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分布於分布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和中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中型涉禽。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下腹和尾下復羽栗紅色。

成鳥兩性相似,雌鳥稍小。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欖褐色,並微著綠色光輝。兩翅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兩側、肛周和尾下復羽紅棕色。幼鳥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體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

虹膜紅色。嘴黃綠色,上嘴基部橙紅色。腿、腳黃褐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75~258克,雌性163~251克;體長雄性280~346毫米;雌性267~323毫米,嘴峰雄性37~42毫米,雌性32~40毫米,翅雄性156~175毫米,雌性150~174毫米;尾雄性68~85毫米,雌性61~78毫米;跗跖雄性53~63毫米,雌性46~58毫米。

生活習性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棲息於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有灌木的高草叢、竹叢、濕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也生活在人類住地附近,如林邊、池塘或公園,在湖泊周圍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惡鳥活動,也見於近水的水稻田、麥田、紫穗槐和野薔薇叢中。

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從低地到1500m,在中國雲南省為300~2700 m。一般成對活動。性機警、隱蔽,白天在植物茂密處或水邊草叢中活動。善於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時頭頸前後伸縮,尾上下擺動。平時很少見其飛翔,受驚後多奔跑隱入草叢中或短距離飛行。飛時頭頸伸直,兩腿懸垂,起飛笨拙,急速搧翅。發情期和繁殖期常徹夜鳴叫,鳴聲似“苦惡、苦惡”,單調重複,清晰嘹亮。

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昆蟲(甲蟲、蚱蜢等)及其幼蟲、龍虱幼蟲、鞘翅目成蟲、螟蛾及其幼蟲、螞蟻、鱟蟲、蝸牛、螺、鼠,蠕蟲、軟體動物、蜘蛛、小魚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種子、野荸薺籽、稗、瓜子、谷、大麥、小麥、植物種子和蘆葦莖;另有砂礫取食。

生育繁殖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繁殖期為4~7月。營巢於水邊或近水岸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主要由枯草構成,結構較簡單,形狀為碗狀。通常置巢於離地數厘米或十多厘米的灌叢或草叢上,也有直接置巢於草叢中地上。巢非常隱蔽,每窩產卵4~8枚,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白色或皮黃白色。卵的大小為31~45×25~32毫米,平均40×30毫米。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中國分布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中國在北緯30°以南廣泛分布,在南方省份為留鳥,在長江流域為夏候鳥,近些年來報導的有海南(東方、壩王嶺、樂東、五指山、黎母山、吊羅山、瓊山、文昌)、廣東(徐聞、海豐、陸豐、揭陽、澄海、潮安、英德、清遠、三水、高要、連山、樂昌、惠州)、香港、廣西(北部灣)、福建(永泰、福州、閩候、長樂、連江、邵武)、台灣、雲南(景洪、勐臘、勐海、思茅、孟連、河口、金平、蒙自、西疇、耿馬、雙江、保山、潞西、昆明)、江西(泰和、南昌、永修、豐城、靖安、波陽、都昌、九江、廬山、德安)、湖南(江華、宜章、東安、沅陵)、四川(峨眉、樂山、石棉、漢源、成都、簡陽、重慶、北碚、南充、蓬安、岳池、蒼溪、鄰水、秀山、萬源、城口、達縣)、貴州(冊享、榕江、平塘、貴定、惠水、遵義、赤水)、湖北(武漢、神農架)、安徽(貴池、祁門、黃山、九華山、金寨、大別山、合肥、滁縣)、浙江(金華、麗水、杭州、寧波、莫乾山)、江蘇(太倉、蘇州、鹽城、高郵、江都、徐州、南京)、上海、河南(信陽、桐柏山、羅山董寨、伏牛山)、陝西(洋縣)、甘肅(天水、武都)和寧夏(涇源、六盤山),偶見於山西(河津、太原)、山東(青島)、遼寧(大連)和吉林(莫莫格)。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單配製,至少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對關係,此期有明顯的領域性。巢營於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灌水的水稻田內,用蘆葦、茭白、昌蒲或稻葉纏成,巢內墊有細草、植物纖維及羽毛等,呈淺盤狀或杯狀,常距水面0.5-1米,有的遠離水邊。巢外徑約26厘米,內徑約14厘米,巢高約27厘米,巢深6-12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每產4-10枚,通常5枚,卵呈橢圓形,淡黃褐色,密布深黃褐色或紫色斑點,鈍端較為密集。卵的大小約為42mm×38mm,卵重約23.5g;孵化期16-18天,也有為20天。兩性輪流孵卵、餵養和照顧幼鳥。雛鳥絨羽、嘴及腿均為黑色,常由親鳥帶領活動。

白胸苦惡鳥(圖4) 白胸苦惡鳥(圖5)

亞種分化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1. 白胸苦惡鳥指名亞種(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phoenicurus)

2. 白胸苦惡鳥印度亞種(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insularis)

3. 白胸苦惡鳥尼科巴亞種(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midnicobaricus)

4. 白胸苦惡鳥印尼亞種(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leucomelan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化內涵

白胸苦惡鳥白胸苦惡鳥

關於苦惡鳥的中國民間傳說,是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蘇東坡、陸放翁等人都有詠姑惡詩,可見宋朝已經有了這傳說。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序曰:“姑惡,水禽,以其聲得名。世傳姑虐其婦,婦死所化。” 蘇東坡詩云:“姑惡,姑惡,姑不要,妾命薄”。這裡所說的“姑惡”,應該是現在所謂的“苦惡鳥”之名的由來。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