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命

公元七六三年八月四日,杜甫的知己房琯死於閬州僧舍,他於九月由梓州赴吊,此詩即在閬州時作。這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隴,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等州,盜有隴右之地”(見《舊唐書·代宗紀》)。便是此詩的歷史背景。

作品原文

王命
漢北豺狼滿,巴西道路難。
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
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
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

注釋譯文

⑴王命,這裡指王朝的命將、命官。《詩經》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等語。
⑵漢北,漢水源之北,即上舉諸州地。巴西,原為郡名,此猶言川西。
⑶此二句承“漢北”。上句言戰則無功,下句言和亦徒勞。埋,埋沒。血埋,極言將士戰死者之多,骨斷,骨折。是說使臣鞍馬往來,骨為之折。《通鑑》卷二百二十二:“廣德元年四月,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於吐蕃,為虜所留。”詩當即指此事。
⑷此二句承“巴西”,下即專言四川。棧,棧道。牢落,形容被燒棧道的殘破。大概為防吐蕃深入而自行燒斷。壇,將壇。漢高祖曾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按自七六二年七月嚴武去蜀後,蜀多變亂,杜甫思得嚴武再鎮蜀,但事殊渺茫,故有“蒼茫”之感。杜甫《八哀詩》云:“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又《諸將》詩:“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才。”就都是稱美嚴武的。
⑸漢武帝命唐蒙通夜郎(漢時南彝國名,今貴州西境),蒙擅自“發軍興制”“轉粟運輸”,民多逃亡。武帝因遣司馬相如使蜀,相如作《喻巴蜀檄》,向巴蜀人民說明,那都不是朝廷本意。杜甫切盼唐代宗能注意鎮蜀的人選,盼望之切,故至於慟哭。

創作背景

無內容

作品鑑賞

前四句:“漢北豺狼滿,巴西道路難。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描寫了吐蕃步步緊逼,官軍連連失利的情況。在邊境,入侵者如狼似虎,取河西,隴右之地,鮮血淹沒了將士的鎧甲,出使的大臣在馬鞍上傷亡嚴重。西川節度使高適奉命於雪嶺(又稱西山)松,維,保三州設防,軍情正急。後四句:“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繼續寫吐蕃入侵後的慘狀和心情。憂憤地望著新近被燒毀的棧道,茫然地看著原來修築的廟壇,深深地回憶著當年蜀國的教訓,真想當著朝廷派來的王官大哭一場。
這結果是誰造成的?是朝廷的腐敗無能,是國家的衰敗跡象。作為愛國詩人的杜甫,通過這首詩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