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家譜

王姓家譜

王姓家譜屬於家譜之一。為曉宗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義,有王氏家族“紹”字輩王學文,尋脈絡,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編制此本《王姓家譜》,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實乃大有意義之為。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心思源。為曉宗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義,有王氏家族“紹”字輩王學文,尋脈絡,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編制此本《王姓家譜》,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實乃大有意義之為。

基本信息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莊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王姓字輩

1.《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淨。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2.《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3.山東萊州府王氏的字輩:起道成應好,三開洪殿永,世德元齡茂,國賓福耀昌,蘭新臣希樹,文顯汝維祥。
4.《鳳林王氏宗譜》鹹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勳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王姓祖訓

三槐世第,及至於今,英才輩出,卓爾不群。孝悌為先,忠信為本,惟耕惟讀
王姓祖訓,家族,家譜,家族網
王姓祖訓,家族,家譜,家族網
,恩澤子孫。
不奢不侈,顆粒成廩,婚喪從儉,持家以勤。嫁女擇媳,勿尚重聘,積德行善,不惟俗倫。自強自立,處事以忍,廣結賢良,不謀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寬仁,努力進取,友朋謹慎。勿以誘善,禍及自身,勿以親惡,招惹公忿。酗酒無度,傷其身心,聚眾賭搏,財帛散盡。貪婪飄蕩,荒廢青春,胡作非為,辱沒先人。戀衙投宦,必愛人民,忌才害賢,毒族害群。聳人告訟,不如獸禽,利令智亂,災難必臨。祖靈在天,察爾甚真,陰誅陽譴,追究必深。祖靈陰佑,和順永存,後裔繁昌,福壽盈門。一榮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業,糾察昭昏。一謙受益,一滿招損,神靈有鑒,莫辱斯文。陰受其殃,陽惡是因,安貧樂道,其心也欣。焚毀朝夕,何堪明晨,紈絝墮落,愧對鄉鄰。不肖為賢,浪子如金,振興美族,直上青雲。秉公懲戒,繁榮後昆,恭願後裔,永傳家珍。百世不竭,積厚且純,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家訓
一團結宗族,捍衛國家,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維護公益,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五注意教養,勤求職業,不容有放棄貽誤之行為。
六禁食鴉片,嚴禁嫖賭,不容有傷風敗俗之行為。
七律己治家,忠信篤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為。
八刻苦耐勞,節儉樸實,不容有奢侈遊蕩之行為。
九合敬同愛,排難解紛,不容有歧視推諉之行為。
十振作精神,見義勇為,不容有廢弛敷衍之行為。

王姓起源

王姓(WángXìng),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第9世孫)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有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祖先,尋根,王姓,家族網
王姓祖先,尋根,王姓,家族網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為三支。
其一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畢公高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便以王作為自己姓氏。
其二源於太子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其三為周平王太孫姬赤之後。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後由太孫赤繼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2.出自媯姓,齊王田和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商紂王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北)附近,子孫世代為他守陵,並改王為氏以紀念。
4.他族改姓或賜姓。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投奔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後唐建立,高季興表示歸順,劉去非因曾與李存勖作對,為保護自己改姓王,名保義。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兒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姓孫,都改姓王。
5.少數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為王氏。隋唐之際羌族鉗耳宗、鉗耳乾兄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營州地區高句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屢見不鮮。如《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句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載,霍國公王毛仲“本高句麗人也”。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設立安東都護府,所轄回紇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帳下,被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在與漢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遼國,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也有許多改姓王氏。

王姓遷移

始祖:太子晉。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
王姓祠堂遷移,家族,家譜,家族網
王姓祠堂遷移,家族,家譜,家族網
虞城、淮縣,陝西鹹陽,山東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濬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張獻忠餘部繼續抗清,1647年開始清軍屠川,滿清於1647年公開發布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占領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餘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為第四大姓。

家譜字輩

各地王姓字輩如下(祖籍省份排序按拼音音序):
安徽省:
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派語:永信志得守,彥本從之道,應時自大興,萬年常克紹,學業征官符,文章啟榜兆,敦修源裕世,雲仍由茲肇。
安徽績溪王氏字輩: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驌,龍鳳鹿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江西省:
吉安府三槐王氏(江西吉水縣灘頭村→河南衛輝→湖南常德、黔縣
→貴州天柱,歷經二十餘世)字輩:...志海通光昌;廣學紹家方;瑞慶...
