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起義

營口起義

營口起義,1948年2月25日,國民黨暫編第五十八師在師長王家善率領下,在遼寧省營口市起義。該師的前身是東北保全第四總隊。

簡介

3

1948年2月25日,國民黨暫編第五十八師在師長王家善率領下,在遼寧省營口市起義。該師的前身是東北保全第四總隊。2月中旬,東北人民解放軍將營口包圍。早有起義打算的王家善在1947年底就曾派代表與解放軍聯絡,並於2月23日商定了起義的具體計畫,25日,王家善率部起義,逮捕了拒絕起義的第五十二軍副軍長、營口市市長、交通警察總隊隊長等人,控制了營口全市。起義部隊全部到達大石橋,並編入解放軍序列。

背景

1947年6月,遼南地區炮聲隆隆,硝煙瀰漫。東北民主聯軍遼瀋戰役中,打進了安東市。守城的國民黨新6軍逃往吉林,扔下駐守在外縣的所屬保全第4縱隊,使營口成為孤立的據點。國民黨東北保全司令杜津明慌了手腳,便急忙下令,調王家善部去駐守營口。
國民黨暫編五十八師是由東北保全第四總隊改編,在1945年末和1946年初,收編東北各地方武裝而成的,這支部隊成分很複雜,有偽滿軍隊、警察、山林隊、護路警及光復後臨時組成的地方武裝,也有少數土匪,官長多系偽滿軍官。這支部隊的骨幹則是偽滿長春陸軍軍官學校的部分師生,承擔長春防務,核心人物則是王家善。

4

王家善原籍黑龍江省巴彥縣,曾留學日本,1928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歸國後曾在東北講武堂任職。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秘密從事過反滿抗日活動。東北光復後,因受正統觀念的影響,投靠國民黨東北行營(後改東北行轅),授少將軍銜。1947年6月初,國民黨軍隊在遼南遭重創,嫡系主力撤往遼河以西。王家善臨危受命,率五十八師駐守營口地區,以充當國民黨嫡系部隊的外圍禁止。6月下旬,由於民主聯軍襲占大石橋,營口市長袁鴻逵被嚇跑,東北行轅電令王家善兼任營口市長、城防司令。
王部是雜牌地方部隊,不容久住大城市。10月9日,王家善奉命率部移防遼南東部山區的海城、鳳城、岫巖、莊河一帶,臨時以獨九師的番號歸新六軍廖耀湘節制,直接指揮王部則是新六軍前進指揮所上校主任、副師長許穎。身為少將師長的王家善,卻要聽命於上校副師長擺布,這是歧視非嫡系的典型事例。  

國民黨來東北兩年所做所為,使王家善對病入膏肓的國民黨有了認識。但是他對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了解的還很少,為了搞清情況,找到東北行轅駐營口情報參謀王明仁,王明仁是王家善的學生,據說是共產黨員。王家善要他幫忙找些共產黨的書籍看,王家善讀了這些書籍後,受到極大的啟示和教育,經過反覆思考和長時間思想鬥爭,終於下決心:相信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堅決起義。 

經過

1947年7月以後,東北局社會部決定爭取五十八師起義。從此,我黨從內外兩個方面對王家善和五十八師施加政治影響,促使他儘快下定起義決心。
1948年2月,我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遼陽、鞍山。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經過多方爭取,深明大義的王家善終於下定了起義的決心。2月23日、24日,王家善派第三團團副劉鳳卓、作戰科科長王文祥為代表,到大石橋與中共東北局遼南軍區司令吳瑞林等代表會談。經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確定25日上午,在解放軍向營口發起佯攻的時候,王家善舉行起義,策應遼南部隊進城作戰。

3

25日早晨,遼南部隊向營口外圍佯攻,製造緊張氣氛。9點鐘,王家善邀副軍長鄭明新視察遼河沿線陣地,並報告:解放軍已向營口發起猛烈進攻,建議召開緊急城防會議,鄭明新同意。11時,王家善召集全師副營級以上軍官開會,傳達東北局關於起義條件的批覆,得到全體軍官的擁護,於是下達了起義作戰命令。下午2時,緊急城防會議開始,正當鄭明新布置營口防務之時,首腦們帶來的20多名警衛人員在另一房間內被全部繳械,關進了地下指揮所。下午3時,特務連衛士衝進會議室,按事先布置,將副軍長鄭明新、市長袁鴻逵、交警總隊長李安等與會的38名國民黨營口市黨政軍各界要人全部逮捕,因此掃清了起義行動的障礙。
接著,王家善指揮部隊配合解放軍解放營口。下午5時,我遼南軍區獨立師第三團團長蘇克文率部進入市區,包圍了交警第三總隊。晚7時,我遼南軍區獨立師在起義部隊的配合下,向國民黨交警第三總隊和第五十二軍前進指揮所發起攻擊。國民黨軍隊大部分被解放軍殲滅,少數部隊逃往錦州。營口解放,晚10時,在石迪陪同下,王家善、唐仕林離開營口。起義部隊各團按計畫撤出營口,向大石橋方向前進,沿途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5月16日,起義部隊被命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五師,王家善任師長。

