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自從1949年由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建立以來,以其頂級音樂家的陣容,保留曲目的時間跨度之大,從18世紀至當代的作品再到前任首席指揮安排的重點曲目以及樂團成員富有張力和風格的演奏,使此團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林。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歷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11年(1949-60),建立了國際聲譽。1997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曾獻演上海,時隔8年之後的2005年12月1日至2日,在新任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的帶領下再次來到上海。在上海音樂廳為上海樂迷帶來最善於詮釋的德奧作品: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華格納的《特里斯坦序曲》與《愛之死》;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

概述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自從1949年由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建立以來,以其頂級音樂家的陣容,保留曲目的時間跨度之大,從18世紀至當代的作品再到前任首席指揮安排的重點曲目以及樂團成員富有張力和風格的演奏,使此團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林。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歷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11年(1949-60),建立了國際聲譽。1993年至2002年間洛林·馬澤爾(Lorin Mazzel)以高效率、專注、精準的工作態度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達到了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水平,可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之一。

樂團簡介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自從1949年由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組建以來,以其頂級音樂家的陣容,保留曲目的時間跨度之大以及樂團成員富有張力和風格的演奏,使此團體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列。樂團一系列客座指揮有如一部20世紀的指揮史:克萊門斯·克勞斯(Clemens Krauss),夏爾·明希(Charles Munch),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奧托·克勒姆佩雷爾(Otto Klemperer), 卡爾·伯姆(Karl Bohm),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岡特·萬德(Günter Wand),格奧爾格·索爾蒂爵士(Sir Georg Solti),祖賓·梅塔(Zubin Mehta),卡洛·馬里亞·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萊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小澤征爾(Seiji Ozawa)以及里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等世界一流指揮都與樂團有過緊密的合作。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他的歷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11年(1949-60),建立了國際聲譽。拉法埃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指揮樂團18年(1961-79),拓展了保留曲目,灌錄了首個由德國樂團灌錄的馬勒全集唱片。科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在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期間(1983-92)除了是柏遼茲專家,也是古典時期的維也納樂派和英國現代派音樂的倡導者。1993年至2002年間洛林·馬澤爾(Lorin Mazzel)以高效率、專注、精準的工作態度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達到了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水平,可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之一。馬瑞斯·楊頌斯於2003/4樂季起擔任樂團第五任首席指揮。

詳細介紹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自從1949年由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建立以來,以其頂級音樂家的陣容,保留曲目的時間跨度之大從18世紀至今的作品再到前任首席指揮安排的重點曲目以及樂團成員富有張力和風格的演奏,使此團體躋身於世界頂級樂團之林。特別是對於新音樂的培養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悠久傳統,自建團以來就一直將在KARL AMADEUS於1946年建立的“音樂萬歲”(Music Viva) 中演出視為一項主要任務,並由此見證了這一傳統。在此地,慕尼黑的聽眾可以親臨樂團對於現代派作品的傳奇演繹,並且作曲家也常客串在指揮台上,如伊戈爾•斯特拉文斯(Igor Strawinsky),達律斯•米約(Darius Milhaud),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及最近的卡爾海因茨•施拖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毛里西奧•卡赫爾(Mauricio Kagel)和盧恰諾•貝里奧(Luciano Berio)。此樂團更多的一系列客坐指揮有如一部20世紀的指揮史:克萊門斯•克勞斯(Clemens Krauss),歐內斯特•昂塞爾梅(Ernest Ansermet),夏爾•明希(Charles Munch),法蘭克•費里克塞,(Ferenc Fricsay),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埃里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赫爾曼•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奧托•克勒姆佩雷爾(Otto Klemperer),卡爾•伯姆(Karl Böhm),埃里希•賴因斯多爾夫(Erich Leinsdorf),伯納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岡特•萬德(Günter Wand),索爾蒂•格奧爾格爵士(Sir Georg Solti),沃爾夫岡•扎瓦利施(Wolfgang Sawallisch),祖賓•梅塔(Zubin Mehta),卡洛•馬里亞•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小澤征爾(Seiji Ozawa)以及里卡爾多•穆蒂(Riccardo Muti),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留下了輝煌的一筆。與樂團有著密切聯繫的萊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直到1990年去世仍然在慕尼黑執棒,並給觀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音樂會,如在1981年演出華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便令人讚嘆不已。

