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溺愛症

獨生子女溺愛症

獨生子女溺愛症又叫“四二一”綜合症,為一外國女記者創造的名詞,她認為:在現代中國不少的家庭里,四個老人,兩個父母,圍繞著一個獨生子女打轉,在這樣的溺愛環境裡長大的孩子都是一些“小皇帝”,從而使他們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現一系列病態反應。

簡介

獨生子女時代獨生子女時代

在現在家庭中,由於獨生子女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寵愛,在家庭中形成了特殊的“四二一型小寶貝”局面。他們往往缺乏必要的競爭和家務勞動鍛鍊:被過分地嬌生慣養,而容易產生任性、放縱、怪癖、偏食、自私、不合群、霸氣等不良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缺陷絕非先天的、固有的,而大多數是親職教育不當所引起的。因此,要治療現代溺愛綜合症,首先要求家長和學校統一思想並密切配合。病在孩子,根在家長,父母的愛撫可助長孩子的精神發育,但溺愛反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晴朗天心理諮詢中心專家指出:小孩的問題其實大多數源於父母的問題,因為小孩還不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只能根據父母的態度來判斷。因此,做父母的要學會如何與小孩溝通,如何教育小孩是很必要的,這將有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

特點

獨生子女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由於家長不惜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各種現代玩具應有盡有,各式四季服裝花色齊全,花樣繁多的各種小食品總不離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偏食的習慣,喜歡吃零食不肯吃飯,結果孩子出現營養不良、“O形腿”、“牙齒鈣化不良”等疾病。而且好發脾氣,對長輩不禮貌,與小夥伴不和睦,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不肯上幼稚園
這是由於中國幾千年“傳宗接代”等封建倫理在人們頭腦里作祟,導致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惟我獨尊”,一家人都繞著小太陽的意志轉。這樣過分的溺愛、嬌慣,助長了小孩“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逐漸產生自私自利,蠻橫無理等性格上的缺陷。人們形象的稱作“四二一溺愛綜合症”。也叫具有現代特徵的溺愛綜合症。

表現

過度溺愛造成孩子好動過度溺愛造成孩子好動

一 是任性、驕傲、自私、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這是由於家長們對孩子寵愛無度,無原則地遷就、嬌慣,其結果,非但無助於育兒成才,反倒使孩子變成任性、嬌驕、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繡花枕頭”,有的高傲自大,以我為核心;有的情緒異常,孤僻離群。
二 是營養不良:由於是獨苗,長輩們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無理的要求,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什麼,不喜歡吃的食物,儘管是身體發育所必需的,也就不給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偏食挑食的習慣,造成營養攝取失調。據專家們調查,我國兒童普遍貧血和缺鋅,不是虛胖就是過於消瘦。“O形腿”、“雞胸”、“牙齒鈣化不良”、“齲齒”等疾病亦不少見。

中醫營養學認為,要改變獨生子女營養不良的症狀,關鍵是要提高他們的食慾,即吃飯要香,即針對食欲不振採取相應的措施。那么,引起這些孩子食欲不振的原因又是那些呢?
中醫學認為,胃主盛納,意思是,人的吃多、吃少,吃後是否消化、吸收,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食慾不佳時,首先應考慮小兒的脾胃是否有病。
胃中虛寒:胃的功能平素低下,又加飲食不潔、過食生冷,或者胃脘部受涼,以致寒凝於胃而發病,從而導致食慾不佳。治療當以溫中散寒為主,可服理中丸。若病症較輕,可用乾薑、紅糖泡水喝。應忌冷飲、油膩,睡眠時不要受涼,小兒夏天睡覺時,最好在脘腹部加一布兜或蓋條小浴巾。
食滯胃脘:多由小兒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吃不易消化食物,從而導致宿食積聚不化,停滯胃腑所致。除不欲飲食外,還可見暖腐吞酸,嘔吐,大便秘結或瀉泄,舌苔厚膩,此病在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等疾患中屢見之。治療當以消食導滯為法。可服用消食導滯丸、保和丸等藥,平素要加強對小兒飲食習慣的教育,不要偏食、暴食、暴飲。
③胃陰不足:多見於小兒胃炎或急性熱病後、體內火熱之邪耗傷了陰液。主要症狀除了無食慾外,還可見口乾唇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治療當以養陰清熱為主,可用清胃散加減。平素飲食要戒辛辣油膩,可多喝點生地粥。
④脾氣虛弱:主要為脾虛不運化營養物質,以食少腹脹、便溏、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黃、脈緩粥為主症,多見於慢性胃炎、肝炎、腸炎,以及營養性障礙、全身性虛弱等疾患。此病多由於飲食失調,或勞倦太過損傷了元氣,或又吐又瀉太地所致。治療宜用益氣健脾之法,可用六君子散。平素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讓小兒太勞累、注意睡好覺,少吃糖,飲食要宜消化。
⑤脾胃濕熱:多見於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等疾患,除食慾不佳外,還可見脘腹脹滿、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舌黃苔膩、脈濡數等症,此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治療上當以清利濕熱為主,可用茵陳蒿散。平素要加強對小兒飲食衛生習慣的教育,飯前便後要注意洗手,少吃零食,不吃不乾淨的食物。
脾氣下陷:又叫中氣下陷或氣虛下陷,是脾氣不能升舉為特點的一種證侯。除食欲不振外,還可見氣短乏力,食入則敗,胃下垂、久泄等症。此證多由久泄久利或過度勞倦傷脾所致。治療當以益氣升提為主,可用補中益氣丸。由於本病是病久虛損發展而來,故小兒患病時要及早治療,注意病後調養。
除脾胃有病能影響小兒食欲不振外,還可見其他一些因素,如感冒、肺病等。
由上可知,對獨生子女絕對不要溺愛,溺愛的後果恰恰是害了自己的寶貝,只有嚴格要求,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危害

