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魚

琴魚

“琴魚,魚不滿寸,龍鬚果腹,三月三日出,余無”。 每到琴魚上市時,晚上你到琴溪來聽,琴魚弄出一片悅耳之聲,像古箏在彈奏。 品飲琴魚茶一般是將茶與魚乾一起沖泡,慢慢飲啜,也可在品飲時以琴魚乾佐茶。

琴魚系中國皖南獨有,從唐代就開始入,即成貢品,也就成為官府和富豪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琴魚是純正天然
琴魚
琴魚
野生,純正綠色食品,而且味道獨特鮮美、健康功效世人詠頌,入貢琴魚味道獨特美,但捕撈稀少且製作工序極為考究,趁其鮮活,置入配有調味的沸湯中燙熟,立即取出均鋪在特製的竹編盛器中,精心焙烤把握火候,恰到鮮美多味,細嫩酥脆,形色金黃不焦不黯。製成後宛若鮮活,足稱奇觀是世間罕見的尤物,是佐茶佐酒及饋贈的上乘佳品。人們把琴魚譽為仙魚,視為貴珍稀禮品相互饋贈。

簡介

琴魚棲生在涇縣琴溪一帶,形狀十分奇特,琴魚長不過寸,口生龍鬚,“龍目鷺首”、“槎頭禿尾”,“重唇四
琴魚
琴魚
腮”,鰭窄尾曲。它的味道十分鮮美,有解毒養生之效,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琴魚雖是魚類,卻很少作為菜餚烹製,而是以飲茶精品著名。每年清明前後,琴溪橋兩岸的村民,便用竹簍篾籃在琴溪灘頭張捕。琴魚捕獲後,被放入鹽開水中,並佐以茴香、茶葉、食糖,然後將魚熗熟,再用炭火烘乾,精製成琴魚乾收藏起來。平時或逢年過節可用來沏茶,作為杯中佳茗,招待上門客人。

特點

琴魚
琴魚

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一尾尾小手指大小的魚兒在歡快的搖頭擺尾,相互嬉戲,細觀其形,方知別具一格。魚頭魚尾均是尖尖的,如同織布的梭子;尖尖的頭上長著小小的眼睛,明亮而有神;尖尖的嘴巴顯得極小,不見它吃東西,卻見嘴兩旁奇蹟般地長著稀疏的小鬍子,鬍子還時不時地滑稽地抖動著,令觀者忍俊不禁,久久不願離開,這就是奇特的琴魚。 琴魚有特殊的生活習性,每年清明節長肥並在水面上嬉戲.

相關傳說

琴魚
琴魚
相傳,秦代有位隱士琴高在涇縣境內一座臨水山上煉丹,他將丹藥渣灑入琴溪河中,久而久之便化為琴魚。傳說畢竟是傳說,但令人奇怪的是琴魚只生長在琴溪河中的一段不足5公里長的水域,每年農曆三月三前後,這一帶農民用特製的三角密網或魚籠將琴魚捕撈上來,趁著鮮活放入沸水中,其實這種沸水是已提前放入鹽、糖、桂皮和茶葉等調味品熬成的湯汁。一等到魚煮熟後,馬上撈起來,放在篾匾上晾淨去濕,再用木炭火烘乾,琴魚乾就製成了。據了解,琴魚產量有限,每年只有1-200公斤。

相關歷史

琴魚
琴魚
琴魚早在唐代享負盛名,是貢品。唐代詩人杜甫在《白小》詩中云:“細微治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宋代詩人歐陽修在《和梅公儀琴魚》詩中稱:“琴高一去不復見,神仙雖有亦何為。溪鱗佳味自可愛,何必虛名好務奇。”詩中讚美琴魚的色、形、味,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宋代詩人梅堯臣對家鄉的琴魚更是一往情深。“古人琴高者,騎魚上碧天。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船。”

文化背景

琴魚
琴魚
傳說是否真實,向來是難以考證的,但大多的傳說都寄予著一種美好願望,許多地方文化的形成、名氣的提升倒也真是由傳說而流布的。琴魚雖然小,但名氣卻是夠大的,自古以來,一直與涇縣的宣紙並列齊名,稱為“涇縣二絕”。家在宣城的北宋詩人梅堯臣對家鄉的琴魚曾給予過由衷的讚美,他的《琴魚》詩中說:“大魚人騎上天去,留得小魚來按觴。”他說大魚被仙人琴高公騎著上天去了,留下這小魚在人間彈奏著琴音,這種想像真是富於情趣,殊堪玩味。同朝的歐陽修知道了梅氏家中有這種奇妙的琴魚,忙不迭地和詩一首。詩題《和梅公議琴魚》,在詩中他對琴魚更是讚不絕口:“琴高一去不復見,神仙雖有亦何為。溪鱗佳味自可愛,何必虛名務好奇。”這位大官人深知此魚好吃,說不必用琴魚這虛名去做廣告了。足見琴魚雖小,卻早有佳言傳世。