意義

王家善率部8000餘人在營口舉行起義,並協助我軍殲滅了國民黨交警第三總隊等3000餘人,這是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後,東北戰場國民黨軍的一次重大起義。王家善率部起義之後,國民黨軍隊失去了遼南戰場上的最後一支撐點和撤退逃跑的海上通道,引起軍心動搖,士氣渙散,為此後我軍發動的遼瀋戰役獲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物

王家善原籍黑龍江省巴彥縣,曾留學日本,1928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歸國後曾在東北講武堂任職。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秘密從事過反滿抗日活動。

“9.18”事變時,他正在日本東京士官學校讀書,因他們中國留日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而被國民黨駐日使館攆了回來。王家善很有民族氣節,不甘心當漢奸,所以,又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陸軍大學。畢業之前,經中國駐日使館大使許世英介紹,他回來去南京國防部,要求留在國統區。根據當時的時局情況,國防部次長熊斌對他說:“東北正需要你這樣的人,王先生應回東北,搞地下抗日軍事組織,準備將來配合反攻。”並吸收他參加國民黨,授予陸軍中校軍銜。王家善就這樣於1935年回到東北敵戰區,打入日偽軍內部。

3

在偽軍10年中,王家善曾任奉天陸軍訓練學校中校教官、軍事部參謀司上校軍事課長和陸軍士官學校教授部少將部長等職。

1942年,王家善被調去佳木斯第7軍管區,任少將參謀長。這裡與蘇聯伯力接壤,只一江之隔,時局很緊張。為此王家善開始了他組織地下軍的工作,準備事變起義。王家善在陸軍士官學校當教授部長時,組織有“留日同學會”和“北辰同學會”(偽軍校已有7屆畢業生,故按“北斗七星”的說法而得名),共發展200多人。他把這兩個組織合二而一,秘密成立一個“真勇社”,綱領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組成統一戰線,復興祖國”。王家善就利用這個組織,在身邊聚集起一大批青年軍官,形成眾星捧月之勢。“8•15”日寇投降前夕,王家善根據形勢的變化,把“真勇社”人員動員起來,暗中準備蘇聯出兵時的配合行動。軍部參謀劉啟民利用到各地視察的機會,部署行動計畫。王家善的女婿李殿儒是駐佳木斯第二獨立炮兵營的3連副,劉啟民指示他開始行動。李殿儒把炮兵組織起來,槍斃了炮營的日本指揮官,準備迎接蘇聯紅軍。
東北光復後,因受正統觀念的影響,投靠國民黨東北行營(後改東北行轅),授少將軍銜。1947年6月初,國民黨軍隊在遼南遭重創,嫡系主力撤往遼河以西。王家善臨危受命,率五十八師駐守營口地區,以充當國民黨嫡系部隊的外圍禁止。6月下旬,由於民主聯軍襲占大石橋,營口市長袁鴻逵被嚇跑,東北行轅電令王家善兼任營口市長、城防司令。

營口在軍事防守上並非福地洞天。當時,它前臨曠野,無險可據,後依遼河,水深流急,無橋可渡,倘遇戰事,駐守河北溝幫子的國民黨主力坐視不救,五十八師難免孤軍背水之憂。王家善為加強營口防務,徵調民伕,耗費巨資,構築了一條長達20里的外圍防線,由人工河、土圍牆、碉堡群和火力點組成。同時調集人、財、物力,準備整修市內公路,疏通遼河航道,招徠關內客幫和外國商人,以振興營口實業。然而冷酷的現實毀掉了王家善的夢想,他辛苦籌集的資金,工程尚未起動,其中大半巳被貪官污吏裝入私囊。王家善感嘆:這樣的政權、這樣的政府已經病入膏肓,內戰失敗在所難免。他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歷來持消極態度,但既然名為營口市長、城防司令,只好在風雨飄搖中支撐著這座孤城的危局。

國民黨來東北兩年所做所為,使王家善對病入膏肓的國民黨有了認識。但是他對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了解的還很少,為了搞清情況,找到東北行轅駐營口情報參謀王明仁,王明仁是王家善的學生,據說是共產黨員。王家善要他幫忙找些共產黨的書籍看,王家善讀了這些書籍後,受到極大的啟示和教育,經過反覆思考和長時間思想鬥爭,終於下決心:相信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堅決起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