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戲曲術語]

生[戲曲術語]

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淨、醜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基本信息

角色介紹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鬚生,俗稱鬍子生。京劇老生行又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另有紅生一行,主要扮演關羽、趙匡胤等,因勾紅臉,故又稱紅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褶子生(扇子生)、冠生、窮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

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唯漢劇的外唱、念、做並重。

末,沿襲南戲、北雜劇之名目,今多數劇種已併入老生行。

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

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中還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紅生某些勾臉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臉,也就是內行說的“俊扮”。

戲曲表演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一般用作淨、醜以外的男腳色的統稱。

生的名目初見於宋元南戲,泛指劇中男主角,其含義與北雜劇的正末相當。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 3個男主角張協、延壽馬和孫必達,雖然身份和性格各不相同,但皆為生扮。明代的南曲系統各劇種如崑山腔和弋陽諸腔等仍沿南戲舊制。隨著表演藝術的逐步提高和藝術技巧的逐步積累,生行逐漸分化,至清初以後崑山腔表演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形成了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揚州畫舫錄》);高腔、梆子和皮簧等各系統劇種也都各有自己的創造,因而又繁衍出更多的分支。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幾類:

老生

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鬚生,俗稱鬍子生。重唱功,用真聲,念韻白;動作造型莊重、端方。扮演的人物有崑曲《鳴鳳記》的楊繼盛、《長生殿·彈詞》的李龜年,京劇《空城計》的諸葛亮、《將相和》的藺相如,梆子《蝴蝶杯》的田雲山、《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京劇在老生中又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靠把老生和武老生等分支:唱功老生以唱功為主,因動作造型要求安詳、穩重,故又稱安工老生,多扮帝王、官員、書生一類人物,如《捉放曹》的陳宮、《法門寺》的趙廉;安工老生中扮演帝王的,又稱王帽老生,如《上天台》的劉秀。做功老生俗稱衰派老生,是唱、念、做諸功並重而以做功為主的腳色,扮演人物有《四進士》的宋士傑、《清風亭》的張元秀、《坐樓殺惜》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因扎大靠和善用刀槍把子而得名,多扮大將,如《定軍山》的黃忠、《戰太平》的花雲;武老生為兼重唱功的武生,扮演人物有《反五關》的黃飛虎、《火燒百涼樓》的吳楨等。兩者都兼重唱功,但前者重工架,著重表現人物的氣度和神采;後者重武打,著重表現人物的英武勇猛。漢劇、粵劇、湘劇等劇種,將上述各類人物分別歸入生、外、末三行,生特指戴黑髯、以唱功為主的腳色,如漢劇《哭祖廟》的劉諶、《四郎探母》的楊延輝等即為生扮。

老生中另有紅生一行,主要扮演三國戲中的關羽。關羽在崑山腔中原屬紅面即紅淨的本工,徽劇、京劇等改由老生扮,因勾紅臉,故稱紅生。表演上有特殊要求:唱腔高亢激越,動作凝重簡練,唱做中蘊含著一股內在的力量,著重表現關羽的威嚴和神勇,為戲曲舞台上獨特的性格造型。趙匡胤等人物也由紅生扮演。

小生

與老生相對應,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名目出現甚早,定型卻較晚。早期小生只是生的副角,並不表現確定的年齡或性格特徵。如明刊本《明珠記》的古押衙,自稱“老夫”,台詞中還有“如今年近六旬”等語;清初抄本《琥珀匙》的束御史自稱“我這一把年紀”,卻都由小生扮演。故徐渭《南詞敘錄》把小生作為“外”的同義語(即生外之生),王驥德《曲律》則徑稱之為“貼生”。北雜劇有“軟末泥”的名目(夏庭芝《青樓集》),扮演的當為青年書生一類,但不稱小生。小生

小生 小生

逐步穩定為扮演青年男性的獨立行當,當在清初以後崑山腔表演藝術走向成熟的時期。其後高腔、梆子、皮簧等系統劇種又各自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小生的表演在不同劇種中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點。在音色運用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用真聲,高腔和地方小戲系統劇種多用之;一類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崑曲和皮簧系統劇種多用之。動作造型的基調儒雅倜儻、秀逸飛動。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又有巾生、冠生、窮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①巾生

又稱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摺扇而得名,多扮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如崑曲《牡丹亭》的柳夢梅、川劇《柳蔭記》的梁山伯等。唱、念、做諸功並重。川劇文小生有“站如亭亭玉樹,行如風送落葉”之說,基本上可概括巾生的表演特點。

②冠生

一作官生,崑曲特有的行當,為巾生之變格。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氣質,又分大冠生、小冠生兩類:大冠生實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風流蘊藉的皇帝或狂放不羈的才子,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彩毫記·醉寫》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多扮春風得意的年輕新貴,如《荊釵記》的王十朋、《白羅衫》的徐繼祖。動作造型要求在儒雅秀逸的基調中透出氣宇軒昂的神態。京劇受崑曲影響而有紗帽生,扮演《玉堂春》的王金龍一類人物,但不稱冠生。

