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俄足節

瓦爾俄足節

瓦爾俄足節,漢語俗稱“歌仙節”或“領歌節”。因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參加的習俗活動,又被稱作“羌族婦女節”。

基本信息

簡介

羌族簡介

羌族自稱爾瑪人,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因依山而居,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

節日概述

農曆五月初五,羌族婦女不分老幼,身著鮮艷民族服飾,佩戴銀首飾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參加羌民族古老的傳統婦女節——瓦爾俄足。羌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人,因依山而居,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地處茂縣北部的曲谷鄉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習俗,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瓦爾俄足”活動,漢語俗稱“歌仙節”或“領歌節”。因是羌族女性為主要角色的習俗活動,當地人又稱之為“婦女節”。

婦女主辦

瓦爾俄足是羌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慶活動,主要由婦女主持和舉辦。其源於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秦末漢初,羌民族從河湟遷徙定居於岷江中上游,在長期遊牧、農耕文化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以祈禱歌舞女神莎朗姐“引歌”為主線的,有獨特民俗內涵的“瓦爾俄足”。節日中,凡本寨婦女,不分老幼,皆著鮮艷的本地域民族服飾,佩銀飾前往參加,氣氛異常熱烈。

起源

瓦爾俄足是羌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慶活動,主要由婦女主持和舉辦。其源於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秦末漢初,羌民族從河湟遷徙定居於岷江中上游,在長期遊牧、農耕文化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以祈禱歌舞女神莎朗姐"引歌"為主線的,有獨特民俗內涵的“瓦爾俄足”。

節日意義

瓦爾俄足節瓦爾俄足節
瓦爾俄足是一項以女性為主的綜合性民間節慶活動,它集歌舞、飲食、宗教、習俗、服飾、建築等於一體,能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觀賞價值。在歷史發展中傳承至今,在羌民族聚居區絕無僅有,實屬罕見。通過對羌族瓦爾俄足節慶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內涵,對研究羌族女神崇拜習俗,民間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價值。

主要活動

前夜活動

羌族婦女節羌族婦女節

1.瓦爾俄足前夜的活動程式:寨中婦女圍聚在火堂邊製作祭祀女神的太陽饃饃、月亮饃饃和山形饃饃(舅舅陪同);舅舅開壇、祝詞;製作擺供品。

當天活動

2.瓦爾俄足當天的活動程式:前往女神梁子祭拜(舅舅帶領);舉行敬獻、祭殺山羊儀式;舅舅唱經、酬神、祈神;領歌引舞;寨中有威望的老媽媽講述歌舞女神莎朗姐的故事,讓人們明確愛情、生育、家務等傳統;男人們在旁烹飪、伺候;傳送歌舞。
農曆五月初三,由會首組織數名淨身婦女,手拿香、蠟、酒、柏香、饃、刀頭等貢品,結隊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請女神賜以歌舞,謂之引歌。回到村里,再逐戶告知信息,謂之接歌。五月初四,婦女們忙碌地準備美食,以備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則精心為情人準備親手繡制的禮物。初五清晨,在晨曦朝陽中,開啟塵封的重陽咂酒,祝福全寨人畜兩旺、五穀豐登。薩朗是活動的主要內容,薩朗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一將歌舞傳授給下一代。男人們則以歌舞附之,並以臘肉、咂酒、饃饃等食品伺候。活動的間歇,已婚婦女向青年女性傳授性知識,持家之道等知識。或有情人漫步私語;或女性間相互笑談。累了,婦女們三三兩兩圍坐一團,相互品嘗美食、暢飲咂酒,笑談人生。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在3天歡慶中,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活動古規

依照瓦爾俄足傳統古規,若本寨當年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辦瓦爾俄足。
瓦爾俄足活動中,舅舅自始至終的參與,體現了遠古時期羌族女性群體活動與母舅權大的特徵,帶有濃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遺蹟,對了解古羌民族的文化內涵及女神崇拜、女性習俗等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瓦爾俄足的傳承方式,對羌民族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特別是對羌族民間舞蹈莎朗的發展、演變極具研究價值和積極作用。

傳承價值

瓦爾俄足節瓦爾俄足節
羌族這個民族從遠古走到今天,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澱,這在中國及世界民族史上都十分罕見,因此而成為研究歷史文化的"活標本",於世界民族進化史、文化演進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羌族傳統節日瓦爾俄足,從其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看,與本民族歷史、傳統文化、古老的母系崇拜習俗密不可分。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數千年民族歷史進程中,由於無本民族文字,很多古老民俗及其民族歷史,僅散見於漢文古代典籍中。瓦爾俄足經歷民間不懈傳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獨特民俗文化。

瓦爾俄足是一項以女性為主的綜合性民間節慶活動,它集歌舞、飲食、宗教、習俗、服飾、建築等於一體,能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觀賞價值。在歷史發展中傳承至今,在羌民族聚居區絕無僅有,實屬罕見。通過對羌族瓦爾俄足節慶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內涵,對研究羌族女神崇拜習俗,民間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神話傳說

