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疰夏

疰夏,又稱苦夏,中醫病名,類似於西醫所稱的夏季低熱,是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徵的季節性疾病。

基本信息

病名含義

疰夏疰夏

疰(zhu)夏,也稱注夏,又稱夏痿、苦夏,為中醫病名,是由於體質的虛弱和天氣的暑熱所產生的一種季節性病症。

疰夏之病名首見於《丹溪心法·中暑》,曰:“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倦者是。”《時病論·夏傷寸:暑大意》曰:“疰夏者,每逢春之交,日長暴暖,忽然眩暈,頭疼,身倦腳軟,體熱食少,頻欲呵欠,心煩自汗是也。”又名夏痿。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夏季低熱。一般夏季過後自行緩解,但因病程較長,而且可每年復發,故而可致正氣耗損,體質羸弱。

易發人群

疰夏多發於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小孩,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最容易疰夏,因為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及汗液排泄功能遠不如成人,特別要當心。

女性發病大大高於男性,年輕女性發病比例也不小。職場白領女性平時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較大,飲食、作息欠規律,平時多坐少動,本就存在脾虛、氣虛的徵象,遇到濕熱天氣,暑濕之氣侵入人體,影響到了脾胃而導致“疰夏”。

病因病機

疰夏疰夏

“疰夏”,病名中一個“夏”字標明了它是一種季節性疾病。俗諺所說“夏天不熱,五穀不結”。熱,本是夏之主氣,然這個季節逢蔭入梅,乍雨乍晴,濕熱交蘊,蒸蒸而熾。物感其氣則霉,人感其氣病疰。故疰夏的發病,以芒種夏至小暑為高峰期,如遇到黃梅則要延續到大暑立秋後症狀會漸漸見退,秋分金風送爽,病即霍然。所以,疰夏又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性特點的疾患,多見於潮濕多雨的江南水鄉。因此,疰夏之病機多屬氣不足而暑熱濕盛。

中醫理論認為,素體脾虛者,在氣候炎熱、雨濕較多的夏日,暑熱下逼,地濕蒸騰,濕熱相合,導致疰夏。疰夏常發於稚孩和兒童,表現為心煩、身倦、汗多、食減、消瘦等症狀。

現代醫學也證明,夏季高溫下,人體生理活動和外界環境的平衡易遭破壞,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常不穩定,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有時伴有頭痛和失眠。同時又由於高溫下腎臟排泄功能大大減弱,影響了胃腸消化液的分泌,輕者食欲不振,重者會導致胃腸病症,甚至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症狀表現

疰夏是多發於江南地區夏天的一種常見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於梅雨季節,常有每年夏季反覆發作史,每次發作可遷延數月。秋涼大多自行緩解。多見於素體較弱及脾胃功能欠佳者。患者表現為低熱纏綿,精神委頓,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膩不爽,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有不少“發熱待查”的病人,作過各項檢查未見異常,無法做出明確診斷。但根據中醫理論,這些症狀常屬於“疰夏”,依法施治,往往立見良效。

根據中醫辨證,疰夏可分為暑傷氣陰和暑濕困脾兩種類型:

暑傷氣陰

表現出懶得說話、疲倦嗜睡、多汗眩暈、食欲不振、心煩口渴等症狀,並且小便泛黃,或五心煩熱,但用體溫計測量時,體溫卻正常。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這一類型多見於體型偏瘦者。

暑濕困脾

表現出疲倦乏力、頭脹頭暈、胸悶噁心、口中淡粘,口渴不想喝水,並且大便糖稀,苔膩,脈濡。這一類型多見於體型偏胖者。

治療方法

治則

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湯

治療本病應從清暑泄熱、化濕寬中立法,年老體弱者則益其氣陰。

常用方劑

1、部分病人初患疰夏者,其體質尚實,症見食入呆鈍、胸悶腹脹、頭重身困等,可用正氣片或藿香正氣軟膠囊化濕寬中,每有顯效。(附方:藿香9克,桔梗3克,大腹皮9克,白芷9克,蘇葉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川朴6克,陳皮6克,白朮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兩次服。)

2、質較弱或老年病程日久、精神不支、嗜睡等氣陰不足、濕熱內困的患者,服清暑益氣湯頗有佳效。常年復發的患者,於立夏前連服本方七劑,每能起到預防作用(附方:黨參9克,五味子6克,麥門冬9克,當歸9克,青陳皮各4.5克,黃柏6克,神曲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兩次服。)

疰夏也可以用生脈散等方劑治療。

預防調護

我國民間歷來就有預防疰夏的習俗。預防疰夏常始於“立夏”前後(也即陽曆五月初,我國多數地區還處於暮春時節)。據梁章鉅的《浪跡叢談》記載,溫州人清明時折樟樹葉燒成灰燼,待立夏之日和面做饅頭給小孩吃,上海人也有立夏吃茶葉蛋的風俗。這些習俗至少反映了人們預防疰夏的意識。

