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圓蓋陰石蕨

半圓蓋陰石蕨

半圓蓋陰石蕨,為骨碎補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祛風解痙、利水化濕、續筋接骨。用於鎖口風、水腫、腰痛、跌打損傷、骨折。

基本信息

概述

半圓蓋陰石蕨圓蓋陰石蕨

半圓蓋陰石蕨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半圓蓋陰石蕨,植株高12-40cm。根莖橫生,粗約1cm,兩側稍扁,密被淡棕色蓬鬆的線狀披針形鱗片,基部卵圓形,紅棕色,盾狀著生。葉遠生;葉柄長12-14cm,棕色;葉片革質,光滑,闊卵狀三角形,長18-25cm,寬14-18cm,漸尖頭,基部近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5對,基部1對最大,長10-12cm,寬約4cm,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幾等寬,二回羽狀或二羽深裂,一回小羽片10-12對,基部上側1片與葉軸並行,下側的斜上,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頭,基部為不對稱的楔形,羽狀或羽狀深裂近小葉軸;末回裂片基部上側1片較大,近三角形,先端尖而略向上彎,全緣或上緣有一角狀的淺裂;羽片向上漸短,披針形,二回淺羽裂;末回裂面近三角形,全緣;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生於末回裂片上緣,有1-2個;囊群蓋半圓形,寬過於高,以闊基部著生,兩側分離,棕色。

藥品簡述

藥名:半圓蓋陰石蕨。
漢語拼音:banyuangaiyinshijue。
英文名:BroadscaleHumat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platylepis(Bak.)Ching[DavalliaplatylepisBak.]
功效分類:祛風藥;利水藥。
科屬分類:骨碎補科。
別名:白毛蕨、樹蕨萁(雲南)、倒水蓮、白龍雞(廣西全州凌樂)
性味:苦;澀;涼。
歸經:肺經;肝經;脾經;腎經。
功能:祛風除濕;散瘀通絡。
主治:風濕疼痛;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破傷風;跌打損傷;骨折;腎炎水腫、鎖口風、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生態環境:附生於1400-1500m的林中樹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
採收儲藏:夏、秋季挖取,洗淨,去鬚根與葉柄,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化學成分研究

半圓蓋陰石蕨(Humataplatylepis(Bak.)Ching)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對采自雲南省耿馬的半圓蓋陰石蕨(500g)化學成分進行研究,從中分離鑑定了2個化合物,其中1個黃酮化合物(化合物1),1個二糖類化合物(化合物2)。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對半圓蓋陰石蕨揮髮油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測定,從揮髮油中共指認了14個化合物,其中有數量可觀的生育酚。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祛風解痙,利水化濕、接骨續筋的功能。用於破傷風、扁桃體炎、腎炎;外用治風濕痛、跌打損傷、骨折。

中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細根多數,密生於根莖上,長5-10cm,直徑約1mm,表面黃褐色;質堅硬,易折斷。小葉片較大,卵狀長圓形至近圓形,長3-7cm,寬2-5cm。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淺黃色,有的特化為單細胞毛。皮層薄壁組織中有1-2列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內皮層細胞1列。初生木質部四原型;木質部束與纖維束各4個,互動排列,中央纖維束呈四角形。

骨碎補科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狀莖橫走或少為直立,有網狀中柱,通常密被鱗片,鱗片以伏貼的闊腹部盾狀著生,罕為基部著生。8屬,約100多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屬,約30多種,大部分產於西南部及南部,少數分布於東部,僅有1種到達華北及東北(大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