萍鄉王氏字輩:
“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青海省:
湟中雲谷王氏字輩:
運時(陳氏、李氏)→()→國()→可()→()→進()→()邦→廷()→()清→啟()→()→生()→增()→()成→[1]
青海湟中雲谷王氏歷史變遷:始祖王普發祥於河北靈璧,漢代居山東臨沂,元初遷居南京,明初隨移民至青海,明末又遷至湟中雲谷川上西河。[2]
四川省:
四川大竹王氏派語:嘉錫良士,以奕正萬,懷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憲,光燦榮華,世代永煥
山東省:
嶧縣王樓三槐堂王氏字輩(十七世至五十二世):道統廣運,純正自勵,粹豫巽豐,百儒偉昌.成憲貽續守,鴻業振衍長,耀宗宜向盛,榮來啟智生。[11]
德州王氏字輩:文明學書青開國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積善福慶臨。
萊州府王氏字輩(順治八年遷奉天海城縣,公元1651-):起道成應好,三開洪殿永,世德元齡懋,國賓福耀昌,蘭新臣希樹,文顯汝維祥。
高密城律王氏字輩:十六世以下“家述儒教,啟佑延基,同茲懋勉,益續遠徽。
山西省:
善慶堂王氏派語: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傳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太原堂王氏派語:自紹玉昆誠,經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
王姓家譜,家族網,姓氏,尋根,族譜
王姓家譜,家族網,姓氏,尋根,族譜
,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民國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派語: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民國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譜派語: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千億,賢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續譜所載派語: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雲衍。
湖北省:
湖北省洪湖市燕窩鎮王家邊、烏林鎮王家洲王氏分支王氏派語:宗正仲勝天,曰(yue)之予廷家,國有文明士,光生際會中,克承先製作,必啟後安豐,世本仁和義,祖傳德與功,當時垂令典,萬代可以同,(大開雲運昌,立朝方高強)括弧內字新修族譜時刪除了。
湖南省:
寧鄉烏石王氏派語: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湖南隆回隆治王氏: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自盟盛公始字輩如下:盟光添萬祖,良才文思廷,秀清義國正,世代守乾坤。祥雲調化育,師聞有道周,鳴風維景德,(本利學實優)。三十六世起改用王隆中將軍(光遠房後裔,軍長職)所撰的五言詩十二句:忠孝承家訓,慈惠征瑞芳,岐晉宏基業,漢唐顯文章,治陳大平策,學宗知園方,圭壁聯輝遠,詩書遺澤長。根本勤培植,福祿爾自昌,徹懷先德著,永奉為典常。
湖南益陽王氏派語: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老譜歷傳派語: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湖南瀏陽王氏鑿石支派字: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字: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長沙王氏字輩: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國字派起編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傳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鍾俊傑。
湖南湘鄉牢田王氏原訂編派: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續派: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舊派語:派傳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立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續修新派語: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傳必盛,前武克相繩。
湖南省(貴州省桐梓縣小水鄉)龍山縣桂塘鎮王氏舊派語:重承維貞賢,顯忠世應先,家紹成庭仕,定開永萬年.
