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節日

珞巴族節日

珞巴族節日是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曆法。由於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節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勞動之後。因此歡度年節都包含有慶賀豐收、迎新辭舊之意。

基本信息

簡介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在當地廣為流傳。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但大部分珞巴族都使用自己推定的曆法。珞巴族沒有明確的年月節令和周密的曆法,確定日期多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依據,並參照物候知識季節轉變確定月份和節日。有些地方的節日是由巫師來安排的。由於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節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勞動之後。因此歡度年節都包含有慶賀豐收、迎新辭舊之意。

節日種類

昂德林節

珞巴語意為豐收節,珞巴族傳統農祀節日。每年收割時節擇日舉行。臨近節日,男人上山打獵,女人收取少許穀物,做熟後請村中老人嘗鮮,剩下的餵狗。節日期間,全村男女共同歡宴,晚上喝酒對歌直至天亮,歌詞主要是關於農業的起源和男女的貢獻。珞巴族認為是男子開闢地,才使婦女們有了可以耕種的田地,女子則發現了種子,學會了種田收穫了糧食,釀出美酒,保證了民族的繁衍。這一節日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既慶豐收祈祥福,又祭祖先祀鬼神。珞巴族很重視收割期,一旦開鐮收割,男子一早下地,一日三餐都不能同婦女在一個火塘吃。艱苦的收割期一完,自然要無所顧忌地盡情玩樂。每年莊稼收穫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們身穿盛裝,從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吉祥年節

除了散居在墨脫、米林一帶的少部分珞巴人與藏族一道過藏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節,珞巴年節是按照本族曆法推定,過節時間雖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勞動之後。珞瑜西部的珞巴人約於藏曆二月過“旭獨龍節”。過年這天,由“紐布”(巫師)手執一根貼滿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揮舞念經,全村人圍攏在一起歡歌起舞,祈禱豐收。年節期間,各家各戶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對歌追憶部落的古老歷史,青年人對歌表達愛慕深情。夜幕降臨後,在熊熊篝火旁,歡歌笑語此起彼伏。珞瑜東部的珞巴人在藏曆十二月十五日過“調更谷乳術”節。人們把年前宰殺的豬、牛剁成一塊塊,分送給家族或母系的親友,保留著共享勞動果實的古俗。牛肉吃完了,頭蓋骨卻不扔掉,要高高地懸掛在自己家中牆上,作為勤勞和富有的象徵,世代相傳。一些珞巴地區習慣在年節舉辦婚事,歡度節日又加婚筵喜慶,使人們沉浸在無比歡樂之中。

“尼烏節”

“尼烏”意為“開始播種”,可譯作“播種節”。具體日期各戶自定。

尼波布節

“尼波布”意為“蓋田間小房子”。這是崩尼部落為夏收作物準備的節日。

安地若木節

“安地若木”意為“慶祝割完早稻”。

籠德節

為祈求幸福、富裕、在氏族範圍內舉行的慶祝活動。三年左右舉行一次,具體日期由紐布殺雞看肝卜卦確定。

“洞更谷乳木”

這是一個隆重的年節,時間在藏曆的十二月十五日。經過一年辛勤勞動之後,有慶祝豐收的意思。

珞巴族的節慶活動,不僅具有預祝和慶典豐收和性質,另外也有維護人丁興旺、祝福人們有受鬼蜮危害、祛災保平安的含意。近幾十年來,藏漢民族過的節,也成為珞巴族必過的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