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世界上著名的管弦樂演奏團體。倫敦交響樂團於1904年成立,其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是倫敦最古老的管弦樂團。它與英國廣播(BBC)交響樂團及倫敦愛樂樂管弦團三足鼎立,是代表英國水平的著名演奏團體。

簡介

倫敦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倫敦交響樂團建於1904年,與英國廣播BBC)交響樂團及倫敦愛樂樂管弦團三足鼎立,是英國三大交響樂團中最優秀的,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交響樂團之一。

倫敦交響樂團在建團的十幾年裡,曾經受到過許多著名指揮與訓練,其中包括里希特、尼基什、比徹姆,門格爾貝格魏因加特納皮埃爾· 蒙特安德列·普列文等等。

樂團很早期就開始涉足各類音樂活動,1913年就開始了它首張唱片的錄製。1920年,簽下第一個唱片錄音契約。

歷史

倫敦交響樂團的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組建之初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是專門為了在倫敦有名的女王大廳所舉行的逍遙音樂會而設立的,由亨利·伍德擔任指揮。

1904年,亨利·伍德與樂團演奏員之間在有關的演出協定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是46名演奏員集體出走,另組了倫敦交響樂團。

在成立後的40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倫敦交響樂團由於缺乏經常和完善的經濟來源或贊助,只能通過與指揮、音樂協會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僱傭關係來獲得生存的必需條件。

1906年倫敦交響樂團有了第一次出國旅行的機會,在巴黎由查爾斯·斯坦福愛德華·科洛納安德列·梅薩熱共同指揮了兩場音樂會。1912年,樂團還在尼基什的率領下成為第一支赴美國和加拿大演出的英國樂團。

1907年,倫敦交響樂團在科文特花園舉行了第一次德國歌劇的演出季,1920年,簽下了它的第一個唱片錄音契約,與理查·施特勞斯、作曲家華格納之子齊格弗里德·華格納、瓦爾特和魏因加特納等指揮合作錄製了一些早期的唱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樂團的首席指揮包括尼基什、艾爾加和哈蒂,此外,比徹姆、門格爾貝格和阿爾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時間裡與樂團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對樂團產生過意味深長的影響 。

倫敦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陣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就此停止了戰時的一切活動。

1945年以後,樂團進入了緩慢的恢復階段。樂手紛紛回歸。樂團開始組織排練。

從1950年到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樂團的演奏有了明顯的改觀。

1963年,樂團有史以來第一次出訪美國,隨後一年作為第一支環遊世界的英國樂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加拿大。從那時起,倫敦交響樂團便成了大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

1982年,樂團遷入了新落成的能夠容納2000名觀眾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Centre)音樂廳。

歷任指揮

1904年6月9日,著名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接受了在女王大廳舉行的倫敦交響樂團開場音樂會指揮的邀請,此後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樂團首席指揮的頭銜,一直到1911年。之後的一年,即1911年到1912年,則由英國著名作曲家艾爾加,出任首席指揮一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樂團的首席指揮包括尼基什艾爾加哈蒂,此外,比徹姆、門格爾貝格和阿爾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時間裡與樂團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他們的加盟,使得樂團的演奏曲目不斷擴大,適應了不同風格的指揮,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因此暫時停止了的一切音樂活動。

1945年以後,樂手退役歸來,樂團組織排練,開始恢復到戰前狀態。

從1950年到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樂團的演奏有了明顯的改觀。可以說,今天倫敦交響樂團所達到的境界都是在那個時候由克里普斯開創的。50年代後期,樂團內部的大規模的重組,使樂團演奏家的整體水平有了本質的變化。1963年,樂團第一次出訪美國,隨後一年作為的英國第一支全球巡迴演出的樂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和加拿大。從那時起,倫敦交響樂團一直是大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同時,它在倫敦的音樂季也是門庭若市,聽者如潮。

倫敦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成員

在克里普斯之後,1961年到 1964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是法國人皮埃爾·蒙特,他加強了樂團的合奏訓練,使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無論演奏難度多大的作品時,都像指揮家手中的一件樂器,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絕不容許半點暇疵'八十歲的蒙特,還與樂團簽下了25年的契約

1965年到1968年,生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Istvan Kertesz)擔任首席指揮。他是德沃夏克的專家。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DECCA所留下的德沃夏克作品錄音是錄音史上一絕。倫敦交響樂團那厚重的音色,加上克爾提斯純正的捷克風味指揮,再次提醒了世人德沃夏克作品的藝術價值。後來克爾提斯與樂團意見分歧,克爾提斯辭去首席指揮一職。

1968年到1979年任職的是鬼才安德列·普列文。普列文和樂團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會、錄製唱片和登上電視節目。他與倫敦交響樂團一同成為電視明星,他們所錄製的電視音樂節目極受歡迎,許多英國人正是在這些節目中開始體會到古典音樂的奇妙之處。他曾經率團5次出訪美國,也到過前蘇聯等國家演出。個性溫和的普列文與這個歷來性格硬直的樂團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位有才華的指揮的帶領下,樂團的演出曲目迅速的擴展。普列文和樂團在EMI留下了很多明盤: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全曲錄音、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還有很多20世紀作曲家的曲目。

1977年起,德國指揮家約夫姆被聘為“桂冠指揮”,在DG留下了錄音海頓的104倫敦交響曲,埃爾加的謎語變奏曲。當時的指揮金童阿巴多在1979年繼普列文之後入主倫敦交響樂團。阿巴多1966年第一次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後來,兩者關係迅速升溫。到了1972年,阿巴多甚至宣布自己在英國只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1973年,阿巴多率領樂團出席薩爾茨堡音樂節,倫敦交響樂團也是參加這項規模龐大的音樂節的第一支英國樂團。後來,自然而然地阿巴多就成為了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阿巴多進一步鞏固了倫敦交響樂團在英國的霸主地位,並使其更上一台階。在歐洲,倫敦交響樂團能夠後來居上,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呈三足鼎立之勢,並稱為歐洲三大樂團。阿巴多與樂團留下了很多錄音,包括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全集(DG),威爾第的歌劇序曲。他於1988年離任。

1988年到1995年,則是邁可·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擔任首席指揮。

1995年起至今:由德高望重的柯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統領。創立錄音品牌LSO Live。錄製了柏遼茲的特洛伊人。

2005年瓦列里·格吉耶夫被任命接替科林·戴維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下一位首席指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