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耍歌堂

瑤族耍歌堂

耍歌堂是集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願、傳播知識和民眾娛樂活動於一體的民間盛會。

簡要描述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過州舞長鼓舞瑤歌演唱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據史料記載,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排瑤鼎盛時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600多年的歷史。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喜慶豐收、崇拜英雄、傳播知識的隆重活動,同時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和人們會親結友的載歌載舞等娛樂活動的民間盛會。大歌堂歷時三天,每三年或五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每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會期在農曆十月十六盤古王婆生日這一天。
為這個節日的到來,瑤族同胞通常都要作精心的準備。早在六七月間,各家各戶就開始積蓄糧食、大豆、催肥豬、牛、雞、鴨等食品,而"天長公"、"頭目公"等長輩必須預早聚會,商定歌堂開支款項,然後攤派到各家,作為修繕廟宇之用,同時還要油漆翻新盤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購買酒肉香燭等歌堂用品。而各家各戶則事先告知親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上排來湊熱鬧。到了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釀米酒,招待四方來客。
現在的耍歌堂活動與古代的做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時代的內容。耍歌堂的這一天,瑤家戶戶早起,清晨先鳴土銃三響,接著銅鑼叮噹,牛角嘟嘟,長鼓梆梆,喜迎傳統的節日。其熱鬧喜慶的氣氛,就跟漢族過春節相似。

連南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惟一的排瑤聚居地,耍歌堂是瑤族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是瑤民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長鼓舞、瑤歌演唱和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位於粵北山區西北部的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惟一的排瑤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傳的地區。耍歌堂是瑤族一項大型文化活動,主要流行於三排(含南崗)、渦水、大坪、香坪(含盤石)、三江(含金坑)等6個鎮的排瑤村寨,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過州舞、長鼓舞、瑤歌演唱和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據史料記載,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排瑤鼎盛時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耍歌堂是集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願、傳播知識和民眾娛樂活動於一體的民間盛會。大歌堂歷時三天,每三年或五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每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會期在農曆十月十六盤古王婆生日這一天。排瑤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耍歌堂傳誦的瑤經為排瑤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瑤劃分的定型時間以及研究排瑤的民間信仰瑤經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瑤經還反映了古代嶺南的征戰,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耍歌堂中瑤胞佩帶的精美頭飾、配飾,絢麗的服飾,獨特的長鼓舞、師爺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銅鑼嗩吶芒笛五月簫長笛等民族民間樂器,有很強的民族藝術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文革”期間,耍歌堂曾被禁錮,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復。

主要儀式

耍歌堂歷時三天,第一天是祭祀游神,將神像臨時安放在村中;第二天未婚青年男女成群湧向耍歌堂對唱,成雙結對的男女青年相對站立盡情歡唱,從朝至暮;第三天,男女老少浩浩蕩蕩將神像送回里,當夜幕降臨時,鼓樂齊鳴,耍歌堂在歡慶的氣氛中結束。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1、"游神"大典
耍歌堂的第一個儀式,是"游神"大典。三聲土銃炮響開道,接著由瑤族一位最有威望的老人,鳴鑼率眾過街串巷遊行。老人後面跟著兩三名彪形大漢,雙手舉著一桿三丈多長、連枝帶葉的毛竹,叫做"幡竹"。竹桿上吊著玉米包、稻穗、花紙條、彩綢絲帶等。幡竹之後是神像,跟著有長鼓隊銅鑼隊嗩吶隊男歌隊女歌隊少兒隊,以及扛著大刀長矛、三齒叉、鳥槍等武器的獵隊,浩浩蕩蕩,逶迤而行,鼓樂喧天,載歌載舞,週遊全排的大街小巷。
衣著光鮮的遊行隊伍凡是經過巷口、轉彎處,都有人在那裡發放糍粑餅果,賜酒犒勞。這時,瑤排山寨,長龍翻舞,五彩繽紛。歌舞隊跳著剛健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非常壯觀。鼓樂之聲,此起彼伏響徹群山,瑤寨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歡歌漫舞之中。
2、謳歌跳舞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游神結束,眾人先分享酒飯佳肴。痛飲一番之後,大家來到"歌堂坪",進行"謳歌跳舞"。這時,瑤排的姑娘身穿盛裝,頸掛銀圈,頭盤著野薏米串,姍姍而來,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儀走進歌堂坪中間,引吭高歌,眾人同聲和唱,歌聲震撼群山。隨後,瑤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頭纏紅布頭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裝,腰掛長鼓,呼嘯而來,向著姑娘們跳起粗獷、剛健的長鼓舞,邊舞邊唱。
歌曲也很有特色,一般先從催情歌唱起,然後唱盤問歌,繼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們與他們互相對歌問答,形象生動的比擬,幽默詼諧的玩笑,生動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橫生。未婚男女傾吐衷腸,藉此機會選擇佳偶,熱鬧非常。
3、過州過府
過州過府是耍歌堂的一個中心環節。目的是懷念祖先遷徙到瑤山的漂洋過海的艱苦歷程。他們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籤,簽上用色紙寫上雍州、道州、荊州等標緻,竹籤每隔兩米插上枝,成方塊形,屆時,由族長、先生公搖著銅鈴,念著經書在前開路,接著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男歌隊、女歌隊等排成長龍,圍繞著竹籤(州府)轉來轉去,每個州府都繞轉九周,好比古代戰爭行軍列陣十分壯觀。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4、追打"三怪"
追打"三怪"的儀式:當人們唱夠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進入追打"三怪"的儀式。所謂"三怪"即由三人分別扮成黑臉公黃臉公白臉公。代表妖魔邪惡,身掛3 斤豬肉由人追趕。追趕的人舉刀拿斧,鋤頭棍棒,呼喊著"殺呀!追呀!打呀!"搶他們身上的豬肉。這"三怪"拚命衝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崗逃跑。"追打三怪"的儀式,一直追到三怪精疲力竭才罷休。爾後,那3 斤豬肉歸扮演者所得。
5、槍殺法真
"槍殺法真"是耍歌堂最壯觀的儀式。傳說法真原是一個民族英雄,瑤民在每年的節日都要紀念他。這儀式很有特色,由一個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裝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雞,右手執寶劍,挺立站在橫架木梯上,再由數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遊行,然後由幾名槍手跟著向天鳴放鳥槍,歌頌法真,以示紀念。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6、送神
耍歌堂最後一個儀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廟宇里去。整個活動就算結束。
當夕陽西下時,集體參加的各種儀式已經結束,人們各自歸家張羅晚餐。晚餐席間,賓主開暢飲。有的瑤佬當著六親邊飲邊唱唱,多是敘述歷史或神話故事。過去的瑤歌曲調多壓抑低沉,就是在結婚時唱的戀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見瑤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壓迫之深。

意義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排瑤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耍歌堂傳誦的瑤經為排瑤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瑤劃分的定型時間以及研究排瑤的民間信仰與瑤經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瑤經還反映了古代嶺南的征戰,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
耍歌堂在明洪武年間就已具規模,經過幾百年的承傳和發展,耍歌堂成為排瑤歷史變遷、民間信仰、文化藝術、風情習俗的濃縮和集中表現,是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
另外,耍歌堂中瑤胞佩帶的精美頭飾、配飾,絢麗的服飾,獨特的長鼓舞師爺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銅鑼、嗩吶、芒笛、五月簫、長笛等民族民間樂器,有很強的民族藝術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文革"期間,耍歌堂曾被禁錮,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復。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吳橋雜技錫伯族西遷節天橋中幡滄州武術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