河南省:
河南沁陽長樂村王氏字輩
王姓原輩分字:
思肇世來之有維
沁陽王氏宗世系譜總表
沁陽王氏宗世系譜總表
春喜光明貴榮尊
德業重修家運振
興起功烈自煥新
新續輩字:
耀祖應紀志高潔
懷寛道遠安守親
誠信若宇敏勤學
智仁堯舜再續根[3]
雲南省:
雲南王氏字派(主要分布在鎮雄、威信、石屏、貴州威寧、六盤水一帶):志遠興德政、承文國天章(中)、朝仕永應洪、貴廷思耀封、光建定安澤、顯揚裕先宗,高明登大寶,治濟慶家邦。
雲南富源王氏家譜字輩(富村支)
天尚世朝國連邦,廷臣文學正有光;
修齊治平全德教,信義傳家顯長安。
這一支系四川王氏大善公後裔,富源王氏始祖大善公身為將軍,統兵蜀川,人稱“鐵川柱石”,後因戰事宦遊滇東,落跡雲南曲靖霑益縣城坊橋,大善子天玉、天玉生尚熏、尚熏生世尊、世尊生朝盛,朝盛公從雲南霑益遷移富源縣上小寨村後傳國成,國成生連鳳、連友(遷移吉白村)、連科,連鳳子平邦,其下子孫開始發展,平邦有六子,廷相、廷枋、廷樞、廷楷、廷模、廷梅(早卒無出),繼之傳忠臣(有七子一女)、金臣、顯臣(有八子四女)、輔臣、正臣、直臣、公臣、平臣、宏臣等十幾孫,後又傳文選、二文、文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忠福、文星、文蘭、文勝、文光(遷塊澤),文采(遷下布村)、文浩(遷黃泥河)、文華(遷黃泥河)、文廣(遷塊澤)、文來、喬文、文榜、文富、有福、碑林、碑文、文周、文凱等四十幾孫,至今傳有學字輩、正字輩、有字輩共幾十戶人家,家族中在外工作者逾百人。
其他:
文德堂王氏二房車礁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
碩舊王氏字派: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 戰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開
三槐堂,王姓,家族,家譜,祠堂
三槐堂,王姓,家族,家譜,祠堂
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京兆郡 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長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中山郡 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 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河東郡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河南郡 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琅邪郡 治所在琅邪(今山東膠南)。
北海郡 治所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東海郡 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北)。
高平郡 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
東平郡 治所無鹽(今山東東平東)。
新蔡郡 治所在河南新蔡。
新野郡 治所在河南新野
山陽郡 治所在今山東金鄉西北。
章武郡 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大城)。
東萊郡 治所在今山東萊州。
金城郡 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
海漢郡 治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 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
堂邑郡 治所在堂邑(今江蘇六合)。
堂號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後,晚年拜為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王祐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蘇軾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後代通用的堂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太原、琅琊、北海、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陳留、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河間、烏丸、馮翊、安東、營州、華陰、廣陵、聊城、長安、高陵、蘭田、上黨、鄴郡、廣平、樂陵、河內、汲郡、濟陽。②自立堂號:雙桂、留餘、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餘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等。
蘇軾《三槐堂銘》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
達奚王氏祠堂,家族活動,祭祀
達奚王氏祠堂,家族活動,祭祀
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道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至於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且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謂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無以是銘之。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王姓名人

王翦,戰國末年秦將。頻陽(在今陝西富平東北)人。少從戎,喜兵事。秦始皇歸政後,任命翦為大將。始皇十九年(前228),督軍攻破趙都邯鄲,滅掉趙國。次年,又大敗燕軍,殺燕太子丹,全部占領燕薊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軍六十萬,全殲楚軍主力,殺項燕,俘楚王,一舉滅掉楚國。
王賁,戰國末年秦將。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時與其父同為秦將,舉兵擊楚,大敗楚軍。返擊魏,魏王降,以魏地為郡縣。後又率軍與李信攻取燕國遼東,滅燕,攻代,虜代王嘉,滅趙。接著率兵南下滅齊。秦終於統一六國。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漢臣。沛縣(今屬江蘇)人。始為縣中豪強。秦末陳勝起義,他聚眾數千人據居南陽。楚漢戰爭中,以兵歸劉邦,轉戰各地。漢朝建立,封安國侯。曹參死後,繼任右丞相。因反對呂后封諸呂為王,被罷相,遷為太傅,謝病不朝,後病死。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字昭君,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
