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尊

瓷尊

其形制為敞口,粗頸、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精美,頗為富麗。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鎮窯產品豐富,有蘋果尊、魚簍尊、石榴尊、太白尊、馬蹄尊、絡子尊、蘿蔔尊、觀音尊、牛頭尊等等。

簡介

瓷尊瓷尊
尊是一種陶瓷容器的統稱,在先秦時用作酒器,也有用於祭祀。尊通常的形狀是敞口、折沿、圓腹,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各大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多為陶質,外表上加有各種印紋以做裝飾。一般體型均較巨大,估計應為固定安放的器物

商代中期以後尊的形制稍有變化,侈口、粗頸、折肩、儉腹,底足也相對抬高,出現原始青瓷製品。南北朝時器型變得修長端莊,外加紋飾也複雜化。

到了北宋中後期,尊的功用漸生變化,裝飾的功能已超過實用,而自元以後基本上已無任何實用功能了。清代景德鎮燒制了許多尊的變體,如觀音尊石榴尊魚簍尊無檔尊等,均是裝飾陳列用,或為皇宮之內的觀賞器。一般民間區分尊和瓶是視其口與足的比例來判定的:口大足小稱為尊,口小足大稱為瓶。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說法,其實並不盡然,如清代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太白尊就與一般的瓶無二致,只不過器型較為特殊一點罷了。

歷史

中國歷史長河中,尊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新石器時代的尊為能陶製,器形為敞口、粗頸、深腹、圈足、圜

瓷尊瓷尊
底。商代流行青瓷尊,最初是一種大中型盛酒和祭祀的禮器。尊與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才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其基本造型是侈口、長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商代早中期的尊均有肩,以圓體尊為主。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西周時,又出現了垂腹的圓尊。
 
原始青瓷尊早在商代中期就已出現,南北朝時期尊形變得修長端莊,裝飾也開始變得複雜。宋代以後,瓷尊開始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一般特點是比瓶矮,敞口,粗腰,口大於腹或口底相若,如汝窯尊、出戟尊。北宋中後期,尊的功用逐漸開始變化,由原來的實用功能為主轉裝飾功能為主。自元代以後,尊基本上已無任何實用功能了。清代景德鎮的瓷尊式樣最為豐富多彩,燒制了許多尊與尊的變體,如觀音尊、蘋果尊是、魚簍尊、太白尊、蘿蔔尊、搖鈴尊、萊菔尊、鹿頭尊、鳳尾尊、石榴尊、絡子尊等等,均為陳設用瓷,或為皇宮內廷的觀賞器物,以顏色釉和彩繪品種為常見。
瓷尊瓷尊

從形制而言,尊與有許多相似之處。民間區分尊與瓶是通過視其口與足的比例來判定的,口大足小稱為尊,口小足大則稱為瓶。事實上並不盡然,如清代康熙時的太白尊、萊菔尊就與一般意義上的瓶並無區別,只不過器形比較特殊一點而已。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曰:“腹口相若者謂之尊,口小腹大者謂之瓶”。瓶是口小於腹,尊是腹與口小近似,瓶一般較高,尊一般較低。但有些瓶、尊的形制很相似,故有“瓶尊諢名”之說,瓶與尊常常被人們混為一談,任意相呼。

近幾年來,文物藝術品市場方興未艾,價格屢創新高,瓷尊也有不俗的表現。如:2000年4月30日,香港佳士得公司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拍賣成交價為35,027,700元,2005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公司的清康熙釉里紅團花鋸齒紋搖鈴尊拍得13,186,400元,2006年6月26日,北京翰海拍賣公司一件清雍正黃地青花三果紋撇口尊成交價7,920,000元,2006年10月8日,香港蘇富比公司清乾隆纏枝華卉紋雙龍耳尊拍得7,250,400元。
同大眾化的瓷瓶相比,瓷尊器形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給了制瓷工匠更多的想像物空間和創作靈尊。或簡潔大方,或繁縟富麗,或繽紛艷麗,或凝重典雅,令人賞心悅目、讚嘆不已。

製作

瓷尊黑鈾爆斑瓷尊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經水碓舂細,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
質,用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拉坯 :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
印坯 :印模的外型是按坯體內弧線鏇削,將晾至半乾的坯覆放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鏇削,在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曬坯:將加工成型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制的刀具在已乾或半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口採用蘸(將坯浸入釉盆里,當口沿與釉面平齊時立即提出。)或盪釉(將釉漿注入坯內晃動,使上下左右均勻上釉,然後迅速倒掉過剩的釉漿。),琢器(相對"圓器"而言,"圓器"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圓形器皿,如等。而成型工藝較為複雜的器皿,如瓶、等,則稱"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方法是將竹筒蒙上細紗,蘸釉後用嘴吹噴,如此反覆多次,坯面可得厚度均勻的釉層。)。
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樁工技術指導,測看火侯,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釉: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0℃--800℃。此外,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里紅,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褪色。

