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堂大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

台北縣淡水鎮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7月26日落成,當時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

簡介

台北縣淡水鎮理學堂大書院,1882年7月26日落成,當時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College牛津學
理學堂大書院理學堂大書院
堂),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原為中式的“兩進兩護龍”的四合院格局,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正面為三開間,兩側各有護龍,後面並有第二落,形成四合院,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OxfordCollege1882。”

創建

1872年到1880年間,馬偕以露天教育方式,於路邊榕樹下、溪邊、海邊傳教,因感於創校之重要,便於光緒六年1880)返回加拿大渡假之際,於故鄉牛津郡募款美金6215元。馬偕博士返台後,擇定在淡水炮台埔紅毛城東北邊興建此書院並由泥匠洪泉施做。“洪泉”或“洪泉司”,為淡水甚出名的泥水匠,一般稱為“泉仔師”,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他由廈門購入磚瓦,親自繪圖設計並監工,此校於1882年落成,馬偕為了紀念故鄉人的支持,乃以故鄉郡名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

建築特色

理學堂大書院老照片理學堂大書院老照片
牛津學堂屬於中西合壁建築,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而建,建築匠師因複雜無法溝通時,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理學堂大書院,書院方位坐東朝西,東西長七十六呎,南北長一百一十六呎,建築為外人在台灣施新式教育之開始,而且看似西方教堂,並具中國四合院色彩。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而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制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