三槐堂,王姓家譜,家族
她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從胡俗,復為後單于閼氏。在匈奴幾十年,結束了長期以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爭局面,起到安定邊疆,增進民族團結的進步作用。她的故事成為後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
王褒,西漢辭賦家。字子淵,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七歲能文。博綜文史,工於草隸。仕梁起家秘書郎。梁元帝召至江陵,為左僕射。勸帝還建康,未準。隨帝降西魏。字文泰稱為舅氏,位儀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論詩講玄學,皆敬其才學。建德時,常參議朝政,書寫詔令。為太子少保,出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諫議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后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⑸,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次年立年僅二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⑻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
王郎(?-24),西漢末割據者。亦稱王昌,趙國邯鄲(河北邯鄲)人。精星曆,以卜相為業。宣稱河北有天子氣。又自稱為漢成帝子劉子輿。後被西漢宗室劉林和富豪李育等擁立為漢帝,都邯鄲。鏇被劉秀擊敗,死於逃亡途中。
王符(約85-162),東漢哲學家。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年少好學,出身寒微,與馬融、張衡等友善。性耿介,與世俗不合,不得升進。憤懣不平,終生隱居,發奮著書三十餘篇,因不願顯名於世,故書名《潛夫論》。思想觀點深受王充影響,懷疑天命,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文章樸素無華,筆鋒犀利,對當時官場的黑暗腐敗,豪門貴族的貪婪殘暴,社會風氣的敗壞,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東漢文學家。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字叔師。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於《楚辭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叔師集》。
王粲(177-217),東漢文學家。字仲宣。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初隨漢獻帝遷都長安,後避地荊襄,依附劉表,然不被重用。後歸曹操,為侍中。長於詩賦。其詩剛健慷慨,反映了漢末離亂,軍閥割據,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樓賦》最著名。為“建安七子”中成就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晉臣。字休徵,琅邪臨沂(屬山東)人。《晉書》載其“性至孝”,早喪親,事後母“篤孝純至”。民間流傳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漢末,隱居廬江(安徽舒城)三十餘年。後任溫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
王叔和,魏晉間醫學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晉城北)人。名熙。曾任太醫令。他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集前代診脈之文獻,結合自己之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中國現存最早之脈學用書。又輯集散佚之漢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並加以整理,使這些醫學文獻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晉將領。弘農(今河南靈寶西)人。字士治。博學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吳,造樓極堅鉅,發自成都,吳人以鐵鎖橫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燒毀鐵鎮,直抵石頭城下,孫浩窮蹙出降。晉遂滅吳,官至撫軍大將軍。卒謚武。
王彌(?-311),十六國前趙臣。東萊(山東掖縣)人。《晉書》載其“有才幹,博涉書記”,“多權略”,“弓馬迅捷,膂力過人”,時號“飛豹”。從劉伯根起義。伯根死,據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軍進逼洛陽,為晉軍所破。後歸劉淵,任征東大將軍。光興二年(311)與劉曜、石勒攻破洛陽,縱兵大掠。在回師青州途中,為石勒所殺。
王如(?-315),西晉流民起義軍首領。京兆新豐(陝西臨潼)人。初為州武吏,遇亂流移至宛(河南南陽)。永嘉四年,西晉政府勒令流亡南陽一帶的雍州流民還鄉,他領導流民舉行武裝起義,襲擊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義回響,一時擁眾五萬。遂自封大將軍,與晉軍轉戰於漢水
書聖,王羲之,家譜
。後因連年大飢,內部分裂,降於晉將王敦。後為其所殺。
王敦(266-324),東晉臣。字處仲,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王導從兄。晉武帝之婿。兩晉之際,官至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與堂弟王導等擁護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以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於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殺刁協等人。後謀纂司馬氏政權。明帝乘其病危,發兵討滅之。