家長溺愛使2代獨生子女缺乏感恩心家長溺愛使2代獨生子女缺乏感恩心

現在,家庭四個老人,一對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家長分不清教育愛和溺愛的界線,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

溺愛,使得孩子產生了過份依賴的心理。他們在這份依賴之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和生活,甚至霸道,不近人情。或者自我封閉。溺愛將造成孩子的抗挫折力低下,導致“蛋殼效應”。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對失敗、挫折、意外打擊的心理承受力很差。寵愛的孩子一向生活在自己永遠對的世界裡,沒有受到挫折教育。在心理上常常表現出自負,高傲,怕挫折,怕交往,沒有獨立的思想去待人處事。所以這種孩子往往一旦踏入社會,遇到挫折便會一蹶不振,無法適應。溺愛的結果是讓孩子變得任性自傲、依賴性強。正常的心靈遭到極大的破壞。

現列幾種普遍存在的溺愛表現,讓父母和爺爺奶奶們對照一下,以便具體地防止和糾正溺愛。

第一種溺愛表現是給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好吃的食品歸他一人享用;家人可以不過生日,可他的生日卻大操大辦;還有,玩具、衣服要什麼買什麼等。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應當把孩子視為家庭的普通一員,要教育孩子照顧尊敬老人,鼓勵孩子“克已利人”,“愛人為樂”。

第二種溺愛表現是輕易滿足孩子物質要求

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總是習慣用物質來表達或彌補對孩子的愛。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不應當滿足的決不給予滿足;應當滿足的一般也不要馬上滿足,讓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訴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目標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積極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難和努力爭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

第三種溺愛表現是生活懶散

家長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無秩序,睡懶覺,不吃飯,看電視或上網到深夜等等。這樣長大的孩子缺乏上進心、好奇心,不能安靜專注,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家長應嚴格要求孩子規律生活。具體做到:培養孩子動靜有序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幫助孩子養成恰到好處地看電視、上網和按時睡眠的習慣。

第四種溺愛表現是不讓孩子勞動

在談到孩子勞動問題時,有的家長竟說:““叫他做事還不值麻煩錢呢,還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歲的孩子自己還不會穿鞋、穿衣服,上國小、甚至讀中學的孩子還不做一點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

預防和矯正的辦法就是教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後家長應及時肯定和表揚,創造勞動的愉快氣氛,並常與孩子一起快樂做事。

第五種溺愛表現是一切包辦代替

不少家長將子女視為“小皇帝”,寵愛有加,嬌慣無比,甘做保姆、奴隸,生活上包攬一切,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學習用品。其結果導致孩子缺乏愛心,喪失自信,形成依賴、懶散和懦弱的不良個性。

父母應鼓勵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極的事。讓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學習用品。這樣既培養了他的勞動習慣和自立能力,又增強了責任感和自信心。

第六種溺愛表現是袒護孩子

有時爸爸管教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有時父母管教孩子,爺爺奶奶出來說話:“你們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就象賈政、賈母管寶玉一樣。其結果不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只有一家人統一認識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家中成人都應流露支持的態度,要配合默契,這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案例分析