海晏河清尊

【名稱】:海晏河清尊

瓷尊海晏河清尊

【類別】:瓷器
【年代】:清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珍品
【文物現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介】:
海晏河清尊,製成於1760年,即乾隆二十五年。全稱粉彩描金海晏河清燕耳尊,是景德鎮官窯為當年圓明園內海晏堂特製貢品寓意"海晏河清,四海昇平"。尊身高高31.3cm口徑口徑,25.1cm 通體施霽藍釉,圓口,卷唇,直頸、鼓腹,瓶底,口,沿,頸,肩,腹有本金彩線紋葉紋纏枝蓮紋。近底處飾粉彩凸雕蓮瓣、蓮實和連珠紋各一道,足底金彩線紋與口沿相互一致。尊身左右飾白釉海燕雙耳,狀極生動。外底有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它的工藝水平無論是胎料底釉燒制著色上彩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該瓷尊瓷質精美,花紋細膩,色彩瑰麗,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印記。本有一對,一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尊流亡海外,歷經輾轉,回到國內,以1千萬人民幣為私人購得,此後下落不明。70年代某刊物曾登載此尊圖片,並註明為西洋樓海晏堂遺物。其流散始末,今未考其詳。

北朝青釉蓮花瓷尊(距今1400年)

瓷尊青褐釉原始瓷尊
1982年6月,在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發現了一座北朝晚期古墓,經挖掘,出土了若干器物,其中,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青釉蓮花尊,歷經千百年的沉睡,重新這隻展現於世人的面前。現在,它正以優雅的姿態陳列於淄博市陶瓷博物館,靜靜地向人們展示著它蘊育久遠的風采。

這只在1987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一級文物的青釉蓮花尊,體線優美,造型獨特。它的口徑13.1厘米,足徑16厘米,高59厘米,在目前國內發現的類似器物中,屬大型珍品。蓮花尊的胎體厚重,質地堅硬,裝飾典雅。它的口頸部飾有八道陰線弦文,肩部圍繞著一周粗繩紋,下面有四個弧形系,系之間裝飾著四組模印寶相花紋,每組共三朵。腹上部堆塑的一周二十一個覆蓮瓣紋,蓮瓣凸起豐肥,瓣頭尖向外微卷。腹中部是兩周忍冬花圖案,腹下部裝飾有一組雙層仰蓮瓣紋,腹以下收縮為向外微侈的圈足,足外堆塑有一層碩厚的蓮瓣並飾有三圈粗繩紋。整個造型既豐富多樣,又和諧統一。此尊滿施青釉,薄而均勻,釉色青中泛黃,光亮晶潤。通體洋溢著雍容華貴之氣,又透射出莊重祥和感染力

那么,這件約距今1400餘年前的精美器物,是出於何處能工巧匠之手呢?又是在何處窯口燒制的呢?據專家考證,青釉蓮花尊屬當時江北的制陶重鎮寨里窯所產。一是蓮花尊出土的墓地與寨里窯窯址鄰近,而且蓮花尊與寨里窯的青釉碗同出。二是尊上的忍冬花圖案與從寨里窯發掘瓷片上的忍冬花圖案相同。這些都為確定此尊的窯口,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有力的證據。這也是目前發現的青釉蓮花尊中,唯一能確定窯口的一隻。

寨里窯是北齊時期已是很有名氣的窯口。它位於淄川區城東約十餘公里處,是當時形成較早,持續時間較長,生產規模較大的一個窯址。也是迄今為止,在北方發現最早的一處燒制青瓷的窯址。

說到青瓷,它可是我國古瓷中著名的品種青瓷最早出現在南方。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的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廣大居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大量遷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榮景象,也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內,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485年,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促使了手工業的復興。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後,用南齊的逃人王肅制禮作樂,實行漢化。在這樣的條件下,青瓷的生產工藝傳入北方就是可以想像的了。但是北方青瓷的產生究竟始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資料可以說明,據出土實物考察,推測其始於北魏晚期,可能是比較合理的。
寨里窯的青瓷,胎骨一般較薄,帶灰白色,火候較高,沒有黑斑現象,釉色深淺不一,有帶青褐色的,也有帶青黃色的。早期釉層很薄,釉面燒成後斑駁不均;晚期改進了施釉工序,採用二次上釉,使釉層加厚,明亮潤澤。寨里窯的制瓷工藝有很大程度的發展,大約是在北齊以後。青釉蓮花尊的發現,就是寨里窯制瓷工藝達到較高水平的標誌。蓮花尊不僅僅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它還為我們展示了當時的文化風俗。它的紋飾中有蓮花瓣紋、寶相花紋,而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象徵。可以說,蓮花尊也是當時佛教文化的藝術代表。

瓷尊青褐釉原始瓷尊
由古至今,佛教都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那些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寄託著民眾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佛教起源於印度。二千五百年前,在古代的印度,一個小小的城市國家,迦毗羅衛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修道。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因此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相傳,釋迦牟尼出生前是由足蹬蓮花的白牙象脫胎給坐在蓮花托上的摩耶夫人,後來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腋下出生時,就步出蓮花,因而有“步步生蓮”之說。蓮花因此而成為佛陀與吉祥美好事物的象徵,也稱為“佛門聖花”。