王導(276-339),東晉臣。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晉末為琅琊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司馬睿稱帝,任相。時王敦擁有重兵,鎮守長江上游,稱為“王與馬共天下”。歷輔元、明、成三帝領導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士族,以穩定東晉在南方的統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國前秦臣。字景略,北海劇(山東壽光)人。《晉書》載其“少貧賤”而“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後為苻堅謀士,比之諸葛孔明,累遷司徒、錄尚書事。執政時,“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370年,滅前燕,留鎮鄴。鏇入朝為丞相。死前,曾說苻堅不要攻晉,但未被採納。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後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於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東晉詩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羈。初為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訪戴逵,造門而返。,人問其故,日:“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愛竹成癖,常曰:“不可一日無此君。”仕至黃門侍郎。弟獻之卒,徽之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敬則(435-498),南朝齊將領。臨淮射陽(今屬江蘇)人,後僑居晉陵南沙縣(今江蘇常熟西北)。少倜儻不羈,好刀劍。初仕宋,為員外郎。敬則以梁高帝有威名,傾心依附。及即位,封尋陽郡公,出為都督、南兗州刺史。後進號征東將軍。明帝嗣位,多殺害,敬則自疑,遂反,兵敗伏誅。
王儉(452-489),南朝齊文學家。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仲寶。僧綽子。自幼好學,宋明帝選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後附蕭道成(齊高帝),禪代詔策多出其手。入齊,為尚書左僕射。武帝時,曾在他宅中開學士館,以四部書充其私藏。累遷至中書監,參掌選事。精研三禮。撰《古今喪服集記》、《元徽四部書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諡文憲。明人輯有《王文憲集》。
王肅(464-501),北魏臣。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恭懿。王導後裔。幼涉經史。初仕南齊為著作郎、秘書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殺,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禮遇,屢引軍攻南齊,累遷鎮南將軍都督四州諸軍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遺命為尚書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後官至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學家。字僧孺,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少好學,年五歲能讀《孝經》,六歲能撰寫文章。家貧,為人抄書養母,抄畢即能諷誦。齊歷太學博士、治書侍御史。入梁,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復召為著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注》。遷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家藏書萬餘卷,遍覽群書、編撰有《十八州譜》、《百家譜集》、《東南譜集抄》、《兩台彈事》、《東宮新記》等著作,並行於世。
王融(467-493),南朝齊文學家。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元長。僧達孫。舉秀才,累遷太子舍人。欲興家業,上書武帝求自試,遷秘書丞。後竟陵王蕭子良引為“西邸八友”之一,復奏為寧朔將軍,參掌機謀。及武帝病危他謀立子良,事敗下獄死。有文才,其詩講究聲律。明人輯有《王寧朔集》。
王僧辯(?-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神念子。天監中,為湘東王中兵參軍,屢建軍功,以勇略著稱。侯景之亂,僧辯奉元帝之命,率舟師一萬赴援,未至而台城沒遣歸竟陵。後與陳霸先破侯景於石頭城,累功加太尉,封永寧郡公。孝文帝崩,僧辯受脅迫迎立貞陽侯,陳霸先自京口來襲,兵潰被執殺。
王褒,北周文學家。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子淵。王儉曾孫。舉秀才。仕梁,初為秘書郎,累遷吏部尚書、左僕射。承聖三年(554),隨梁元帝降西魏。後至長安,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入周,為內史中大夫、小司空。出為宜州刺史,卒於官。好文學,與庾信齊名。原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司空集》。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為朝臣疑忌不見用。居河、汾之間,召徒授課。後屢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順一統之勢,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說》、《文中子》等。
王世充(?-621),隋末割據者。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殺,他擁越王楊侗為帝,得以專權。鏇廢楊侗,稱帝,立國號鄭,年號開明。後降唐,被仇家所殺。
王度(585-625),隋唐之際文學家。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初唐詩人王績之兄。隋大業間任侍御史、芮城令。嘗兼著作郎,奉詔修國史(即《隋書》),未成而卒。