③窮生

常扮窮愁潦倒的落魄書生,如川劇《彩樓記》的呂蒙正、崑曲《繡襦記》的鄭元和、京劇《棒打薄情郎》的莫稽等。窮生走路要略帶移步,類似拖著鞋皮;兩手經常抱胸,卻不能聳肩縮頸。這種動作造型,是對這類人物寒酸迂腐而又傲骨嶙峋的精神狀態的微妙表達。因有“拖鞋皮”的步法,故崑曲又稱為鞋皮生,也稱黑衣生。

④雉尾生

一作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兩根雉尾而得名,扮演雄姿英發的青年將領如《群英會》的周瑜、《連環記》的呂布等。唱、念、做、打諸功並重。很多梆子劇種有“耍翎子”特技,用來突出特定人物的內心活動。

⑤武小生

扮演年輕小將。重武功。如京劇《八大錘》的陸文龍、《岳家莊》的岳雲、《九龍山》的楊再興。

外行

南戲和北雜劇均有此名,泛指生或末的副角,意為生外之生、末外之末,不表現

戲曲小生 戲曲小生

確定的性格特徵。明代南曲系統諸劇種中開始向扮演老年人發展。但有時仍用來扮演副角,如明刊本《岳飛破虜東窗記》中嶽飛之子岳雲和義子張憲,一作大外,一作小外,就是與生扮的主角岳飛相對應的稱謂;至崑山腔中漸趨定型,成為扮演老年人的獨立行當。因常戴白髯,故又稱老外。李斗《揚州畫舫錄》記清代著名老外演員王丹山的表演“氣局老蒼、聲振梁木”,基本上概括了老外的藝術特點。扮演人物有《浣紗記》的伍員、《鳴鳳記》的夏言、《西樓記》的周旺等。今昆、漢、湘、粵等劇種仍有此行。唯漢劇的外不同於崑曲的老外,是唱、念、做並重、兼演靠把戲的行當,《合銀牌》的韓弘道、《烹蒯徹》的蒯徹、《表功》的秦瓊、《戰太平》的花雲等,均由外扮。京劇、梆子等劇種併入老生,不另分行。

末行

南戲和北雜劇皆有此名,但兩者含義不同。南戲的末有三種職能:①演出開始時向觀眾介紹劇情梗概和劇本主題,叫做“副末開場”;②與淨、醜配合,滑稽調笑;③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北雜劇的末為正劇性男腳色的統稱,以正末為末中正角。由明至清,經過南曲系統諸劇種的創造發展和相互交流,末的內涵和表現形態都有了很大變化:“副末開場”的職能仍被保留,喜劇色彩完全消失,扮演的人物逐漸穩定,藝術上也有了自己的特色,成為獨立的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人物。崑曲《一捧雪》的莫誠(成)、《荊釵記》的李成、《浣紗記·寄子》的鮑叔等皆由末扮。近代戲曲中,末的發展大致有兩種情況:①有些劇種如漢劇、湘劇等,末仍是重要行當之一,經常扮演主要人物,如《興漢圖》的劉備、《李陵碑》的楊繼業,《四進士》的宋士傑、《掃松下書》的張廣才等,都是末行的重頭戲;②多數劇種已併入老生,不另分行。如早期京劇還用末扮次要人物,《李陵碑》的楊延昭、《文昭關》的皇甫訥等,向例須由末扮,後歸入老生行。

武生

扮演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靠武生扮演大將,以扎大靠、穿厚底靴而得名。念白講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更重身段工架,以突出人物的大將風度和英武氣概。京劇《挑滑(華)車》的高寵、《長坂坡》的趙雲等,都是長靠武生的本工戲。京劇中另有勾臉武生一類,如《鐵籠山》的姜維、《艷陽樓》的高登、《狀元印》的常遇春、《金錢豹》的金錢豹等,原為武淨的本工,後改由長靠武生兼演,但仍勾臉譜,故稱勾臉武生。短打武生常穿抱衣抱褲和薄底靴,以動作的輕捷矯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熾烈見長。京劇《三岔口》的任棠惠、《十字坡》的武松、《白水灘》的十一郎、《惡虎村》的黃天霸等,都是短打武生的本工。《鬧天宮》等劇的孫悟空也由短打武生扮演。京劇還有娃娃武生一類,扮演精於武藝的兒童,如《乾元山》的哪吒,要求在武打表演中透出兒童的稚氣。

娃娃生

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灣》的薛丁山等,皆由娃娃生扮。崑曲的兒童角色例由貼旦兼扮。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拼音是she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