佛教在印度經過了五百年的流傳,才通過西北印度,由中國新疆省傳到中國。作為一種在戰亂中誕生髮展的宗教,佛教首先在各遊牧民族首領中傳播開來。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仿佛是從佛教中看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他們請僧侶們擔任自己的軍事政治顧問。在這當中最重視佛教的是北魏的道武帝拓跋圭。道武帝從那些被自己攻占的地區內挑選出眾多官員,讓他們移居北魏都城,並建造起宏大的佛教寺廟。道武帝在致圖澄的弟子在信函中這樣寫到:“願助威謀,克寧茺服。”意思是請讓我藉助佛教的力量降服其他的民族。在馬上開疆闢土的道武帝,企圖藉助佛教之力稱霸中原。不久,武帝便推出了令人注目的振興佛教的措施,將佛教作為國教對其加以鼓勵和保護。據稱,南北朝時期,洛陽的寺廟曾超過1300座。我們從蓮花尊的飾紋上就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興盛。無論是蓮花、寶相還是忍冬花,都仿佛向我們訴說著,在古老的過去,佛教曾有過的輝煌。

青釉蓮花尊以其豐富的造型語彙、雅致的形態及在光線下映現出的神奇幻覺,充分體現了我國陶瓷藝術的極高藝術成就及濃厚的時代特色,不愧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無論是今天,還是明天,青釉蓮花尊都將以其獨特的風采,卓立於世界的藝術殿堂,在那殿堂之上,放射出璀璨奪目的東方藝術之光。

幾種瓷尊簡單介紹

四獸足白瓷尊:

瓷尊四獸足白瓷尊

四獸足白瓷尊 唐代
高28厘米 直徑22厘米
尊直口,平底,內外施滿釉。釉色肥厚如脂,細膩純淨,釉上有細小開片,近口處兩道弦紋,近足處四道弦紋,四足皆人面獅爪,可見受到了沿絲綢之路而來的西方文化的影響,此尊形體碩大,氣勢雄偉,為鞏縣白河窯精品。

蓮花尊:

瓷尊蓮花尊

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青瓷尊,是順應佛教盛行而產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勻分布6個直系。器身布滿堆塑的上覆下仰層層蓮花瓣、蓮瓣豐碩而高凸,其間還貼塑飛天與寶珠紋。全器造型宏偉,裝飾瑰麗,藝術水平相當高。

 瓷尊有“錢景”

瓷尊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
上海舉行預展的香港佳士得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十分稀有的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不僅因為其造型優雅別致、紋飾鮮麗而層次分明,屬難得一見之精品,更因為早在2000年,類似的一件葫蘆尊就以3304.5萬港元的價格創下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世界紀錄,此次露面無疑將使得“尊”這一類的瓷器再度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尊”屬於瓷器中的琢器,是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其最為基本的特點是敞口、粗頸、深腹、圈足。“尊”最早為中國商周時期的酒器,宋以後瓷尊盛行,用於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如汝窯三足尊、出戟尊。清康熙之後,瓷尊開始進入登峰造極的地步,出現了馬蹄尊、觀音尊、鹿頭尊、萊菔尊等眾多獨特的器型。但目前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要算是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它是康熙時期的文房名品,素為藏家所珍愛,在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拍的時候,一件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成交價達到了108萬港元。雖然太白尊名氣不小,但真正令瓷尊享譽拍壇的還要算是此次拍賣的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

2000年,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推出了“袁氏私人珍藏清朝官窯瓷精華”專場,包括三件拍賣市場極為罕見的粉彩珍品: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同樣以蝴蝶為題的雍正年制粉彩團花蝴蝶紋碗、雍正粉彩花卉紋六棱碗。其中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無疑是焦點,其面飾以牡丹菊花茶花等,蝴蝶則翩然飛舞於花中,色彩斑斕奪目,互相輝映,靜中寓動,高雅秀麗,實屬難得一見之精品。最終的成交價達到了創紀錄的3304.5萬港元,大大超過了以往的紀錄,也使得瓷尊名噪一時。

從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來看,瓷尊屢有佳績出現,其投資潛力更是不可小視,究其原因就是特別的器型令許多仿冒者漏洞百出。作偽者經常下極大的功夫製造精品,據說有人曾經花費20萬元人民幣製作乾隆百鹿尊,然後告訴古玩商們是仿品,要價100萬元人民幣。瓷尊中的一些特殊器型更是受到市場的追捧,在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清康熙豆青釉浮雕海水雲龍紋萊菔尊,估價不過20多萬港元,成交價則高達247.2萬港元。萊菔,即蘿蔔,萊菔尊是康熙時期獨特器形之一,瓶取“來福”意祥形吉,大不逾數寸,小巧雅致。

古董

古董是指古人所留下來的珍奇物品。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董有陶瓷、玉器等。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現在,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古董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