王勃(650-676),唐文學家。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孫。六歲能文章。麟德初,對策高第。曾任虢州參軍,以恃才傲物,為人所嫉。鏇犯罪當死,遇赦革職。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經南昌,撰《滕王閣序》,頃刻而成,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鏇於渡南海時溺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燾(約670-755),唐醫學家。郿縣(今陝西眉縣)人。王珪孫,官宦世家。歷任徐州司馬、鄴郡太守,後貶守房陵。因母病學醫,與名醫頗多交往,遂精醫業。
王昌齡(約690-約756),唐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字少伯。開元進士,授校書郎。又應博學宏詞登第,授汜水尉。後因故謫嶺南,北歸後再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尉。因世亂還鄉,道出濠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皆甚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灣,唐詩人。洛陽人。玄宗先天進士。歷任滎陽主簿、洛陽尉等。文名早著,與綦母潛友善,往來吳楚間。曾參與校理四部群書。作品多佚,《全唐詩》僅錄存其詩十首。所作《江南意》(亦名《次北固山下》)風格壯美,富於展望,實開盛唐之音,被殷璠譽為“詩人以來,少有此句”。其中“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句,被當時名相張說親筆題於政事堂,以為朝中文士作詩楷式。
王翰,唐詩人。即王澣,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李旦景雲間進士,官秘書正字,又貶仙州別駕。因行為放蕩,喜遊樂,再貶為道州(今湖南道縣,位湘南寧遠西)司馬,卒於任內。《全唐詩》留其一卷(十三首),其詩詞語風華流麗,其中《涼州詞》最為人樂於傳誦。
王之渙(688-742),唐詩人。字季陵,晉陽(山西太原)人。為人豪放。時與樂工作曲謳歌。《全唐詩》存其詩六首。代表作為《登鸛雀樓》、《涼州詞》。開元初,官冀州衡水主簿,遭陷棄官。晚年,官文安縣尉。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詩人、畫家。字摩詰,河東蒲州(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開元時,曾出使邊塞。天寶中,不滿於李林甫擅權。安史入長安,曾受脅任職。後脫俗隱居,拜佛誦經。其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其作品以田園山水詩居多,內容多為隱幽與禪理。又“工草隸,善畫,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新唐書》)。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其為“南宗繪畫之祖”,並言文人畫自王維始。又通音樂。有《王右丞集》留世。
王涯(?-835),唐臣。太原(今屬山西)人。字廣津。貞元中進士,舉弘辭,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宗即位,拜太常卿,以吏部尚書總監鐵。為政苛急,又上榷茶之法,務聚斂以濟用度,民受其困,後與李訓等謀誅宦官,事泄被刺。
王建(847-918),五代時前蜀建立者。字光圖。許州舞陽(屬河南)人。903-918
王氏家族故事,尋根,名人
年在位。唐末從杜審權擊敗黃巢起義軍。後為璧州(四川通江)刺史,逐西川節度使韋昭度,升永平軍節度使。891年攻取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後攻取東川,據今四川全境。武定節度使拓跋思敬又以其地降附。903年,唐封為蜀王。907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王審知(862-925),五代時閩國建立者。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隨兄王潮奪取福建,潮任福建觀察使,他任副使。潮卒,他繼立,被任為威武軍節度使,割據閩中。後梁時封閩王,建立閩國政權。在位期間,稱臣於中原王朝,每歲朝貢;在境內為政崇儉,注意吏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促進了閩中經濟開發。卒後謚忠懿。
王彥章(863-923),五代時後梁將領。字賢明,壽張(今山東陽穀)人。少為軍卒,以驍勇聞名。隨朱溫轉戰各地,每戰手持兩鐵槍,衝鋒陷陣,軍中稱為王鐵槍。以戰功累進澶州刺史、鄭州防禦使等,後封開國侯,授北面副招討使。晉軍攻破澶州時,擄其妻到太原,派使招降,他斬使者,拒不投降。後唐兵攻兗州,他戰敗被俘,不屈被殺。
王延鈞(?-935),五代時閩國國君。927-935年在位。王審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底殺兄延翰,稱威武留後。三年受後唐封為閩王。長興四年(933)稱帝,國號大閩,建元龍啟,改名鏻。他用薛文杰為國計使,廣事搜刮。後被子昶和皇城使李仿所殺。
王瓊(?-947),五代時河南農民軍領袖。開運四年(947)契丹攻占汴梁(河南開封)等地,耶律郎五鎮守澶州(河南濮陽),劫掠財帛,他率農民軍一千餘人夜襲澶州,攻克南城,圍郎五於牙城。郎五恐慌欲逃,後契丹主派兵救澶州,他退至近郊,戰敗被殺。
王晏(890-966),五代時將領。徐州滕縣(今屬山東)人。後唐時以農民應募入禁軍,漸為小校。後晉末戍陝州,殺主吏歸後漢,歷仕建雄軍節度使。後周廣順元年(951)守晉州,拒北漢。累官鳳翔節度使。曾隨世宗征遼,收復三關。入宋,改任安遠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
王衍(899-926),五代時前蜀國君。字化源,初名宗衍,王建幼子。918-925年在位。以母徐賢妃專寵得立為太子。“為人頗知學問,能為浮艷之詞”(《新五代史》)。嗣位後,荒淫嬉遊無度,委政於宦官。鹹康元年(925)被後唐攻滅。次年率宗族百官赴洛陽,至長安遭族誅。
王則(?-1048),北宋河北士兵起義領袖。涿州(今河北涿縣)人。歲飢,為人牧羊,後投宣毅軍為小校,信奉彌勒教。慶曆七年(1047),與州吏張巒、卜吉等據貝州城起事,殺節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齊開等,被推為“東平郡王”,建號“安陽”,改元“得聖”,戰士面刺“義軍破趙得勝”六字。次年,文彥博率師圍攻州城,破城,被俘,檻車送至京師,遇害。
