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又稱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是一種經由與特定病原體接觸後,產生能識別並針對特定病原體啟動的免疫反應。主要存在於有頜下門的脊椎動物中,也在細菌以及古菌中發現,即CRISPR、Cas系統。脊椎動物的後天免疫系統可粗略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這種免疫只針對一種病原。是獲得免疫經後天感染(病癒或無症狀的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菌苗、疫苗、類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機體獲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質刺激後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細胞),並能與該抗原起特異性反應。

基本信息

種類編輯

細胞免疫

T細胞是參與細胞免疫的淋巴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並表現出特異性免疫應答,免疫應答只能通過致敏淋巴細胞傳遞,故稱細胞免疫。免疫過程通過感應、反應、效應三個階段,在反應階段致敏淋巴細胞再次與抗原接觸時,便釋放出多種淋巴因子(轉移因子、移動抑制因子,激活因子,皮膚反應因子,淋巴毒,干擾素),與巨噬細胞,殺傷性T細胞協同發揮免疫功能。細胞免疫主要通過抗感染;免疫監視;移植排斥;參與遲髮型變態反應起作用。其次輔助性T細胞與抑制性T細胞還參與體液免疫的調節。

體液免疫

B細胞是參與體液免疫的致敏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與靶抗原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即為抗體。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為五類。
①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對毒性產物起中和、沉澱、補體結合作用,臨床上所用丙種球蛋白即為IgG。
②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個體發育中最先合成的抗體,因為它是一種巨球蛋白,故不能通過胎盤。血清中檢出特異性IgM,作為傳染病早期診斷的標誌,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續感染,具有調理、殺菌、凝集作用。
③IgA有兩型即分泌與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於鼻、支氣管分泌物、唾液、胃腸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將病原體粘附於黏膜表面,阻止擴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④IgE是出現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粒細胞,使之脫顆粒,釋放組織胺。寄生蟲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還有一類無T與B淋巴細胞標誌的細胞,具有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能殺傷特異性抗體結合的靶細胞,又稱殺傷細胞(Killercell),簡稱K細胞,參與ADCC效應,在抗病毒,抗寄生蟲感染中起殺作用。再一類具有自然殺傷作用的細胞,稱為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killercell)即NK細胞。在殺傷靶細胞時,不需要抗體與補體參與。

特點

特異性

1、具有特異性(或稱專一性):機體的二次應答是針對再次進入機體的抗原,而不是針對其他初次進入機體的抗原;

免疫記憶

2、有免疫記憶:免疫系統對初次抗原刺激的信息可留下記憶,即淋巴細胞一部分成為效應細胞與入侵者作戰並殲滅之,另一部分分化成為記憶細胞進入靜止期,留待與再次與進入機體的相同抗原相遇時,會產生與其相應的抗體,避免第二次得相同的病。

正反應和負反應

3、有正反應和負反應:在一般情況下,產生特異性抗體或(和)致敏淋巴細胞以發揮免疫功能的稱為正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對再次抗原刺激不再產生針對該抗原的抗體或(和)致敏淋巴細胞,這是特異性的一種低反應性或無反應性,稱為負反應,又稱免疫耐受性;

多種細胞參與

4、有多種細胞參與:針對抗原刺激的應答主要是T細胞和B細胞,但在完成特異性免疫的過程中,還需要其他一些細胞(巨噬細胞、粒細胞等)的參與;

個體的特徵

5、有個體的特徵: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出生後,經抗原的反覆刺激而在非特異性免疫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保護個體的功能,這種功能有質和量的差別,不同於非特異性免疫。

形成過程

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在抗原刺激下,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一般可分為感應、反應和效應3個階段。

感應階段

機體接受抗原刺激的階段,分為抗原的攝取與識別兩個方面。巨噬細胞在感應階段中起重要作用。抗原的攝取是進入機體的抗原被巨噬細胞吞噬、 處理並傳遞給T細胞。巨噬細胞可將抗原降解一部分,也可將部分抗原貯存起來以便繼續傳遞給T細胞。這類依靠巨噬細胞和T細胞引起免疫應答的抗原稱為胸腺依賴性抗原(Td抗原),進入機體後不需藉助巨噬細胞即可直接作用於 B細胞以引起免疫應答的抗原則稱為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I抗原)。抗原的識別是淋巴細胞通過膜表面抗原受體接受抗原刺激。B細胞的膜表面抗原受體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T細胞的膜表面抗原受體(IgT或IgX)也含有免疫球蛋白的部分結構。