在獨生子女身上體現出來的問題中,唯我獨尊而且任性是很突出的問題,怎么逐步培養孩子博大的胸懷,寬容的美德,認清自我,豁達為人,需要家庭、學校相互配合,共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案例:11月份是學校的科技節,下午我到學校時,學校已經很熱鬧了,同學們正積極地參加即將開始的各種科技項目比賽,我剛走進辦公室,我班的小卉哭哭啼啼地跑過來說她被隔壁班的小敏和本班的小峰打了,這時小敏也正被她的班主任叫到辦公室。我連忙先安慰她,讓她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她說她也不清楚。今天下午剛來,就被本班的男生小鋒叫出去,才走到教室門口,就莫名其妙地被小敏打了兩巴掌,然後兩個女生就打起來了,最後被周圍的同學勸開。我把小敏叫了過來,問她打人的原因,她氣極敗壞的說:“這個人該打,嘴巴缺德,在年級Q群上聊天時,罵我臉上的傷疤。”小卉連忙吵起來說:“我只是好奇問問她臉上的傷疤,沒有惡意。”接著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得又吵起來了,好不容易才被我們兩個班的班主任勸開。經過開導,小敏主動向小卉道歉,但小卉卻沒有接受。我知道小卉是一個個性好強,倔強的女孩,我很擔心今天如果不開導好她,一定會出亂子的。我單獨把她留下來,和她聊天談心,說一些道理,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最後她才口頭答應我,她會想通的。我放心不下,晚上給她父母通電話,把事情說了一下,還讓他們多注意觀察她的狀況。可是一個星期後還是出事了,小卉由於吞不下心頭的怨氣,找了幾個社會青年把小敏和小峰拉到校外狠狠打一頓,兩個人傷得很嚴重,結果兩人父母憤怒的找到了學校。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小卉被學校記大過處分,留校察看一年,表現不好,就勒令退學。從此以後小卉變得消沉,一方面由於受到學校處分,另一方面是由於找社會青年毆打本班的同學,同學覺得她可惡,把她孤立了。
發展:在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從她父母那裡得了一些情況,得知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偶然的。從小小卉就跟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十分溺愛她,把她講的每一句話都當做聖旨,所有要求樣樣滿足,有時做錯了事,父母批評她兩句,爺爺、奶奶全力維護她,有時還當著小卉的面責備她的父母,使她漸漸變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父母最後都變得很遷就她。國中時她由於貪玩,接觸了一些社會青年,班裡的同學都不敢得罪她,現在高中遇到和她有類似性格和經歷的小敏,自然矛盾就會產生了。
分析:小卉的行為是現在獨生子女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之一。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絕少受過委屈,挨過打和罵,遭遇過挫折。即使偶爾與父母家人發生爭吵,也往往是父母讓步投降,讓孩子心滿意足,達到目的。然而,孩子畢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家庭里,還需要上幼稚園、進國小、中學、大學,必須把自己溶入社會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交往、聯繫。孩子在與同學、其他同齡者、大人交往相處過程中,一旦吃虧受委屈,或者因違規違紀受罰,會變得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產生報復心理,進而實施攻擊性報復行為。具有強烈報復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贏不能輸,只能占便宜得好處,不能吃虧受損失。由於輸不起,受不得委屈,他們往往是非不分,衝動易怒,不講道理,睚眥必報,錙銖必較,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糾纏不清,耿耿於懷,明里暗裡報復,不達目的不罷休。
對策:要想讓小卉重新站起來,改掉陋習,做一個健康向上的好學生,首先就先讓她融入集體,學會與他人交流。雖然小卉任性,好發脾氣,但是我發現她卻很有個性,有才華,她感興趣的事一定會盡全力的做好。3月份是校藝術節,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我知道小卉從小就學跳舞,而且家裡也有親戚是市文工團的人,所以我決定把藝術節班級節目排練任務交給她。她的反映一方面很高興,因為這是她喜歡參與的活動;另一方面她也在擔心,害怕組織不好,完成不了任務。我鼓勵她,每次排練都在一旁觀看,幫她鼓勁,並答應給她做好其他同學的工作,使她打消顧慮。經過小卉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在那次藝術節上,我班的班級舞蹈獲得了二等獎,她還參加了一個獨舞的個人表演,並憑藉著自己的實力當上了學校主持人。在藝術節里,她得到了充分得展示,她認真得態度,得到了同學們肯定,同學們逐漸改變了對她的看法,她也融入了集體,學習上明顯比以前積極啦。往後的日子,她又恢復了原有得活潑,各種活動她都積極參加,參加了校排球隊,並參加了市級的排球比賽獲得第一名,她的熱情在各種活動中得到了釋放。但是,她的任性,好發脾氣壞習慣卻也會經常發生,每次我都會找她耐心聊天,雖然有了上次嚴重的打擊,她的任性多少被消磨了一些,但由於長期養成得性格,很難在短時間徹底改變,我也曾經找她父母談過,希望他們一定要改變從前對她的隨便遷就和溺愛,但對於這樣長期形成的家庭環境,想徹底轉變,恐怕是一個長期而又困難的過程。

反思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子女本身是教育的一種,愛得合理、恰當,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溫暖,激發其求知慾及探索動機,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但若是溺愛縱容則會害了子女。所以,家長在愛子女上要做到愛與教相結合,可參照以下五個方面:
1.既愛又不溺愛。
2.給予寬鬆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有嚴格管理與要求。
3.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又不忽視個體差異。
4.使熱情關懷與嚴格要求和諧結合,切不姑息遷就。
5.對獨生子女的優點鼓勵讚賞而不過分,對其缺點則應予批評教育。

以上五個方面,家長要貫徹到小孩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否則,一旦使小孩養成不良的習慣與性格,很難改變,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