王惟一,北宋針灸學家。為仁宗、英宗西朝御用醫官。天聖四年(1026)官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他在總結前人針灸經驗的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主持設計鑄作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流傳日本、朝鮮等國,在針灸學上有較大影響。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復相後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相,從此閒居江寧府。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在哲學思想方面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散佚。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倫(?-1043),北宋山東士兵起義首領。本為沂州(山東臨沂)虎翼軍卒。慶曆三年(1043)五月,他率眾殺巡檢使朱進起義,轉戰密、青二州。遭京東都提舉巡檢傅永吉鎮壓。後南下攻楚、泗、真、泰、海、揚等州。有眾數百人。他衣黃衫,士卒面刺“天降聖捷指揮”六字。七月在揚州山光寺南戰敗,奔和州被殺。
王韶(1030-1081),北宋將領。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舉進士。熙寧初,上平戎策三篇,頗有見解,命為秦鳳經略司札宜文字。因按邊,擢龍圖閣待制,知熙州,屢破羌眾。元豐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機略,臨出師,召諸將授以要指,不復更問,每戰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元城(河北大名東)人。少孤貧。平生教書為業。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為之延譽。反對天命論與性善論。擅詩文。其詩氣勢雄壯、奇崛,富有現實性。如《暑旱苦熱》、《餓者行》。著有《廣陵先生文集》等。
王堅(?-1264),南宋將領。開慶元年(1259),蒙古憲宗(蒙哥)率軍進圍合州。他堅守九月,憲宗受傷而死(一說病死)。蒙古軍被迫撤退。景定二年(1261),任湖北安撫使兼知江陵府。後被賈似道排斥,鬱郁而死。
王柏(1197-1274),南宋經學家。字會之,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從朱熹門人游,又受學於何基,對《論語》、《大學》、《孟子》及《通鑑綱目》等標註點校,尤為精密。聚徒講學,被聘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卒,諡文憲。生平著述甚多,所著書有《讀易記》、《論語衍義》、《擬道學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爾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冕(1287-1359),元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名德信,大都(北京)人。現存雜劇有《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麗春堂》三種;《韓彩雲絲竹芙蓉亭》、《蘇小郎月夜販茶船》兩劇各存一曲詞。另外儲存散曲數首。是元代著名劇作家。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較大影響。所作《西廂記》,在思想性和藝術上都超過了金代作家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後人有言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王曄,元戲曲作家。杭州(今屬浙江)人。號南齋。順帝(妥懽帖木爾)時,曾輯錄從春秋至宋、金藝人諷諫帝王之故事編成《優戲錄》(今已不傳)。其所作雜劇,今知者有三種。現存《桃花女》一種,另外儲存有散曲數首。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王翬(1632-1717),清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幼承家學。擅山水。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後人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王明德,清律學家。高郵(今屬江蘇)人。字金樵。任刑部陝西省郎中,著有《讀律佩觽》八卷,成書於聖祖康熙十三年(1674),在清代被視為學習律典的入門書。全書取明律分類編輯,各為淺釋,總結了前人學律經驗,附有《讀律八法》。又作《洗冤錄補》雜記異文,旁及鬼神醫藥,類似小說家言。
王士禛(1634-1711),清文學家。山東新城(今桓台)人,因避世宗諱,改名士禎,字子貞,一字貽上,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順治進士。任揚州府推官。康熙時累官至刑部尚書。曾多次主持鄉、會試,充國史館副總裁、《淵鑒類函》總裁。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朱王”。又與兄士祿、士祜齊名,稱“三王”。著述甚富,有《帶經堂集》、《皇華紀聞》、《漁洋詩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等。
王原祁(1642-1715),清畫家。太倉(今屬江蘇)人,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王時敏孫。康熙進士。任《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曾為宮廷作畫並鑑定古畫。功力深厚,弟子頗多,有“婁東派”之稱。後人把他與王時敏、王鑑、王翬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著有《罨畫集》、《雨窗漫筆》、《掃花庵題跋》等。
王鴻緒(1645-1723),清臣、史學家。字季友,號儼齋、橫雲山,華亭(上海松江)人。康熙進士,授編修。累擢左都御史,後被劾與高士奇等招權納賄,結黨營私,休致。後召京修書,坐謀舉皇子允禩為太子,詔責。曾充明史總裁。後把全稿帶回家中刪改,據為己作。另有《賜金園集》、《王鴻緒外科》等。
王囊仙(1778-1797),清南籠起義軍女首領。貴州南籠府(今貴州省安尤縣,位黔東南興義縣東)洞灑人。名阿從,一作阿崇,布依族。因行醫治病,被稱為“囊仙”,布依語為“仙使”。韋朝元與之聯絡,借行巫以聚眾,於1797年(仁宗嘉慶二年)在南籠發動起義,稱“皇仙娘娘”,年號“仙大”。同年9月,洞灑失陷被俘,在北京(今北京市)就義。
王筠(1784-1854),清文字學家。山東安丘人,字貫山,號菉友。道光舉人。在《說文》研究上,綜合分析諸家之說,為後人指示門徑。著有《說文句讀》、《說文釋例》、《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等。
