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之美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進而又說,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之美2006-08-04 21:34:04
獨處之美 (百度圖片) 周國平先生曾說,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 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進而又說,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我對周老先生的說法是贊同的。 而對於寂寞的三種狀態,我理解是,這三種狀態是有序的。即先有第一種——不甘寂寞(我暫且以此稱謂)。這也是人對於寂寞的最初始的反應,這也出於 人的本能。人本身是不追求寂寞的,一旦有了寂寞也有想逃出寂寞的本能。沒有人一遇上寂寞就會感到欣喜萬分:啊,這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寂寞。即便是有這種想法,那也是基於第二種或第三種反應之上的。然後有了第二種—— 習慣寂寞。這種寂寞是基於第一種——不甘寂寞之上的。人不甘寂寞,但寂寞總會是有的,它不因為人的喜好而存在與否。這種對於寂寞的反映,是對寂寞是對寂寞一種無聲反抗,同時也是對寂寞存在的一種認同,而在這種對於寂寞本身的認知與反抗過程中,或多或少也表達出了人不得不認真去面對寂寞的一種無奈。而這種無奈無疑是積極的。而第三種——安於寂寞。這或許不能僅叫作是對寂寞的一種反應,而更多地表現出一種精神,一種境界,這也是人對於寂寞的最值得敬重的態度。寂寞總是有的,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得承認他,就得習慣它,並甘於寂寞,安於寂寞,並在寂寞中尋找機會,搭建舞台,實現自我。 我要表達的是,這三種寂寞,並不是按順序來的,它又是無序的,肯定會有交叉,有重疊,有反覆。在這三種寂寞的相互交替的過程中, 更賦予了人的寂寞觀的更廣闊更深邃更豐富的內涵。 正是因為寂寞有了這些,所以寂寞也是一種美。而要讓寂寞更多地體現出它的美來,所以需要獨處。所以我們說,獨處也是一種美。 事實上,說是很好說的,而我們要做到它,又是何其難。 對於寂寞的惠顧,或許我們不可能越過第一種——不甘寂寞,越過第二種——習慣寂寞,而直接到達第三種境界——安於寂寞。不可能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能做的,但我要說的是,我們要有試圖做到這一點的態度和勇氣,這才是我人所必須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