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假鑽毛蕨

甘肅假鑽毛蕨

甘肅假鑽毛蕨,植株高20-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5毫米,密被鱗片。特產甘肅東南部(文縣)地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甘肅假鑽毛蕨
種拉丁名:Paradavallodes kansuense Ching
科中文名:骨碎補科
科拉丁名:Davalliaceae
屬中文名:假鑽毛蕨屬
屬拉丁名:Paradavallodes

形態特徵

植株高20-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5毫米,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長達8毫米,漸尖頭,膜質,棕色。葉疏生,相距約1厘米;葉柄淡禾稈色,長6-8厘米,粗約1.5毫米,基部以上光滑;葉片披針形,長22-28厘米,寬10-15厘米,漸尖頭,三回深羽裂;羽片約10對,互生,斜展,接近,下部的有短柄(長約3毫米),上部的近無柄,基部一對羽片略較大,長7-10厘米,基部寬3-5厘米,闊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圓形,二回羽裂;一回小羽片約10對,斜展,基部一對略較大,長2-2.5厘米,寬8-10毫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並行,下側楔形,基部以寬翅下延於羽軸,羽狀深裂幾達羽軸;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約10對,斜上,接近,鐮刀狀線形,尖頭,基部上側一片較大,其餘向上逐漸縮短,全緣或上側下部有少數鋸齒。葉脈明顯,在下部裂片上為羽狀,在上部裂片者單一。葉草質,乾後淡綠色,兩面被疏毛,羽軸和小羽軸上的較密,葉軸和羽軸下面疏被卵形的棕色鱗片。孢子囊群小,每裂片1枚,接近基部,著生於短小脈的頂端(長小脈達裂片頂端);囊群蓋小,腎形,膜質,基部著生,最後脫落。

產地分布

特產甘肅東南部(文縣)。生河邊岩石上,海拔1500米。

特徵區別

本種極近假鑽毛蕨 P.multidentatum(Hook. et Bak.)Ching,但形體較小,兩面被較多的毛,末回裂片全緣或上側下部有少數鋸齒,可資鑑別。

資料引用

甘肅假鑽毛蕨 (植物分類學報)
Paradavallodes kansuense Ching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1 (1) : 20. 1966; Ching et al. in Fl. Tsinling. 2: 51, Pl. 12, f. 5-8. 1974; Jarrett, Ind. Fil. Suppl. 5: 126. 1985. ——Davallia multidentata auct. non Hook. et Bak. 1867: Nooteboom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34 (2) : 171. 1996, pro parte. ——Araiostegia pulchera auct. non (Don) Cop. 1927: Nooteboom in Blumea 37: 175. 1992, pro parte.

骨碎補科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於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於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