王錫朋(1780-1841),清抗英將領。字樵墉。直隸寧海(今天津)人。武舉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壽春鎮總兵。二十一年,率兵千餘人由吳淞增兵援定海,與葛雲飛、鄭國鴻協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六晝夜,英勇戰死。
王鎏(1786-1843),清貨幣理論家。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江蘇吳縣人。著有《壑舟園初稿》、《壑舟園次稿》等書,其主要貨幣思想集中於《錢幣芻言》一書。
王之春(1842-?),清臣。字爵棠,湖南清泉(湖南衡陽)人。光緒六年(1880)著《國朝柔遠記》,綜述1644-1872年清代外交歷史,遂受命出使日、俄。回國任四川布政使、鎮壓余棟臣起義。後調任山西、安徽、廣西巡撫。主張出賣廣西礦產權益,藉助法國勢力鎮壓人民起義,激起國內拒法運動。次年被解職。
王先謙(1842-1917),清末學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後改名遯。同治進士。歷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長沙城南書院院長、嶽麓書院院長等職。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做魏碑刻、敦煌文獻、音韻學以及西北地理、蒙古史等領域的研究方面,均有顯著建樹和深遠影響。1927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
王若飛:(1896~1946年),是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王盡美:(1898~1925年),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王荷波: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王亞南:(1901~1969年),著名現代經濟學家。
王樹聲(1905~1974年),原名王宏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多個地方軍區司令員。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
王大珩:(1915─2011),光學專家,中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
王希季:(1921~),中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王震:(1908~1993年),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王棟:草原學家,國家一級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王鼎昌:(1936~2002年),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華裔。
王選:(1937~2006年),曾任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王貞治,前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打者,現任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監督
王建民,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投手
王永民,(1943-),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五筆字型輸入法發明者。
王逸竹,(1978~)自動筆記系統和采編讀瀏覽器的發明者。
王立君:金牌製片人、資深姓氏文化學者、中國紅色傳媒領軍人物。具有跨行業行銷經驗,曾實現多領域的完美轉身,在影視文化發展上見識非凡,一度占據文化產業制高點,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排頭兵,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具備國際眼光的優秀製片人之一,始終代表並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4]
王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著名導演。
王家衛:香港著名導演,曾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王剛: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台播音指導,著名節目主持人,表演藝術家。
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
王云:青海省西寧市人,原籍青海省湟中縣李家山鎮上西河村,當代著名書法家,原青海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王昌耀(1936—2000),當代著名詩人,筆名昌耀,湖南桃源人,原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榮譽主席。[6]
王正陽,號妙蓮生,職業書畫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印社社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齊魯孔孟學會委員,春秋國風講讀社執行社長,煙霞印社社長,《王正陽藝術工作室》主持人。西子文化傳播中心特約藝術家。
西漢大臣王嘉,學者王式;東漢大臣王良;三國曹魏大臣王昶,大臣王遜、王堅;東晉文學家王修;南朝齊大臣王遜、學者王儉、文人王晏,梁詩人王筠;北朝北魏大臣王衍,北齊將領王則,北周將領王傑;隋將領王韶;唐大臣王俊;五代後唐大臣王權;北宋大臣王溥、王濟,將領王珪;南宋將領王淵;元大臣王磐;明大臣王朴,學者王佐、王微,文學家王濟,畫家王諤;清大臣王傑,學者王艮,藏書家王修,雕塑家王春林。外交家王炳南,紅軍將領王佐、王良、王爾琢、王平章、王炳南,革命烈士王克勤、王傑、王孝和,民主革命者王金髮、王天傑、王和順,愛國將領王以哲、王甲本,電影評論家王塵無,電影導演王濱、王家乙、王苹,電影演員王瑩、王丹鳳、王人美,音樂學家王光祈,詞曲作家王洛賓,教育家、學者、作家王平,企業家王泰和王建,教育家、數學家王喜,教育家、企業家、歌唱家王芳,歌唱家王昆,射擊運動員王義夫,中長跑運動員王軍霞,書法家王正陽等。
王岐山,男,漢族,1948年7月生,山西天鎮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北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畢業,大學普通班學歷,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