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姓

環姓

在環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環人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環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基本介紹

環姓 環姓

環[環、蜎、圜,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環列之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東漢著名學者應劭在《風俗通·姓氏篇》中記載:“環氏出楚,環列之尹,後以為氏。楚有賢者環淵,著書上下篇。”春秋時期,雄居江淮地區的楚國設定有“環列之尹”。這在《左傳·文元年》中也有記載:“且掌環列之尹。《注》宮衛之官。《周禮·夏官》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注》巡察內外,若環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環列之尹”即是職守宮庭禁衛之武將,多為楚國之君的忠誠嫡系,且武藝高強。

在“環列之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環尹”為姓氏者,稱環尹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環氏、尹氏,世代相傳。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環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環人,是西周時期的一種武職官吏,屬於京畿侍衛之屬。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環人。繞也,周回也。”在史籍《前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守濮陽環水。註:環,音宦,決水以自環守為固也。”因此,“環”,實際上就是護城河,執守、護衛護城河的侍衛就稱之為“環人”。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環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環水,是古代的一條小河流的名稱,也就是從泰山南麓流出的那條河流,今稱泰山南溪。在史籍《山海經》中記載:“泰山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山海經》中所指的“江”,就是汶水,環水東流注於汶水河,也就是大汶河。而“水玉”就是著名的泰山石,古稱泰山玉。

泰山在春秋時期屬於魯國,其時居於環水兩岸之民,多有指地名為姓氏者,稱環氏,世代相傳。

第四個淵源

源於國名,出自古代環玉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在典籍《韻會》中記載:“環玉,國名。”環玉國,是春秋時期甌越古國的一個小附庸國,在史書《海島奇觀》中記載:“晨霧繞島,形狀如環;上有流水,潔白如玉。”環玉由此得名。環玉國故址就是今浙江省台州市的玉環縣,是一個完整的海島,原住民為百越族。嚴格來講其並非為“國”,只是越國的一個屬島而已。古人稱孤懸之地皆為“國”,因此稱環玉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南擴過程中將環玉歸屬為回浦,三國時期隸屬孫吳政權的臨海郡,唐朝時期先後屬於海州、台州,後在宋朝時期一度稱“密鸚”,到清朝雍正年間改稱“玉環府”,在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府立縣,改稱玉環縣,今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

環玉國的古越人中,在秦朝時期即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即稱環氏,世代相傳。

第五個淵源

源於器物,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環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環工,亦稱繯工、㯂工、蜎工,是古代絲蠶紡織業工種的一個名稱。“繯”,器物名,亦稱“㯂”“槌”,俗稱“環”。在典籍《揚子·方言》中記載:“㯂,宋魏陳楚江淮之閒謂之繯。或謂之環。註:㯂,絲蠶簿橫也。”也就是一種槌。在古來用來在經煮箋繅絲後,將絲收束後槌軟,再編織成經或緯,以便於後面的紡織工序,是絲織工序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繯工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俗稱環工,在江淮一帶則稱㯂工,在古甌越地區稱作槌工,而在荊楚之地則稱蜎工。

在環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技能為姓氏者,稱環工氏、亦稱繯工氏、㯂工氏、槌工氏等,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環氏、繯氏、㯂氏、槌氏等,世代相傳。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六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隋朝時期環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環州,古代地名。在典籍《韻會》中記載:“古朔方鳴沙之地,隋置環州,以大河環曲名焉。又廣南化外,唐開生獠,置環州。”在明朝時期的各地方志匯集文獻《志歟》中記載:“環,建置自秦始,漢為馬嶺縣地,泊魏晉以迄北朝,沒入戎翟。至唐始復,城方渠、馬嶺,五代晉始置威州,周改環州,明初改州為縣。”

張維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纂的《隴右方誌錄》中記載:“漢之方渠在今寧夏;西魏、北周之會州,在今中衛之鳴沙。唐之環州改威州,則又為鳴沙、會州之所改,皆與今環縣無關。”古環州的故址,就是今甘肅省的慶陽市環縣,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至隋朝擊敗匈奴、氐羌之後置縣,多為北方少數民族棲息遊牧之地和北方兵家必爭之地。北周時期,將北方大漠的鳴沙之地命為環州(今甘肅靈武),史稱“北環州”。唐朝初期,環州一度為突厥所占,在唐高宗李治派遣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農曆閏1月22日滅了西突厥之後,從此大唐王朝立威北方,因改其名為威州,而將“環州”之名改到甘肅南部的今慶陽環縣。隨後,唐王朝在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平定了古巴州之地,即西南地區,唐高宗又將“環州”之名改到“廣南化外”,即今雲南省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一帶,史稱“南環州”。因此,中國歷史上有兩處環州,即分別為“北環州”和“南環州”,但史書中一般只記載“環州”,使今人時常惶惑且混亂。

在“北環州”和“南環州”的古代住民中,皆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環氏、還氏,亦皆世代相傳。該支還氏的姓氏讀音仍讀作huán(ㄏㄨㄢˊ)。

遷徙分布

環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三百零四位,以淮南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通市如皋市、揚州市高郵市,安徽省的當塗市,浙江省的舟山市,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台灣省金門縣、澎湖縣等地,均有環氏族人分布。

族譜族規 族譜族規

據族譜記載:環莊是出自淮北,明朝到潤東,乾隆時候到環莊,環莊始祖是二十一世太和公, 金字輩為三十二世。

歷史名人

環 淵

春秋時楚國人。張澍《輯注》云:“環淵,即蜎淵也。”環亦作蜎,蜎淵著書稱曰蜎子,其字亦作涓子。在劉向《七略》及《漢書·藝文志》告知我們,著書有十三篇的環淵是楚人,為老子弟子,其說必有根據。他後來到齊國稷下,又隱釣於菏澤,故被目為齊人。《水經·雎水注》“有仙者涓子、主柱,並隱碭山得道”。主柱亦是仙人名,事詳《列仙傳》。涓子工鼓琴,又著有《琴心》,對後代頗有影響。《列仙傳·琴高傳》稱其為“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之間。”此處涓子與彭祖合稱曰涓、彭。枚乘文則以便蜎與詹何合稱。

環夫人

曹操的側室,據《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記載,環夫人為曹操生了三個兒子:鄧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

郡望堂號

郡望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為郡,遷治至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內;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堂號

淮南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族譜族規 族譜族規

江蘇如皋環氏宗譜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國時重修油印本,今僅存九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鎮環池村。

字輩排行

環氏字派 環氏字派

江蘇如皋環氏字輩:“國金福加志大立名”。

環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博士要略;

太守芳聲。

——佚名撰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人環濟,曾撰《要略》十卷。下聯典指漢代人環余,官太守,有政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