除了在慕尼黑及一些其它轉播範圍內城市的大量演出和錄音之外,音樂會巡演已經成為樂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這將特別歸功於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海外演出不斷增加並在世界頂級樂團的前幾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音樂會巡演是他們走遍了幾乎整個歐洲,亞洲及南、北美洲。在2002年秋季的巡演中,洛林•馬澤爾及音樂家們在日本的七個城市以及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聽眾反響熱烈。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是推動年輕一代音樂家。自從1952年開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便為ARD國際音樂比賽的獲獎者在決賽中伴奏。另外,位於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學院於2004年十月開始運作,旨在對年輕音樂家的專業進行培養教育:在兩年之後18位獎學金獲得者將會分別得到來自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老師的指導,並結合排練和樂團的音樂會演出並同時準備試演。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歷史與首任首席指揮密不可分:創建者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帶領著這支樂團走過了十一年(1949年至1960年)。完成了樂團初建工作,帶領著樂團進行了在國外的第一場演出從此建立了在國際上的聲譽,對安東•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獨一無二的詮釋使得慕尼黑的聽眾為之傾倒。除了布魯克納的作品歐根•約胡姆也致力於宗教音樂的研究,經常指揮“音樂萬歲”音樂會。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拉法埃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指揮此樂隊18年(1961年至1979年),拓展了樂團的保留曲目,包括斯拉夫作曲家的作品,如斯美塔那(Smetana),亞納切克(Janáček),以及德沃夏克(Dvořák),20世紀作曲家,卡爾•阿馬迪厄斯•哈特曼(Karl Amadeus Hartmann),並且指揮德國管弦樂團灌錄了第一張馬勒全集唱片。對音樂的激情為樂團的每個成員所欣賞並且創造了“庫貝利克時代”這一在樂團歷史上最多產的時代之一。

科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在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期間(1983年至1992年)是研究柏遼茲的專家,同時也是古典時期的維也納樂派和英國現代派音樂的擁護者,尤其是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麥可•蒂皮特(Michael tippet),拉爾夫•沃恩•威廉士( 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作品。在所有保留曲目中一部主要的代表的作品是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由指揮此曲開始了在樂團的任期,也由指揮此曲結束。

1993年至2002年間由洛林•馬澤爾(Lorin Mazzel)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所指揮演出的貝多芬(1995年至2000年),勃拉姆斯(1998年),布魯克納(1999年)和舒伯特(2001年)作品。2002年指揮了馬勒系列來結束了他的任期。高效率,專注,精準的工作態度使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水平達到了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水平,可稱之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之一。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馬瑞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的互相合作是極其愉快並充滿信心的。楊頌斯大師於2003年9月擔任起了樂團的新任首席指揮。與樂團合作至今彼此之間產生了藝術上的一致共鳴,這使雙方都很願意來年繼續合作。2003年10月馬瑞斯•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進行了他的任職首場音樂會,演奏了布里頓,斯特拉文斯基和伯遼茲的作品。馬瑞斯•楊頌斯致力於演出更廣範圍的曲目,以此體現樂團對各種作品出色的演繹能力。此舉由海頓的交響曲為開端——他的《倫敦》交響曲是馬瑞斯•楊頌斯任職期間的主要目標——並一直延伸到現代作曲家,如羅德翁•謝德林(Rodion Schtschedrin)。楊頌斯指揮的曲目中除了著名的之外也有不太為人所知的音樂寶藏。聽眾及媒體對他們在慕尼黑及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所舉行的音樂會有著極高的評價。在馬瑞斯•楊頌斯的帶領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將會成為琉森復活節音樂節(Lucerne Easter Festival)2004年至2006年的常駐樂團。樂團也將會面向市場發行CD。在完成為百代古典唱片錄製肖斯塔克維奇的系列之後,世界各著名樂團也已經準備著手錄製。2004年10月發行了第四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將會發行現場錄音唱片從而發展自己的品牌。首兩張CD已於2004年10月發行。

