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賓節

瑟賓節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的節日——瑟賓節。“瑟賓節”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每逢“瑟賓節”,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首領主持,獵人們在落葉松的間隙里點燃篝火,煮熊脖、熊頭。獵人們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山神,然後舉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湯。晚餐結束後,人們成群結隊尋找理想樹,把熊的顱骨掛在樹枝上,以示崇敬。

主要內容

瑟賓節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 古時每逢瑟賓節,鄂溫克獵人都會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們繼續跳舞,,到第二天黎明。 在十六世紀時,鄂溫克人中興起了“薩滿教”,認為“薩滿”是“通神者”。可以驅逐病人的邪惡鬼魂,薩滿教普及到了個氏族,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從此,鄂溫克人開始信仰薩滿教,以圖騰為特徵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鄂溫克族實現了族稱的統一。經國務院批准於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同時,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溫克族分別成立了民族鄉。1984年12月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根據鄂溫克族民眾的要求和願望,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廣泛徵求了對鄂溫克族節日名稱和時間的意見,黑龍江鄂溫克族研究也參加了討論。在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瑟賓”為鄂溫克族節日的名稱,節日時間定為每年的6月18日,暫定“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節日歌。

1994年6月18日,鄂溫克族自治旗在巴彥呼碩敖包山下,召開了首屆“瑟賓節”慶祝活動。此後,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溫克族民眾都會以歌舞、遊戲、民族體育比賽等活動方式,歡慶"瑟賓節",鄂溫克族自治旗旗委、旗政府也以"瑟賓節"的節慶活動作為載體,發展旅遊業,擴大知名度,如今觀看鄂溫克族自治旗"瑟賓節"表演,參與節慶活動已成為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重要內容之一。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瑟賓”節,鄂溫克獵人都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宋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們繼續跳舞,歡樂到第二天黎明。在16世紀時,鄂溫克人中興起了“薩滿教”,認為“薩滿”是“通神者”,可以驅逐病人的邪惡鬼魂。薩滿教普及到了各“烏力楞”(氏族),每個氏族都有了自己的“薩滿”,從此鄂溫克人開始信仰薩滿教,以圖騰為特徵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鄂溫克族實現了族稱的統一。經國務院批准於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同時,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溫克族分別成立了9個民族鄉。1984年12月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根據鄂溫克族民眾的要求和願望,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廣泛徵求了對鄂溫克族節日名稱和時間的意見,黑龍江省鄂溫克族研究會也參加了討論。在自治區鄂溫克族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瑟賓”為鄂溫克族節日名稱,節日時間定為每年的6月18日,暫定“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節日歌,並號召鄂溫克族聚居的旗、民族鄉(蘇木、民族村、嘎查)的幹部和民眾屆時開展節日活動。

1994年6月18日,鄂溫克族自治旗在巴彥胡碩敖包山,召開了首屆“瑟賓”節慶祝活動。l000餘人參加了慶祝活動。慶祝會上,表演了鄂溫克族“彩虹”集體舞,中老年“努日給勒”舞,輝蘇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天鵝舞),中學少年跳起了熱情活潑的舞蹈。慶祝會上還進行了賽馬、摔跤、頸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競賽。下午一時,開始了別有民族風味野餐,野餐以燒狍子肉、燉柳蒿芽為主。此後,每年的6月18日各地的鄂溫克族民眾都以上述的活動方式,歡慶“瑟賓節”。

高蹺

舞者雙足踩著木蹺(有套腳裝置的木棍,高3至4尺),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在鑼鼓大鑔的強烈節奏下舞動。河套地區的高蹺多由24人至36人組成。多數高蹺隊扮有白蛇、青蛇、許仙、法海、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醜老闆、二八小子、大姑娘、書生、工人、農民、士兵等角色。舞蹈套路有白菜心、剪子股、蒜辮子、蛇蛻皮、白馬分鬃、單八字、雙八字、跳桌子、撲蝴蝶、三打白骨精等。最後以齊唱社火調或碼頭調結束表演,歌詞則隨時靈活編成。高蹺的表演時間多是春節和元宵節。

賽駱駝

素有“沙+漠之舟”的駱駝,在古代蒙古民族的經濟生活和軍事行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草原上以牧駝為主的牧民尊為“萬牲之王”。據文獻記載,當駱駝被馴化為交通工具時,賽駱駝也隨繼產生。每逢喜慶節日,居住在草原、沙漠戈壁的蒙古族牧民常舉行賽駱駝比賽,它同賽馬一樣為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駱駝體型龐大魁梧,乘騎可日行百餘里,奮蹄賓士時可以跟飛奔的駿馬相媲美,而且比馬更有耐力。參賽駱駝是經過馴養和嚴格訓練的,賽駱駝的賽程為5至40公里,以先到達終點為勝。

草原音韻馬頭琴

蒙古民族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音樂藝術遺產非常豐富。素有音樂民族之稱。馬頭琴便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藝術遺產之一。過去不叫馬頭琴而叫抄兒,大概在元代就叫這個名字,不然元朝政府不會以此琴之名稱其掌禮樂官為“抄兒赤”。在科爾沁蒙古民間一直稱“抄兒”,其琴首是獸面即螭(chi)首。察哈爾稱“黑勒胡兒”。錫林郭勒稱“胡爾真胡兒”,因其共鳴箱是枕形而得名。今已普遍稱馬頭琴。因其琴桿上雕刻精美的馬頭為飾之故。關於馬頭琴的起源,有人也寫過美麗的傳說,但傳說歸傳說,並不一定全是歷史實事。追本溯源,它大概是由我國東北古代庫莫奚族的奚琴發展而來。它歷史悠久,音色音質極佳,風格獨特,在蒙古族音樂中具有重要價值。

傳統節日2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盤點內蒙古民俗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