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諾·莫伊塞維契

班諾·莫伊塞維契

1890年出生於烏克蘭敖德薩,1963年在倫敦逝世。莫伊塞維契七歲在敖德薩音樂院跟隨克利莫夫學習鋼琴,九歲獲得魯賓斯坦獎,十四歲移居倫敦,而後到維也納師從萊徹帝茨基,1908年在英格蘭瑞丁展開職業演奏生涯,1910年首次在倫敦登台山1919年第一次在紐約演出。莫伊塞維契在1963年4月逝世。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青少年時期

班朱馬·莫伊塞維契(後來更名為班諾·莫伊塞維契)1890年2月2曰出生於烏克蘭敖德薩,音樂事業卻是

以英國為根據地。莫伊塞維契在家中開始接觸鋼琴,七歲師事克利莫夫,九歲以舒曼的作品得到音樂院魯賓斯坦獎。莫伊塞維契的哥哥在二十世紀初期移居英國,班諾與家人接著在1905年全部移民。關於移民的原因,莫伊塞維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中提到以下兩種說法:一是音樂院的形況愈來愈遭,二是英國人對於反猶太運動的態度比較溫和。

求學經歷

莫伊塞維契在倫敦申請市政廳學校遭拒,因此家人讓地到維也納跟隨當時最有名的鋼琴教育家萊徹帝茨基學習,多位著名鋼琴家,如:弗利德曼、加布里洛維奇、漢布爾格、帕德雷夫斯基與許納貝爾都出自萊徹帝茨基門下。試聽的時候,萊徹帝茨基對於莫伊塞維契只重技巧、忽略音樂性的蕭邦《革命》練習曲大為不滿,他拒絕收莫伊塞維契為學生,幸好萊徹帝茨基後來又改變主意。萊徹帝茨基有幸能親眼看到莫伊塞維契早年的成功,而莫伊塞維契不但以師承貝多芬“最重要的學生“這一系(萊徹帝茨基的老師是貝多的學生徹爾尼)為榮,他的表現也沒有讓萊徹帝茨基失望。

演出

莫伊塞維契首次正式演出是在1908年,1910年進軍倫敦女王廳,他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並且受到肯定。提起在二次大戰期間努力尋找演出機會的音樂家,很多人會想到並感謝經常在國立美術館舉行音樂會的蜜拉.海絲,然而莫伊塞維契(他在二O年代初期追求過海絲)也不含糊,他在軍營與工廠舉辦過數百場演奏會,也在這個時候結識邱吉爾。莫伊塞維契經常到唐寧街十號做客,演奏被邱吉爾稱為“飛馳的駿馬“的蕭邦降A大調敘事曲。由於缺乏練習時間,很多場演出都遇到狀況極糟的鋼琴,莫伊塞維契在戰後休息了一段時間,直到四O年代末期才又投入忙碌的演奏與錄音工作,不過很多人認為他這時候錄音的質量已經不如從前優秀。莫伊塞維契在1963年4月逝世。

藝術生涯

在漫長的音樂生涯里,莫伊塞維契赴美國巡迴多達二十次以上,地也曾經到遠東地區、南美、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演奏。1937年成為英國公民後,莫伊塞維契的事業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光是英國就舉辦超過八百場以上的音樂會,1947年再度回到睽違十四年的紐約演出”莫伊塞維契最後一次巡演是在1963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幾個星期。他的曲目非常廣泛,浪漫派作品(如蕭邦、舒曼)之外還能演奏現代音樂,音樂結合了高超的技巧以及詩意。

人物性格

聽莫伊塞維契的音樂,聽到的是一位優雅、有品味而且迷人的鋼琴家。儘管有英國人認為莫伊塞維契的拉赫曼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大過軟性,事實上,他是位有自己見解的鋼琴家,修養廣泛而且聰明、有求知慾,看待音樂的態度從來不帶學究氣息。

評價

作品評價

閱讀莫伊塞維契在195O年所寫的小品文“以動人的型式演奏“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一天晚上,莫伊塞維