樂團歷史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1949年,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然而德國人對於音樂的執迷和熱愛依然不改。在巴伐利亞廣播電台的努力下,指揮家歐根·約胡姆開始籌備一個新的交響樂團。出生於巴伐利亞的約胡姆第一次登台就是在這裡指揮慕尼黑愛樂樂團,在那之後雖然走遍了德國的許多城市,但是還沒有在慕尼黑擔任過一個樂團的首席指揮,這也許令他稍感遺憾,因而,此番的使命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約胡姆很快就請到了一批傑出的器樂獨奏家和室內樂高手作為樂團各個聲部的首席,這是這支樂團從建團之日起就有著非同尋常的聲音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達到世界水平的根本保證。就在它建立的這一年,理查·施特勞斯回到他的家鄉慕尼黑慶祝自己的85歲生日,於是,他理所當然地成為樂團的第一位客席指揮,在音樂會上指揮了自己的作品。不久後,1949年9月8日,施特勞斯就與世長辭,因而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合作就成為他作為指揮家的最後一次露面。
約胡姆是一個有著深厚德奧音樂背景的指揮家,因此他所指揮的從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到勃拉姆斯、華格納、布魯克納、施特勞斯的音樂都具有極其感人的特徵。他對於樂曲所蘊含的性格、戲劇性和精神的探求遠遠超過了對於速度的方式和歷史的背景等等表面因素的關注,因此他所指揮的音樂往往有嚴謹和樸實的感覺。他最喜愛的作品是那種型態嚴整的樂曲,他尤其善於利用內在邏輯的運動而將音樂中的情緒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
在約胡姆的調教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不僅成為德國最出色的廣播樂團,而且也是公認的僅次於柏林愛樂樂團的德國代表性樂團。其演奏上的突出之處在於曲目範圍之寬廣和表現能力之優異。1957年,約胡姆率領樂團參加了愛丁堡音樂節,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第二年,他又與樂團一同赴美國演出,同樣受到熱烈的歡迎。約胡姆所創立的柔軟而透明的樂團音響,直到他離開多年之後還頑強地存在於樂團的演奏之中,已經成為樂團典型的傳統音色了。
與其他廣播樂團一樣,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除了大量演奏經典作品以外,也負有推廣當代音樂創作的使命,以音樂會表演和廣播錄音等方式對當代作曲家予以支持和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樂團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教育團體。
自約胡姆之後,擔任過樂團首席指揮的還包括庫貝利克和柯林·戴維斯。作為傑出的指揮家,他們兩人都為樂團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93年,洛林·馬澤爾成為樂團的音樂總監。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經常是圍繞著某一主題來設計和展開的,比如以《莊嚴彌撒》作為高潮的貝多芬交響樂作品的巡迴演出,“從帕勒斯特里那到斯特拉文斯基—教堂音樂巡禮”,以《安魂曲》作為結束的莫扎特作品,以及馬勒、布魯克納和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等。這種選題方式既說明樂團在選擇作品時的巨觀性和思想性,也說明樂團在保留曲目方面範圍之寬。
要指出的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從誕生之日到現在還不到半個世紀,這一切成就都是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取得的。

樂團成員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馬瑞斯·楊頌斯
馬瑞斯·楊頌斯於2003至2004樂季起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的首席指揮。
馬瑞斯於1943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成長於蘇聯,其父是著名的指揮家阿維得楊頌斯(Arvid Yansons)。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小提琴及指揮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71年,楊頌斯在舉辦於柏林的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會國際指揮大賽中勝出。
作為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德國及世界各地進行了大量的音樂會演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及評論家的高度讚揚。2004年秋季在日本的巡演在日本被評為“年度最佳音樂會”。

來華演出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來華演出
1997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曾獻演上海,時隔8年之後的2005年12月1日至2日,在新任首席指揮:馬瑞斯•楊頌斯的帶領下再次來到上海。在上海音樂廳為上海樂迷帶來最善於詮釋的德奧作品: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華格納的《特里斯坦序曲》與《愛之死》;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通過上海音樂廳頂極的建築聲效,將頂級樂團、頂級指揮加上整部經典交響樂的音樂盛典原滋原味的奉獻到了上海愛樂者的耳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