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鶇

烏鶇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鶇科鶇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和中國,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甚至瓜地、亦見於平野、園圃、喬木上以及有時在垃圾堆和廁所附近覓食。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烏鶇是瑞典國鳥。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俗名: 百舌 反舌 黑鶇 黑鳥 黑山雀 牛屎 八日雀 中國黑鶇

別名:百舌、反舌、中國黑鶇、黑鶇、烏鴣、烏鶇。

外文名稱:EurasianBlackbird,Blackbird,CommonBlackbird

屬雀形目,鶇(亞)科。留居新疆西部,東至長江南北兩岸及以南地區。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鶇科

屬:鶇屬

拉丁學名:EurasianThrush

命名時間:Linnaeus,1758

形態特徵

烏鶇烏鶇
全長約26厘米。翼展34-38.5cm,體重80-110g,壽命16年。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概黑色。下體黑褐,頦綴以棕色羽緣,羽毛不易脫落,腳近黑色,喉亦微染棕色。嘴及眼周橙黃色,腳近黑色。雌鳥較雄鳥色淡,喉、胸有暗色縱紋。

平時棲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賓士,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果、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3—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距地面約3米,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巢5卵,呈淺綠色而滿布粗細不勻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紋。

黑鶇雄鳥全黑色,嘴橘黃,眼圈略淺,腳黑。雌鳥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喜於地面取食,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描述:體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鶇。雄鳥全黑色,嘴橘黃,眼圈略淺,腳黑。雌鳥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此鳥與所熟悉的烏鶇為同一種類。與灰翅鶇的區別在翼全深色。

虹膜-褐色;嘴-雄鳥黃色,雌鳥黑色;腳-褐色。

叫聲:鳴聲甜美,但不如歐洲亞種悅耳,告警時的嘟叫聲也大致相仿。飛行時發出dzeeb的叫聲。

產地分布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北非印度中國;越冬至印度支那。( 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國為長江口至天山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留鳥,在海南為冬候鳥。種群數量較多。)

分布狀況:常見於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亞種maximus為西藏南部及東南部的留鳥;sowerbyi於四川中部;intermedia於西北部(天山、喀什、羅布泊及柴達木盆地);mandarinus為留鳥於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及東南等地,部分鳥在海南島越冬。

烏鶇是四川乃至中國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的常駐居民,分布廣,數量多,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單獨或者三五成群在地面賓士覓食。跟麻雀喜鵲烏鴉鳥一樣烏鶇也屬於適應性強不甚懼人遍及全世界的鳥。“給一點陽光就燦爛”,城市村莊有樹木(它在喬木上築巢生兒育女)、有原始植被的地面(水泥地面就不會有蟲子了)、有水的地方就有烏鶇。在城市有高大樹木的庭院中不難見到烏鶇的巢,但是它比喜鵲謹慎,通常是將巢隱蔽在樹幹間的平台中,從來不去張揚自己的“建築傑作”。我打小生活在北方,2006年4月在文殊院還是第一次跟烏鶇“密切接觸”,看到了它的,聽到了它的悠揚的情歌。

生活習性

習性:於地面取食,靜靜地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漿果
棲息於林地、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賓士,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主食各種昆蟲幼蟲、螞蟻、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籽(食後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烏鶇屬鳥綱,鶲科鶇亞科。其家族很多,有白喉磯鶇、藍磯鶇、紫嘯鶇、白眉白腹鶇、赤頸鶇、紅尾斑鶇、虎斑山鶇等,都是農林益鳥。

烏鶇(Light-ventedBulbul)拉丁名:Turdusmerula。這是一種黑色的鳥,以至於不少人以為它是烏鴉,別名還有百舌、反舌、中國黑鶇、黑鶇、烏鴣等。屬雀形目,鶇(亞)科。身長約29厘米,屬體型略大的全深色鶇。主要分布歐亞大陸、北非、印度至中國,越冬至印度支那。平時棲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結小群在地面上賓士,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

烏鶇因全身有烏黑的羽毛而得名。它的叫聲猶如擊石,音似“鴶——鴶——鴶——鴶”,又名烏吉。春季繁殖期間,它既能吟詠,又能仿效別的鳥叫。叫聲婉轉,有時象笛聲,有時象簫韻,韻律多變,因此它又稱“百舌”。

烏鶇棲息於平原草地或園圃間,常單獨或三、五成群地在地面奔跑覓食。它的食物在秋冬兩季主要為植物性,春夏兩季主要為動物性。所吃的動物以昆蟲的幼蟲為主,如毛蟲孑孓蠅蛆等。烏鶇食量很大,就以蘇聯鳥類專家特來杜愛爾教授餵的一隻旅鶇雛鳥來說,它十四天就吃了六十八隻幼蟲,其重量達雛鳥體重的41%以上。烏鶇所食植物為樟果、榕果及其它雜草種子。