班諾·莫伊塞維契作品 班諾·莫伊塞維契作品

契一個人在家彈奏蕭邦B小調奏鳴曲緩板樂章,他注意到“單獨在家彈琴的效果最好“,而且他發現這種感覺會驅使自己不斷地去彈琴。不過,蕭邦接下來卻用八個強八度音和弦讓我們從緩板樂章的夢幻氣氛中醒來,直接近入第四樂章激動的主題。為此,莫伊塞維契甚至有意不顧反對,在公開場合演奏這首奏鳴曲的時候取消這八個八度和弦。莫伊塞維契很坦白的說:“原則上,我反對隨意更動樂譜。但如果在練習與思考之後,我覺得改變後的效果也恰當,我會認為改變一定是對的。“莫伊塞維契不是一個善變的人,他的唱片不曾出現讓你驚奇到想在中途倒轉回去的樂段,但卻可以聽到主觀但是精巧絕妙的藝術。莫伊塞維契彈琴的時候總是被著一張撲克臉,這種沒有表情的臉也確實能得到與牌桌上同樣的效果。莫伊塞維契牢牢記住聖桑的一句話:“有時候藝術會慢慢滲入黑暗與痛苦靈魂的深淵,但是這種情況不常有。“因此莫伊塞維契尋求內在的喜悅更甚至表面上的忘我,難怪拉赫曼尼諾夫對莫伊塞維契會有特別的好感。莫伊塞維契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和作曲家本人完全不同。他的詮釋偏向甜美抒情而且圓潤敏捷,最好的例子就是拉赫曼尼諾夫改編自門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的《詼諧曲》。拉赫曼尼諾夫1935年的錄音相當精彩,莫伊塞維契1939年的錄音卻洋溢著精靈般的魔力。 有拉赫曼尼諾夫的錄音在先,HMV一直拒絕為莫伊塞維契錄製這首他經常在宴會中彈奏的曲子。一回錄完蕭邦敘事曲後還有一點時間,莫伊塞維契再次提出錄(詼諧曲)的請求,這回他們終於同意讓莫伊塞維契試一次。這次的錄音就收在這套唱片中,唱片史上的一次奇蹟!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1928年錄製的戈多夫斯基

班諾·莫伊塞維契作品 班諾·莫伊塞維契作品

《蝙蝠》改編曲(沒有收錄在這裡)。莫伊塞維契兩度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次是1937年與高爾及倫敦愛樂,第二次則在1995年與林格諾爾和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這裡收錄的是第二次的版本。英國樂團在三○年代演奏協奏曲的風評極差,因此在1937年版的錄音里,樂團的音色硬到簡直要讓人血液凝固。幸好莫伊塞維契鎮靜的表現與貴族氣質讓這張唱片成為他最好的錄音之一。1995年版本雖然不很整齊,但至少樂團與獨奏間協調多了。莫伊塞維契1995年的錄音為我們展現出莫伊塞維契式的風格與特色。同樣的,拉赫曼尼諾夫《樂興之時》作品16-4也是以同樣的手法詮釋,曲風比起他在1950年的錄音更加活潑;前奏曲作品32-5則偏向緩慢暗沉,與他在1943年的錄音同樣迷人。 一般落俗套的做法都將蕭邦歸類為“女性“作曲家。莫伊塞維契五○年代的錄音正好讓人回味這個修正主義前的蕭邦。《船歌》或許是蕭邦最優美的作品,莫伊塞維契高貴而優雅的詮釋方式移到G大調夜曲作品62-2歌唱性的溫柔是很難聽到的曲風。從這些樂曲可以很清楚的聽到莫伊塞維契如何讓音色如歌唱般的美麗澎湃:高音聲部比低音聲部早一點點彈出。邱吉爾最喜歡的降A大調敘事曲相當精美;對我的耳朵來說,四首敘事曲中最傑出的F小調敘事曲軟了些,不過莫伊塞維契卻微妙的捕捉到結構上的凝聚力。莫伊塞維契的詮釋十分甜美,明亮的低音聲部讓人產生莫名的喜悅。現在人常把蕭邦的詼諧曲視為全然熱情的作品,莫伊塞維契卻把“詼諧曲“這個標題帶到單純的標題而已。在這套專輯收錄的兩首詼諧曲中,莫伊塞維契出乎意料的以輕柔的手法來彈奏。

個人評價

梅特納是莫伊塞維契心儀的作曲家之一。常有人偏頗的形容梅特納只是個二流的拉赫曼尼諾夫,事實上,他是個很有自己特色的作曲家。G小調奏鳴曲是一首莊嚴宏偉的作品,創作時間約在1910年,莫伊塞維契是這首奏鳴曲的熱心推廣人之一。有趣的是,莫伊塞維契的演出與梅特納本人很相近,這和他與拉赫曼尼諾夫的結果完全不同。卡巴列夫斯基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是一首非常空洞的作品,但是莫伊塞維契偶爾會冒險嘗試彈奏新的當代(雖然這首奏鳴曲非常保守)作品。莫伊塞維契在1928年錄製普羅高菲夫《魔鬼的誘惑》也是一個冒險,當時錄製普羅高菲夫作品的情形還不多見。這裡收錄的是莫伊塞維契在1950年重新錄製的版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