反應階段

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後被激活的階段。T細胞被激活後轉為淋巴母細胞,再分化增殖為具有免疫效應的致敏淋巴細胞。B細胞被激活後轉化為漿母細胞,再分化增殖為合成和分泌各類抗體的漿細胞。致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都是終末細胞,不再分化,其壽命只有幾天。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在分化增殖過程中,一部分中途停頓,成為免疫記憶細胞,其壽命達數月或數年,可參與淋巴細胞的再循環。如果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免疫記憶細胞能再次分化增殖,使機體產生再次免疫應答。在這一階段中,由TD抗原所引起的免疫應答,必須通過 T細胞之間、T、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TD抗原經巨噬細胞處理加工後,被傳遞給T細胞。T細胞中的輔助 T細胞可協助B細胞或效應T細胞的前體細胞進行分化增殖,而抑制T細胞則起抑制的作用。TI抗原可直接與B細胞上的SmIg結合。抗原抗體複合物逐漸集中成帽狀,進而促使B細胞分化增殖。

效應階段

執行免疫功能的階段,抗原為作用的對象。由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和由T細胞衍生而具有免疫效應的致敏淋巴細胞,都可與抗原結合產生特異性免疫效應。致敏淋巴細胞還可以產生和分泌特異的和非特異的淋巴因子,發揮免疫效應。

獲得方式

1.自然自動免疫。一個人得了某種傳染病,痊癒後,便不會得第二次。這種免疫力是後天獲得的,是因為自然感染了某種病原微生物,痊癒後,人體自動產生的;

2.人工自動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感染毒性極微的某種病原微生物,比如接種卡介苗,人們便自動獲得了對某種疾病,如肺結核的抵抗力;

3.自然被動免疫。嬰兒由母親身體接受的免疫力。六個月里的嬰兒,其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起來,可是他很少生病。是因為胎兒的血循環是和母親相通的,母體的抵抗力通過血液注入胎兒。

4.人工被動免疫。給病人注射免疫球蛋白等病人即刻獲得相關的免疫力。

特異性免疫具有特異性,能抵抗同一種微生物的重複感染,不能遺傳。分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類。

標準化治療

標準化特異性免疫治療(脫敏治療)是唯一能改變免疫機制的變態反應對因治療,而當中更鼓勵套用和發展標準化的脫敏製劑,因為只有變應原提取物質量標準化才可持續生產高質量的脫敏疫苗,以確保治療效果的穩定性。

在引起變應性疾病發病率上升的至多因素中,人類居住環境的改變,大量可致敏的抗原物質的出現是不可忽視的原因。通過恰當、科學的變應原特異性免疫治療,使得患者對變應原的敏感度顯著降低,有效防止變應性疾病的進展,同時能預防新的過敏症的出現。

治療機制

1、調節性T細胞對輔助性T細胞亞群(Th1/Th2)功能的調節;2、“阻斷抗體”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IgG可以競爭性地阻斷變應原與肥大細胞表面IgE的結合,從而避免肥大細胞的激活和炎性介質的釋放;3、對IgE的調節;4、對效應細胞和炎症應答的抑制;5、修飾樹突狀細胞(DC)誘導免疫耐受;6、誘導外周耐受,即IL-10誘導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失能可以形成外周耐受;7、調節性T細胞(CD4+CD25+Tr細胞)的調節作用。

SIT的機制是錯綜複雜的,不同方式的免疫治療機制也不同,取決於變應原的性質,疾病累及的組織器官,免疫治療的方法、劑量以及持續時間,套用的輔助劑種類和個體的遺傳性等。因此,機制的闡明對提高SIT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均有重要的意義。

預防與治療

特異性免疫可通過患病,隱性感染,預防接種,注射抗毒素等方式獲得.

特異性免疫獲得方式

主動免疫

自然主動免疫:患病,隱性感染.

人工主動免疫;接種菌苗,類毒素等.

被動免疫

自然被動免疫:通過胎盤,初乳.

人工被動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種球蛋白,細胞因子等.