傳說一

瓦爾俄足節由來已久。相傳多年前,日麥咪補(西羌王母)在天上見下界西戎部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很是震怒,於是決心積善羌家,派納斯姐(羌語:“神塔之女”)下凡,降生在一戶貧苦羌民家中。

納斯姐的父母晚年得子,十分高興,視其為掌上明珠。一年夏天,西王母為磨練納斯姐不怕苦難的意志,布下一場災難,讓其父母染上痢疾先後去世,從此,納斯姐淪為孤兒,只好棄家出走,為人牧羊,那時她剛好13歲。納斯姐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每天把羊群放到山坡草甸上,用歌聲思念亡父亡母,驅散心中的憂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有一天,她的歌聲感動了西王母,西王母便派人接她上天。納斯姐臨走時思緒萬千,丟不下故去的父母,丟不下父老鄉親,更丟不下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想來思去,她脫下親手繡的繡花鞋,留在羌山作紀念。

她的失蹤驚動了整個羌寨。男女老幼不分晝夜,邊走邊呼喚她的名字,尋了三天三夜。若干年過去了,鄉親們對她的思念並沒有停息,人們無論上山打柴、積肥,還是狩獵,都希望納斯姐奇蹟般出現。一年農曆五月初五,本寨獵人在“日米柱” (地名)打獵時發現了納斯姐那雙繡花鞋,一時間羌寨沸騰起來,人們奔走呼喊:奇蹟出現了!納斯姐變仙女了!後來,羌人為紀念她,便在留下鞋子的地方修了一座祭塔,叫“酷不里” ,至此,就有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瓦爾俄足。依照傳統古規,若本寨當年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辦瓦爾俄足。

傳說二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西湖寨是沒有“瓦爾俄足”這種活動的,直到寨中出了一位名叫克波的年青人。英俊的克波是遠近聞名的好獵手,許多年都在奔波中迎送著春夏秋冬。那年,他只要上山打獵,就會聽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爾米竹山中有美麗動聽的歌聲傳來,那歌聲悠揚婉轉,讓他聽得如痴如醉,歌聲勾去了他的魂。於是,他每天都追著歌聲尋找,經過了很多個日子後,才終於在山裡一片開滿野花的草坪上發現了一雙繡有美麗雲朵圖案的云云鞋。

克波一直守著它,直到有一天,鞋子突然穿在了一位美麗無比的仙女腳上,他看見後,馬上跑過去,請求她教自己和寨子裡的人唱歌,仙女同意了,於是他們便相約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教歌的日子,一到時間,就由獵人將全寨的男女召集起來,到山中學習唱歌,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朗吧,朗吧》《竹科斯滿》《依依泊泊》《右米熱姐》等歌曲。後來,獵人和仙女在長期的來往中由歌聲傳情,結為夫妻,生下了一個叫白山湖的兒子。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因歌聲給全寨人帶來了歡樂,讓大家都學會了用歌聲傳情達意,人們為了感謝獵人和仙女讓她們學會了唱歌跳舞,便封仙女為“莎朗女神” ,還在爾米竹山上曾經教他們唱歌的地方修建了紀念仙女的爾米竹納格西(納格西:羌語,意為塔子),又在其它地方修起了紀念獵人克波的吁嘿斯納格西,和紀念他們兒子的白山湖納格西兩座神塔,之後,又約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開展“瓦爾俄足”活動,全寨人都要在那天上山祭祀,在仙女塔用唱歌對歌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懷念,並祈求女神保佑全寨人風調雨順,平安無事。

現狀

首次由政府組織的“瓦爾俄足”活動:2009年6月27日,四川茂縣舉行的“瓦爾俄足”慶典的序幕。這也是古老的羌族民間節日“瓦爾俄足”首次以政府組織的慶典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為期三天的羌族慶典瓦爾俄足達到高潮。
在慶典儀式上,共有1000多名婦女參加了祭祀、引歌、背水、口弦、跳薩朗等節目的演出,描繪出一幅羌族民眾獨具風情的生活畫卷。“演員”全是來自各鄉鎮的普通百姓,所展示的服飾、音樂和舞蹈都是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傳承在羌族村寨的傳統節日走進縣城,上千名來自高山村寨的羌族婦女的原生態表演,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民眾參與——瓦爾俄足慶典有望成為當地的節慶品牌。災後重建的工地前,勤勞的羌族婦女背來了山泉,歡快的孩子們捧來了鮮花,釋比老人敲響羊皮鼓,搖動盤鈴。
茂縣已經將建設羌文化產業園區納入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規劃,通過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集中搶救和保護,讓羌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得到有效的展示。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6年5月20日,瓦爾俄足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2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