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丸

牛黃丸

牛黃丸有清熱、鎮驚、消炎的功效。牛黃丸的功能是清熱、鎮驚、消炎。適應於高熱昏迷、神昏譫語、痰濁壅塞、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目赤唇焦,痙厥抽搐、癲癇驚風、隱疹不露等症,臨床經驗為乙型腦炎有效藥品。口服,每日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基本信息

簡介

功能﹕清熱、鎮驚、消炎。
適應﹕高熱昏迷、神昏譫語、痰濁壅塞、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目赤唇焦,痙厥抽搐、癲癇 驚風、隱疹不露等症,臨床經驗為乙型腦炎有效藥品。
服法﹕口服,每日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服量﹕每次服一丸,幼兒二歲以下分三次服,六歲以下分二次服。
禁忌﹕孕婦忌服或遵照中醫師指示。
規格﹕10罐 x 每丸3g
貯藏﹕密封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三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三。
【組成】牛黃3克(細研)硃砂1.5克(細研,水飛過)犀角屑天竺黃(細研)白附子(炮裂)茯神黃連(去須,微炒)羚羊角屑防風(去蘆、頭)玄參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菊花人參(去蘆、頭)黃耆(銼)甘草(炙微赤,銼)牛黃丸黃芩各7.5克
牛黃丸牛黃丸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淡葉湯研下5丸,一日三四次。
【主治】小兒驚悸壯熱,黃瘦發堅。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五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五。
牛黃丸牛黃丸

【組成】牛黃7.5克(細研) 水銀7.5克(用黑鉛7.5克同結為砂子,細研) 硃砂7.5克(細研) 犀角屑7.5克 麝香4克 (細研) 蠍梢7.5克(微炒) 天漿子7.5克 天南星7.5克(炮裂)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化破三丸服之。
【主治】小兒胎風,手足搐搦,遍身壯熱。

[3]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九。
【組成】牛黃7.5克(細研) 麝香7.5克(細研) 硃砂22.5克(細研,水飛過) 龍腦7.5克(細研) 白僵蠶15克(微炒) 鹿角膠15克(搗碎,炒令黃燥) 白花蛇60克(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白附子30克(炮裂) 天麻30克 白蒺藜30克(微炒,去刺) 赤茯苓30克,白芷30克 羌活30克 獨活30克 蔓荊子30克 麻黃30克(去根、節) 漢防己30克 木香30克 檳榔30克 藁本30克 防風30克(去蘆頭) 乾蠍30克(微炒) 當歸30克(銼,微炒)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熱酒研下,不計時候。
【主治】風痙,身體強直,牙關緊急,心神昏昧。

《醫林纂要》卷六

【藥物組成】膽南星2錢5分,全蠍(去足,炙)2錢5分,蟬蛻2錢5分,牛黃1錢5分,白附子1錢5分,僵蠶(洗,焙,去絲)1錢5分,防風1錢5分,天麻1錢5分,珍珠5分,犀角5分,麝香5分。
【處方來源】《醫林纂要》卷六。
【方劑主治】風癇迷悶,抽掣潮涎。
【製備方法】上為末,另煮棗肉,和水銀5分細研,合入藥末為丸。
【用法用量】或荊芥湯、或薄荷湯、或薑湯送下。

《聖惠》卷八十七

【藥物組成】牛黃1分(細研),真珠末1分,硃砂1分(細研),赤芍藥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牡癘粉1分,麝香1分(細研),蝦蟆灰1分,犀角屑1分,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處方來源】《聖惠》卷八十七。
【方劑主治】小兒心久熱,致成脊疳,漸漸羸瘦。
【用法用量】上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早晨服2丸,以荊芥湯送下。

《聖惠》卷八十四

【藥物組成】牛黃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處方來源】《聖惠》卷八十四。
【方劑主治】小兒瘧疾煩熱。
【用法用量】上藥同研如膏,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以溫水送下,日3次。

《聖惠》卷八十六

【藥物組成】牛黃(細研)1分,人參(去蘆頭)1分,柏子仁1分,茯神1分,赤芍藥1分,羌活1分,柴胡(去苗)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蛇蛻皮(燒灰)半兩,大麻仁半兩,鱉甲(塗酥,炙令黃,去裙襴)半兩,檳榔半兩,蚱蟬2-7枚(去翅足,微炒)。
【處方來源】《聖惠》卷八十六。
【方劑主治】小兒驚疳,腹中有癖氣,夜啼不止。
【製備方法】上為末,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於乳食前以粥飲送下。

