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石堆

瑪尼石堆

瑪尼堆藏語稱“多崩”,意為“10萬經石”。新寨瑪尼堆的經石據說已達20億之多,這些經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大的如同桌面,小的僅如雞蛋。上面均鐫刻著佛像或經文,最常見的是藏文六字箴言。

簡介

瑪尼石堆瑪尼石堆

瑪尼堆多為白色石頭的堆積,常常呈方形或圓形置於山頂、山口、路口、渡口、湖邊或寺廟、墓地,用於祈福,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白色崇拜中當然少不了白色的石頭。在佛教傳入西藏後,人們堆瑪尼堆又進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純粹的白石。人們把那些本來就被認為賦有靈氣的白石再刻上佛經佛像,使這些白石更賦靈氣,成為瑪尼石,以求保佑和庇護自己。

風俗

瑪尼石堆瑪尼石堆

瑪尼石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則可以放入掌心,或圓或方呈天然狀態。除了顏色多為白色外,其質地也大不相同,有石灰岩,有矽質岩,有漢白玉等等。最初堆成的瑪尼堆規模可能不會太大,但按照高原上人們的傳統習慣,路過瑪尼堆時,他們會口中念念有詞,呼喚天神,祈求上蒼的恩賜與神靈的保佑,去除災難,得到幸福,並圍繞瑪尼堆轉一圈,再添上一塊石頭。即使沒有石頭,也會添上動物頭顱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頭髮之類的東西。這樣,經過長期來往與此的人們不斷添加,瑪尼堆的規模會越來越大。

內容

瑪尼石堆瑪尼石堆

新寨瑪尼堆的經石據說達20億之多,這些經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大的如同桌面,小的僅如雞蛋。刻在瑪尼石上的內容一般都與藏傳佛教有關。有佛經,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還有其他一些吉祥語言,還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動物或妖魔鬼怪,內容非常豐富。

分類

瑪尼堆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壘集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

形成

瑪尼石堆瑪尼石堆

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並神聖地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把它丟向石堆。天長日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並且愈壘愈高。

佛教文明傳來之前,雪域西藏盛行著原始拜物教——苯教。那時的人們對於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戀。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為人類的保護與破壞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世世代代頂禮的對象。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邪,如此維繫著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散見於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與瑪尼石堆,便是這一古老信仰習俗流變的具體體現。

寓意

瑪尼石堆瑪尼石堆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區曾湧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幾乎是人跡所至,隨處可見,它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一般來講,瑪尼石堆最直接的意義有兩個,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們轉經禮拜,隨時匡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尤其是在遠離城鎮和寺院的鄉野村寨,瑪尼堆更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所以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無處不在的瑪尼堆擔負起了經堂和道場的部分功能。

宗教分類導航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宗教節日宗教組織宗教活動宗教團體
宗教電影宗教音樂宗教文化宗教理論
舊約聖經新約聖經宗教場所邪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