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玉鯧

琉璃玉鯧為暖水性近海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我國產於東海,少見。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琉璃玉
拉丁名稱 Psenes cyanophrys
英文名稱 \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雙鰭鯧科
拉丁科名 Nomeidae
中文屬名 玉鯧屬
拉丁屬名 Psene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Ⅹ,Ⅰ-25,臀鰭Ⅲ-25;胸鰭19;腹鰭I-5。鰓耙8+20。
體長約為體高2.2倍,約為頭長3.4倍。頭長約為吻長3.7倍,約為眼徑4.7倍。
體卵圓形,側扁,背腹緣皆鈍圓;尾柄短而側扁。頭中等大,背面圓凸,兩側平坦。吻短而鈍圓,吻長稍大於眼徑。眼中大,側位,近圓形;前緣覆蓋著弧形的皮質眼瞼;眼間隔圓凸,;大於眼徑。鼻孔2個,位於眼前近吻端,緊靠,前鼻孔圓形,後鼻孔裂縫狀。口較小,口裂斜,上頜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兩領牙細小尖銳,上下頜各1行;上頜牙尖端稍向內彎曲,排列較稀疏,約30枚;下頜牙呈扁平三角形,排列較密為鋸齒狀,約40枚。犁骨和齶骨上無牙。
鰓孔寬大,左右鰓膜癒合但不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細長,兩側有細微毛刺,排列呈梳狀;最長鰓耙近於或稍小於眼徑之半。
體被中大而薄的圓鱗,易脫落。頭部除吻部和喉部裸露外皆被鱗;背鰭和臀鰭基底部也被小鱗。側線完全,位高,幾與體背緣相平行。側線鱗約55。
背鰭2個,緊接,第一背鰭全由細弱可彎曲的棘條組成,倒下可納入基底部溝中,第二背鰭鰭條部與臀鰭同形並相對。胸鰭寬長,位偏低,末端圓形。腹鰭位於胸鰭基底近中部下方,末端近達臀鰭起點。尾鰭深叉形。
體灰褐色;第一背鰭和腹鰭黑色;第二背鰭與臀鰭淺黑色;胸鰭淡色;尾鰭褐黃色。

習性

生活習性 \
繁殖習性 \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五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本期盤點牙鮃科、鱧科、羊魴科、劍旗魚科等魚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