人工免疫是採用人工方法,將菌苗,類毒素等或含有某種特異性抗體,細胞免疫製劑等接種於人體,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生物製品用於人工免疫的免疫原(菌苗,類毒素等),免疫血清,細胞免疫製劑以及診斷製劑(結核菌素,診斷血清,診斷抗原等)等生物性製劑,統稱生物製品.

一,人工主動免疫

是用人工接種的方法給機體輸入抗原性物質(菌苗,疫苗,類毒素),刺激機體主動產生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疾病的特異性預防.

(一)疫苗

1.死疫苗收穫經培養增殖的免疫原性強的細菌,用理化方法滅活而製成.如百日咳,傷寒,乙腦等疫苗.

2.活疫苗亦稱減毒疫苗,從自然界發掘或通過人工培育篩選的減毒或無毒力的活病原體.如卡介苗,流感,脊髓灰質炎等活疫苗.活疫苗經自然感染途徑接種,免疫效果好,但具有潛在的危險性:①毒力恢復(雖然極少發現);②引起其它部位併發症,如種痘後腦炎;③活化潛伏病毒;④引起持續性感染等.

3.新型活疫苗套用基因工程技術,控制病毒變異,製備可在機體內增殖,誘發抗病毒免疫應答的疫苗.

活疫苗和死疫苗各有優缺點(見教科書P119表8-1)

活疫苗經自然感染途徑接種,免疫效果好,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優點:①增殖而不致病,用量小,次數少;

②產生局部和全身免疫,免疫效果好;

③有擴大的免疫效應,免疫力持久.

缺點:①易失活,運輸,保存不便;②有復毒的可能;

③免疫缺陷,免疫抑制者禁用;

滅活疫苗供肌肉注射,通常只激發體液免疫應答.

優點:①便於保存,運輸;②無復毒危險;③生產方法簡單;

缺點:①不能產生局部免疫;②需多次接種,劑量較大;③局部和全身反應明顯;

4.基因工程疫苗獲得帶有病原體保護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將其導入原核或真核表達系統,從而獲得該病原的保護性抗原,如B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具安全,高效,經濟,可批量生產等優點.

5.重組載體疫苗將編碼某一蛋白抗原的基因轉入減毒的病毒或細菌而製成的疫苗.

6.合成疫苗根據病原體抗原的胺基酸序列合成的多肽,但還存在一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7.亞單位疫苗:指用人工方法裂解病毒,提取衣殼或包膜上的與感染有關的亞單位成分製成的疫苗.優點是除去病毒核酸(可能轉化細胞)和其它成分(可能引起發熱等副作用).

8.DNA疫苗又稱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將能編碼引起保護性免疫應答的病原體免疫原基因片段和質粒重組,重組體直接注入宿主機體,使體內持續表達該抗原,進而誘導出保護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新型疫苗.這種核酸既是載體,又能在真核細胞中表達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特異而有效的免疫反應.其優點:免疫效果好,可激發機體全面免疫應答,免疫力持久,製備簡單成本低廉,便於儲存運輸,既能聯合免疫,又具預防和免疫治療雙重功能,缺點是安全性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9.轉基因植物疫苗將編碼某一病原保護性抗原的基因轉入植物並再植物中表達,吃這些植物性食物的同時,就完成了一次預防接種.

10.治療疫苗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新興疫苗,如葡萄球菌的自身疫苗.

(二)類毒素細菌外毒素經0.3%-0.4%甲醛處理後,毒性消失而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即成類毒素.如破傷風,白喉類毒素等.

二,人工被動免疫

指給機體注射含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其他細胞免疫製劑,使機體立即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治療或緊急預防.兩種人工免疫的比較(見教科書P123表8-2)

1.抗毒素用類毒素多次給馬注射,待馬產生高效價抗毒素後採血,分離血清,純化製成.臨床上常用的有破傷風,白喉,氣性壞疽,肉毒桿菌等抗毒素.使用時應注意防止I型超敏反應的發生.

2.抗菌血清僅用於多重耐藥菌株所致疾病的治療.

3.胎盤丙種球蛋白一般用於預防.

4.其他免疫製劑現試用的有轉移因子(TF),免疫核糖核酸(iRNA),胸腺素,干擾素(IFN),白細胞介素-2(IL-2),細胞毒性T細胞(CTL)和LAK細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