飼養方法

飼養烏鶇可用八哥籠,也可用畫眉籠,或自製類似大小、亮底、條間距2厘米的竹籠。因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故多掏取幼鳥人工餵養。一般餵豆製品(如白豆腐乾或白豆腐皮),切成適口小塊用竹籤挑著餵;最好再加新鮮肉沫拌粉料調成稠粥狀,用竹蓖挑著餵。成年烏鶇以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為常備飼料。幼烏鶇換成鳥羽後,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平時要注意食水的衛生、籠子和用具的清潔。鳥在夏季最好每天水浴一次,冬季保證每周水浴一次,但要保持適當室溫。換羽期飼料中一定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否則常會因脫不下羽毛而難以過冬。

1、鳥的選擇

烏鶇為我國南方喜歡飼養的歌鳥。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故多掏取幼鳥人工餵養。雌性成鳥與雄鳥稍不同,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頦和喉淺栗褐色,綴以暗紋;下體餘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鳥雌雄較難區分,一般認為雄性幼鳥初級飛羽有明顯金屬光澤雌性幼鳥無此光澤或不明顯。

2、選籠特點

飼養烏鶇用八哥籠為宜,也可用畫籠,或自製類似大小、亮底、條間距2厘米的竹籠。

3、飼料和餵法

掏到烏鶇雛鳥,一般餵豆製品(如白豆腐乾或白豆腐皮),切成適口小塊用竹籤挑著餵;最好再加新鮮肉沫拌粉料(如點額粉、雛雞料搓的20%的熟雞蛋黃等)調成稠粥狀,用竹蓖挑著餵。成年烏鶇以雞蛋大米或雞蛋小米為常備飼料,每天餵一食抹(食缸)軟料(肉沫+熟雞蛋+水果沫+菜沫+昆蟲),兩小時內吃完為度。

4、管理和調教

大約10月份,幼烏鶇已換成鳥羽衣,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

日常管理的重點是食水的衛生,籠子和用具的清潔。夏季每天水浴一次,冬季設法提高室溫,保證每周水浴一次。換羽期飼料中一定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否則常會因脫不下羽毛而難以過冬。

繁殖特徵

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先是努力顯示自己,儘量顯示自己的特殊本領。它圍繞著雌鳥進行精彩的飛行表演,或打轉轉,取得雌鳥的垂青,然後就進行交配。

烏鶇喜歡在小溪池塘綠蔭的道路附近築巢。巢以枝條、鬚根、枯草、松針等混泥而造成深杯狀,營置於喬木的枝梢上或枝丫間。巢深4——6厘米。一年產卵兩窩,每窩四至五枚卵。卵呈淺綠色而綴以淡灰色斑紋。孵卵期為十二至十五天,飼養雛鳥十三至十四天,即出窩。它是我國長江流域、華南、西南各地常見的留鳥。

有些烏鶇是遷居的,象白喉磯鶇,繁殖於東北以至河北北部,秋季遷徒於華南沿海一帶越冬;象白眉白腹鶇,繁殖在西伯利亞,遷徒遍於我國中部和東部;象赤頸鶇,繁殖於西伯利亞,遷徒於我國長江以南越冬。

烏鶇遍布祖國各地,是農林堅強的衛士。
烏鶇的個頭跟白眉鶇差不多(體長約30厘米),比畫眉大,比鴿子小。顧名思義,烏鶇的羽色是皂黑的,所以跟烏鴉一樣姓烏。還有人叫它烏哥、黑鵝烏鵲……說的都是它的黑。但是“烏”和“烏”並不完全一樣:烏鴉從頭到腳一身通黑,沒有一絲亮色,一張黑嘴像碩大的生鐵鉤子。烏鶇是耐看的“黑牡丹”身形比烏鴉小巧,裝扮時髦美麗——塗了滿滿的蠟黃色口紅,描了金色的眼線。也許還有人說烏鶇長相像八哥——八哥是鳥類中的歌唱家,派頭大,春夏一身筆挺的黑西服,可是它鼻子裡居然滋生出“茂盛的草叢”,邋遢到家了。而且論歌喉烏鶇比八哥一點兒也不差據說他的嘯鳴有一百二十餘種變化,效仿畫眉燕子黃鸝、柳鶯雄雞、喜鵲等等鳥的叫聲無不惟妙惟肖。在南方一些地方烏鶇、八哥比鄰而居,所以它們免不了同台比藝——八哥可以模仿烏鶇所有的鳴囀。