捕撈季節

“琴魚,魚不滿寸,龍鬚果腹,三月三日出,余無”。也有人說:琴魚只生長在琴高山下的琴溪中,且只在溪中
琴魚
琴魚
游500米長的一段水域中。每年當採茶女到琴高山上採摘第一簍春茶時,第一條琴魚開始在琴溪中出現。隨著琴溪中倒映出一個又一個採茶女,琴魚也開始如千片萬片茶葉一樣出現。當採茶女采盡山上最後一葉春茶時,最後一條琴魚也開始在琴溪中消失。每到琴魚上市時,晚上你到琴溪來聽,琴魚弄出一片悅耳之聲,像古箏在彈奏。實際在當地“琴魚”一年四季都有,只不過在農曆三月三日左右魚群比較集中而已。因為這時正值繁殖季節。每年清明前後琴魚的繁殖季節、恰恰也是捕撈期:當地人便擁聚琴溪,熙熙攘攘揮杴置簍;他們選擇一個河段壩水、開渠引流而下形成落差,再在渠流上端置好竹簍,這時喜逆流而上的琴魚便蜂擁地投入羅網、稀里糊塗地成為“簍中之魚”。

琴魚茶

用魚來泡茶?此話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因為,魚天生一個腥味,怎么能“一杯魚茶暫留客”呢?其實不然,一

琴魚琴魚
次我在皖南涇縣採訪,在主人家的小方桌前卻品嘗到了這種情趣無窮、回味無盡的琴魚茶。
皖南山區涇縣是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這裡有一條河流,名叫“琴溪河”。
說來也怪,其它不出,唯獨出產一種小魚——琴魚。這種魚長相奇特,長不過寸,虎頭鳳尾,身呈銀色,口角處還有兩根“龍鬚”。在主人家手捧曬乾後的琴魚,顏色變了,酷似青綠茶葉,放在嘴裡一嚼,脆中帶綿,滿口淡淡幽香,肉鮮味美。主人將乾琴魚放入玻璃杯中,隨著沸水沖泡,杯中騰起綠霧,清澈的茶湯中的琴魚“死而復生”,個個頭朝上、尾朝下,搖尾游弋,如在戲水,情趣無窮。
品飲琴魚茶一般是將茶與魚乾一起沖泡,慢慢飲啜,也可在品飲時以琴魚乾佐茶。據說這琴魚茶有治療消化不良與開和中的保健作用,還有解毒養生之功。由於琴魚產量極為有限,每年只有兩三百公斤,過去,因作為“貢品”,獨為皇室享用,於是,琴魚茶便蒙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市場上也很難見到,因此,能品到琴魚茶,實為有幸。

核型、C帶和銀染分析

琴魚
琴魚
採用秋水仙素-低滲-空氣乾燥法和銀染,以腎細胞為材料,對琴魚(Ctenogobius giurinus)染色體的核型、C帶和銀染(Ag-NORs)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1)琴魚2n=44,核型組成為2n=8m+12sm+24t,NF=64,沒有異型性染色體分化;(2)所有染色體著絲粒為陽性C帶,而且第1對染色體短臂也呈C帶陽性,其著色強度與該對染色體上的著絲粒C帶相同;(3)Ag-NORs數目在不同細胞中表現出多態性,數目為1~2個,出現1個Ag-NORs的頻率最低(9.8%),出現2個Ag-NORs的頻率最高(78%),Ag-NORs主要出現在m1對和sm3對同源染色體上。

美食天地

琴魚雞湯

琴魚
琴魚

河鮮類
鮮琴魚300克,雞脯肉150克,雞蛋清1個,精鹽,味素,料酒,蔥絲,薑絲,胡椒粉澱粉, 清湯,色拉油各適量。 

◆將琴魚收拾乾淨,焯水,漂洗乾淨。
◆將雞脯肉洗淨切成細絲,裝入碗中,加雞蛋清,精鹽,味素,料酒,乾澱粉漿好。
◆炒鍋放中火上,倒入色拉油燒至四成熱,放入雞絲滑開,撈起瀝油。原鍋留少許油,加入蔥絲,薑絲,琴魚,精鹽,料酒,胡椒粉,味素,翻炒幾下,倒入雞絲,用濕澱粉勾流芡,翻動幾下,淋明油,起鍋裝盤即可。
鮮嫩味美,回味清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