珀西瓦爾爵士陰謀的行動。經歷了一系列與邪惡勢力鬥智鬥勇的事件,沃爾特終於徹底拯救了勞娜。他不僅為勞娜奪回了財產,更幫助她恢復了身份,使其徹底擺脫了白衣女人安妮的身份,從而引出了《白衣女人》一書的主題情節—主人公尋找社會身份的認同。

珀西瓦爾爵士不僅是個外表衣冠楚楚、內心殘暴冷漠的“偽紳士”,他還是個“偽爵士”。因他的父母並沒有正式結婚,珀西瓦爾爵士是私生子,所以他不具有其父親財產和爵位的法律繼承權。然而,珀西瓦爾爵士買通凱撒里克太太,偷偷修改了教堂的記錄,偽造父母結婚的記錄以確立自己的繼承權,從而冒名頂替霸占了本不屬於他的黑水莊園。這是極其惡劣而嚴重的犯罪行為,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一經發現即被處以絞刑。珀西瓦爾爵士憑藉虛假的社會身份對勞娜和安妮所實施的罪行,一方面是想得到勞娜的財產,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作為“爵士”的社會身份。他懷疑凱撒里克太太把他是“偽爵士”的秘密透露給了她的女兒安妮,於是他把安妮關進了瘋人院。安妮從瘋人院逃向坎伯蘭後,珀西瓦爾爵士又擔心安妮會把他的秘密泄露給勞娜,於是,他又絞盡腦汁與福斯科伯爵一起設定騙局,欲置兩個“白衣女人”於死地。最後,他回到了他作偽證的教堂並意外死在那裡,和他所修改的教堂記錄即他“爵士”身份的證明一起葬送在火海里,從而結束了他“製造”社會身份認同之旅。

在尋找社會身份認同的道路上,比起勞娜,反面人物珀西瓦爾爵士更讓人產生含恨的同情。根據英國當時的法律,作為私生子的拍西瓦爾無權繼承父親的財產、爵位甚至是姓氏,於他,這無疑是不公平的。為了擁有體面的社會身份,珀西瓦爾爵士不惜挺而走險偽造父母的結婚記錄。不管是勞娜還是珀西瓦爾爵士,也許他們尋找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地位、家庭和財產,他們更渴望得到的是人類文明社會的種群歸屬感,人類正是版依於這種社會歸屬感方能在社會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坐標。這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共同主題,也是文學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主題情節之一。

藝術特色

《白衣女人》作為偵探小說的經典之作,不僅在整體布局以及懸念設定上精細無比,在敘事手法上也是另闢蹊徑,與眾不同。全書採用了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敘述,但與其他作家利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不同的是,《白衣女人》選用了八位第一人稱的敘述者,並且這八位敘述者都是書中的人物,他們利用自己或遠或近的視角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來講述故事。

按照敘述者出現的排列順序,書中的八位敘述者分別是:沃爾特、律師、瑪麗安、費爾里、女管家、女廚師、凱撒里克太太和福斯科。作者柯林斯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進行敘述,不僅可以拉近文本和讀者的距離,讓讀者倍感親切,還可以激起讀者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增加讀者的閱讀主動性。柯林斯也曾說過,“書中的故事,從頭到尾,都由書中的人物自己敘述。在一連串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人物被安排在不同的地位,輪流汽面敘述故事,直至結束。”通過這種讓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手法革新,廣大讀者可以從各種全新的角度觀察並了解書中的人物,作者也藉此把書中的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實可信。

作者以人物作為敘述者,採用第一人稱的限知視角及多重視角轉換的手法,頗具匠心地安排情節,烘托主題,探化作品的思想內容。他們的言談有明顯的個性特徵和社會印記,展示了18世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各個人物在敘述過程中逐漸豐滿,讀者的主體意識被充分喚醒。證人回顧性的陳述拼湊出謀系案的細枝末節,在夾雜著主觀意識的敘述中讀者逐步進入哥德式小說的陰暗氛圍。就像是法庭上的陪審團和聽眾,通過聆聽證人證言辭並控制案件發展,揭示事實真相。讀者置於這樣的隱喻場景,一如親歷了這場誤殺案的始末,目睹了善與惡的對決和真與偽的較量,偵探小說的愉悅性和文學的教育功能得以實現。

作品影響

《白衣女人》出版後,在當時的英國掀起一陣“白衣女人”的風潮,也使威爾基·科林斯一夜成名,成為炙手可熱的偵探小說家。《白衣女人》也因其精密的布局,離奇的情節以及獨特的寫作手法開創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先河,贏得了諸多學者和批評家的青睞。《白衣女人》突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述故事,而是採用了多重的敘事視角,由此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賦予了這部作品更加深遠的意義。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1981年,《白衣女人》,曹蘇玲、戴侃、莊繹傳譯,花城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981年,《白衣女郎》,莊凱勛譯,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白衣女人》,葉冬心譯,外國文學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002年,《白衣女人》,李小蓓、鄒惠玲、翟麗霞譯,譯林出版社
2006年,《白衣女郎》,張桂越譯,新星出版社
2009年,《白衣女人》,李晶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年,《白衣女人》,潘華凌譯,湖南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於1824年1月8日生於倫敦,1889年9月23日死在倫敦。父親是個風景畫家。他12歲時隨父母遷居義大利,三年後回國,就讀于海伯里私立寄宿學校,曾在茶葉公司工作,後改學法律,在倫敦林肯法學協會當過律師。1847年,父親死後,他才開始以寫作為生。第一部作品是《威廉·柯林斯》傳,不久就從事小說創作。一開始成績平平,後來他結識了當代文豪狄更斯,成為莫逆之交,並為狄更斯主編的,當時最風行的雜誌經常撰稿。他的長篇小說往往在這本雜誌上先發表,然後出單行本。這期間他寫了不少小說,大都以偵破犯罪事件為題材,柯林斯即以此種小說蜚聲社會,享譽30餘年,但他作品雖多,而得以流傳後世並得到肯定的僅有《月亮寶石》和成名作《白衣女人》兩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