像白眉鶇以及大多數的鶇一樣,烏鶇大步咚咚行走於地面覓食。小伙子操著一把“黃色的鎬頭”(雄性嘴是蠟黃色),姑娘的個頭比小伙子小點兒,使著一把“黑色的鎬頭”(雌嘴是黑色的)。春夏赤昆蟲,蠅蛆,一鳥所吃蠅蛆竟達100多個,多以昆蟲為食偶而也食果實,冬季雜食性很強。冬秋吃植物的漿果及雜草的種子,樟果,榕果和各種野果,當然在這個季節最好的食物是蚯蚓,圓鼓鼓的,長長的,像咱們人類的臘香腸,又香甜,又實惠,分量多啊。

烏鶇是一種極容易辨認的常見的中型雀類,不知者常誤認為是烏鴉,其實烏鶇比烏鴉在體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鴿子差不多。在外觀上烏鶇比烏鴉要美觀得多,烏鴉的喙是黑的,烏鶇的喙是黃色的,這點極易區別。如果你長期觀察,你會發現烏鶇的鳴囀非常豐富婉轉,在我國幾乎無鳥能與之相比。號稱鳴禽之王的黃鸝和鳴囀專家畫眉都沒有其鳴聲那樣多姿和極盡變化之能事,本人在近兩年的記載中發現這種鳥的叫聲居然有一百二十餘種變化,而極善鳴的畫眉不過五十餘種。

在長江流域,經常見到烏鶇和灰喜鵲與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於灰喜鵲具攻擊性,烏鶇更喜歡與八哥在一起。由於八哥幾乎能模仿烏鶇的所有的鳴囀,因此在聽聲時還要注意觀察,小心“上當受騙”!反過來,烏鶇和八哥一樣也是效鳴高手,它從畫眉燕子黃鸝、柳鶯到喜鵲乃至小雞的叫聲,無不學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時這種鳥只作明亮高昂的“吉-吉”聲,很少出現多的變化。烏鶇性不懼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區域內,只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見到它們。另外烏鶇是一種極易馴養的鳥,完全可以像養雞那樣成群地粗放家養,只是容易受到野生烏鶇的引誘而逃逸。

4~7月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或樹木主幹分支處、距地面約3米,棕櫚葉柄間等處築碗狀巢,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窩產卵4-6枚,淡藍灰色或近白色,綴以赭褐色斑點,由雌鳥孵化。

其他

從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烏鶇一直被當做與八哥一樣的寵物鳥為人們籠養。後來此風漸微,目前在我國的一些鳥

烏鶇烏鶇
市仍能見到有烏鶇出售,希望大家起來堅決抵制!另外,由於烏鶇體型較大,一度是被獵的主要鳥種,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鳥在野外已經極少見。國家嚴格進行槍枝管理後,目前烏鶇的數量已經恢復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烏鶇是最常見的前六種留鳥之一,其它五種是灰喜鵲麻雀白頭鵯八哥大山雀

現錄古人盛讚烏鶇的詩若干如下:

“望簧百瞬音韻多,舌端萬變乘春輝,黃鵬吞聲燕無語,索莫無言高下飛。”(唐·劉禹錫百舌吟》)

“上蘭門外草垂瑩,末央宮中花里棲。亦有相隨過御苑,不知若個向金堤?入春解作乾般語,拂曙能先百鳥啼。萬戶乾門應覺曉,建章何必聽鳴雞。”(唐·王維《聽百鶇》)

“百舌來何處,重重只報春。知音兼眾語,整翻豈多身。花密藏難見,枝高聽轉新。過時如發口,君側有讒人。”(唐·杜甫,因受《易·通封驗》“仲夏之月,反舌無聲;反舌有聲,佞人在側”啟發所作的詩,大意是說烏鶇是一種能辯忠奸的鳥。)

“眾禽乘春喉吻生,滿林無限啼新晴。就中百舌最無謂,滿口學盡眾鳥聲。”(宋·文同《詠百舌》)

亞種分布

(9種)

1.Turdusmerulamerula分布於歐洲(除北部和東南部)。

2.Turdusmerulaazorensis分布於亞速爾群島

3.Turdusmerulacabrerae分布於德拉和加那利西部。

4.Turdusmerulamauritanicus分布於非洲西北部。

5.Turdusmerulaaterrimus分布於歐洲東南,土耳其高加索地區和伊朗。

6.Turdusmerulasyriacus分布於希臘南部、土耳其西南部和地中海東部。

7.Turdusmerulaintermedius分布於天山南部到西北和東北,阿富汗和伊拉克。

8.Turdusmerulasowerbyi分布於中國中部(甘肅南部到以四川西部),印度支那北部。

9.Turdusmerulamandarinus分布於中國東部(從四川東部到貴州),海南,印度支那。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