飲食

茶葉蛋茶葉蛋

膳食應儘量多樣化,多食新鮮蔬果是總則。此外,常食綠豆粥,可解熱毒、止煩渴;荷葉粥薄荷百合粥菊花粥等對夏季風熱感冒者較適宜;一些營養豐富、新鮮味美的涼拌菜,再加些蒜泥、薑末、食醋及辛辣調味品,既可增強食慾,又能預防腸道傳染病。症狀較為嚴重可配合中草藥進行治療,治療疰夏以芳香化濕和燥濕為主,常見的芳香化濕藥有藿香佩蘭等,燥濕藥物有蒼朮厚朴白蔻仁等。另外,在夏季到來之前,可服用一些如香砂六君丸當歸補血湯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以達到有效預防的目的。

起居

預防疰夏的關健在於增強身體素質、注意起居飲食。從暮春開始,要多參加體育活動,注意保護脾胃,不食或少食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

要保證適宜的睡眠時間,注意勞逸結合。夏天晝長夜短,晚上睡眠少,不妨吃過中飯打個盹,補充睡眠。每天中午堅持1個小時的午睡,將有助於人們清醒頭腦,恢復精神,短時間內提升人們的“精氣神”,從而減輕各種精神壓力、降低疾病纏身,促進健康。此外,適當做些健美操、游泳、跳舞、瑜伽等運動,可提高身體素質,改善內分泌和新陳代謝,對調節植物神經和體溫都有較大益處。

睡覺時,不要對著電扇或空調出風口直吹,天熱皮膚毛孔舒張,邪氣通過毛孔長驅直入,容易感冒著涼。

防暑

進入夏季後,要時常注意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做好防暑降溫、降濕工作,儘可能地避免中暑現象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疰夏症狀的患者,絕不可貪涼露宿,以防傷風感冒,加重疰夏病情。

情緒

在夏季保持心情的輕鬆愉快十分重要,避免過於激動和緊張,不可動輒發怒。醫學研究表明,人在安靜時,能量消耗減少、心跳變慢、呼吸平穩、肌肉鬆馳,血壓、體溫相應下降,作為“疲勞素”的血中乳酸鹽也明顯降低。所以,保持恬靜的心境、穩定的情緒,可以使神經系統處於寧靜和諧狀態,從而增強了人體適應炎夏的能力。

食療保健

清暑的粥清暑的粥

夏季的飲食原則應為健脾利濕,宜採用淡補、清補原料,如木耳、番茄、黃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綠豆、胡蘿蔔、茄子、鴨子、鯽魚、鵪鶉等。水果從冰櫃里拿出來不要馬上吃,稍微放一會再吃。

已經發生“疰夏”的人,在食物選擇上也要因人而異,體質偏實的人選清暑瀉熱的食物,年老體弱的人則應選益氣養陰的食物。

以下是幾款消暑料理:

1、參苓白朮鯽魚湯

原料:鯽魚一條,約250克,黨參茯苓白朮各10克,甘草3克

方法: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煎煮取備用,鯽魚去鱗去內臟,加油煸一下,兩面翻一下,加入料酒、蔥姜,放入適量水煮沸後與中藥同煮,加入調味品,還可適當加入胡椒粉調味。

作用:功效健脾益氣,燥濕養胃。要提醒的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光吃湯不吃肉,是不補的。因為蛋白質到一定溫度後凝固了,很難融入水中,水中最多只有50%,不吃肉營養很浪費,因此食用此湯時應連魚肉一起吃。

2、杞茄子黑魚丁

原料:茄子250克,黑魚500克,枸杞子15至20克。

方法:茄子加油煸炒一下,黑魚去骨切成小粒狀,加入料酒、鹽、味素、芡粉拌勻,拿油煸炒備用,茄子快熟時與魚丁混合炒勻,枸杞子先用溫水浸泡,起鍋前5分鐘放入。

作用:枸杞清涼明目養肝。此款料理具有健脾開胃、助運利濕、補肝益腎的功效。

3、根綠豆粥

原料:新鮮蘆根10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

方法:蘆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時後取出渣,再加入綠豆、粳米同煮,直至綠豆煮爛為止。因為天熱容易出汗,汗裡帶出了大量體內的氯化鈉,因此吃略鹹一點也可以,可在粥中加適量鹽,喜歡吃甜的加點糖也可以。

作用:此粥的功用在於清熱養胃、消暑解渴。

4、麥冬黃瓜開洋涼拌菜

原料:麥冬10克,開洋或蝦皮、蝦米(含鈣、鋅)30克,黃瓜半斤。

方法:麥冬事先用溫水泡一下,適量水燒開後放入麥冬,將其漲開,水留著;黃瓜切片或段或條,依個人喜好,三樣東西放一起,少量的水放進去,放入香油、醋、糖或少許辣椒醬等,拌勻,做成冷盤。

作用:麥冬可吃,選購優質精製飲片,功效是滋陰養陰,不易生痘痘。此菜功用是清熱消暑、開胃、美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