《幼幼新書》卷十二

【藥物組成】牛黃2分,玄參2分,乾薑2分,苦參4分,丹參4分,桔梗4分,甘草(炙)4分,人參4分,甘遂(炒)5分,沙參(炙)5分,(庶蟲)蟲14個,大黃12分,蜀椒4分(汗),巴豆100粒(淨,炒,研),葶藶1合半(炒)。
【處方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二引《嬰孺方》。
【方劑主治】少小痰實結癖,或腹內堅強,驚癇百病。
【製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飲送下。

《聖惠》卷八十二

【藥物組成】牛黃1分(細研入),硃砂1分(細研入),蘆薈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白僵蠶半兩(微炒),龍齒3分(細研),當歸1分(銼,微炒),赤芍藥1分,鉤藤1分,蝸牛1分(麩炒令黃),代赭1分,牡蠣1分(燒為粉)。
【處方來源】《聖惠》卷八十二。
【方劑主治】小兒夜啼,多驚煩熱。
【製備方法】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用法用量】一月及百日兒,每服3丸,用薄荷湯送下;半年至1歲兒,每服5丸,連夜3服。

《聖濟總錄》卷十四

【藥物組成】牛黃(別研)1分,龍腦(別研)半兩,人參2兩,玳瑁末1兩,丹砂(別研)2兩,麝香(別研)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安息香半兩(搗碎,以酒浸,研細,濾,銀器內慢火熬成膏)。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十四。
【方劑主治】風驚悸。
【製備方法】上8味,除別研並安息香膏外,為末和勻,以安息香膏同煉蜜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丸,薄荷湯嚼下;小兒驚熱風虛,每服1丸,以金銀薄荷湯化下,食後、臨臥服。

中醫方劑詞典-丸類

中藥藥丸雖然苦口,但療效相較來說會更好一些。藥丸又有很多種類,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中藥藥丸吧!

決明子丸
銀翹解毒丸
黃氏響聲丸
桂附地黃丸
冠心蘇合丸
牛黃天南星丸
乳香犀角丸
麻仁丸
金箔十珍丸
牛黃丸
天麻丸
蟬蛻丸
定神琥珀丸
赤箭丸
保命龍虎丸
經進骨碎補丸
搜風順氣丸
金箔丸
大神效活絡丹
陷胸丸
牛黃清心丸
麝香保心丸
橘紅丸
檳榔四消丸
槐角丸
疏風定痛丸
舒筋丸
鎖陽固精丸
蛤蚧定喘丸
葛根芩連微丸
琥珀抱龍丸
清瘟解毒丸
清眩丸

清咽丸
清肺抑火丸
清寧丸
麻仁潤腸丸
抵當丸
黃連羊肝丸
黃連上清丸
潤腸丸
消癭丸
金沙流濕丸
理中丸
首烏丸
秦艽丸
大金花丸
豶肝丸
腦麝祛風丸
黃蓍丸
吳茱萸丸
息神丸
愈癇丸
犀角丸
芍藥檗皮丸
道秘丸
三黃丸
鷺鷥咯丸
礞石滾痰丸
石菖蒲丸
豨薟丸
茯神丸
滿山紅油滴丸
解肌寧嗽丸
催湯丸
硃砂丸
循經丸
強陽保腎丸
痛經丸
抱膽丸
舒肝和胃丸
舒肝丸
五膽丸
跌打丸
上清白附子丸
越鞠丸
金箔牛黃丸
白薇丸
透關丸
檀香丸
牛黃定志丸
清胃黃連丸
清肺消炎丸
水瓢丸
七寶丸
羚羊清肺丸
乳香尋風丸
得生丸
犀角搜風丸
控涎丸
羚羊角丸
御愛姜蘇丸
白花蛇丸
梅花點舌丸
通宣理肺丸
調經促孕丸
黃連木通丸
腦得生丸
腦立清丸
健脾丸
健步丸
柴胡舒肝丸
荷葉丸
桂附理中丸
乳香寬筋丸
守宮丸
祛風舒筋丸
洋參保肺丸
金虎丸
潔白丸
香薷丸
髒連丸
青州白丸子
神功丸
消暑丸
木瓜虎骨丸
天竺黃丸
蠟梅丸
枳殼人參丸
輕腳丸
苦參丸
清氣化痰丸
上馬丸
沉香桂附丸
乳香沒藥丸
活血潤燥丸
龍腦丸
消風丸
導水丸
搜風丸
萬靈丸
水葫蘆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