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靈參

烏靈參

烏靈參,藥材的一種。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布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樅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線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後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含多糖,蛋白質,及鐵、錳、錫等微量元素。

基本信息

簡介

烏靈參烏靈參
烏靈參生長在地下0.5米至2米黑翅土白蟻廢棄蟻巢上。是黑柄炭角菌菌絲體形成的菌核,中國的珍稀名貴的中藥材。具有很高藥用價值。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引起各國科研工作者的關注。由於烏靈參生長環境和生長條件非常特殊,故自然資源十分稀缺,烏靈參不但有藥用價值,還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是中國國寶級的珍稀中藥材。
烏靈參的研究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生態與生物學觀察和分折,可供研究的天然的烏靈參樣本非常難找,故這項基礎研究非常不易,學術界對烏靈參有多種解讀和誤導,同一個菌種有幾種不同的名稱,非常混亂,烏靈參的正確研究成果現己被真正認定(卯嘵嵐著:《中國大型真菌》)。

藥材信息

藥名:烏靈參

別名:烏苓參雷震子烏麗參、雞(土從)蛋、地炭棍、雞茯苓

漢語拼音:wulingshe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Xylarianigriper(Kl.)Sacc.

歸經:心;;胃;膀胱

中藥化學成分:含多糖蛋白質,及鐵、錳、錫等微量元素。

功效:安神;止血;降血壓

考證:本品未見本草記載。清代《灌縣誌》稱:“烏苓參,其苗出土易長,根延數丈,結實虛懸空窟中,當雷震時必轉動,故謂之雷震子。圓而黑,其內色白。能益氣。”所述形態、生長習性及功效,與現今四川雲南習用之烏靈參相符,系子囊真菌黑柄炭角菌Xylarianigripes(Kl.)Sacc.在白蟻菌圃腔中的菌核。

概述

科屬分類:炭角菌科

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生態環境:生於溫暖山坡土層較深處或河堤土坡上土棲白蟻遺棄的菌圃腔內。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後,洗去污物和砂粒,風乾後備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台灣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用藥禁忌:《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孕婦忌用。”

性味:甘;平;無毒

藥材基源:為炭角菌科真菌黑柄炭角菌的菌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植物形態

烏靈參烏靈參

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布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線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後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著於白蟻穴上壁,並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於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群生於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往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後變為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於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眾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各家論述

烏靈參烏靈參

1.陶弘景:烏靈參,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2.《本草衍義》:烏靈參,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鬧也。

3.《用藥心法》:烏靈參,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逐水,生津導氣。

4.《湯液本草》:烏靈參,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

5.《本草衍義補遺》:烏靈參,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6.《綱目》:烏靈參,《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腎邪,至東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上,澀者能通,同硃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烏靈參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素問》雲,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觀此,則知淡滲之藥,俱皆上行而後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素問》雲,肺氣盛則便數而欠,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閉癃。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其人必氣壯脈強,宜用烏靈參甘淡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其人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昇陽之藥,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症,其人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交濟坎離,二證皆非烏靈參輩淡滲之藥所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陶弘景始言烏靈參赤瀉、白補,李杲復分赤入丙丁,白入壬癸,此其發前人之秘者;時珍則謂烏靈參、茯神,只當雲赤入血分,白入氣分,各從其類,如牡丹、芍藥之義,不當以丙丁、壬癸分也,若以丙丁,王癸分,則白茯神不能治心病,赤烏靈參不能人膀胱矣。張元素不分赤白之說,於理欠通。

7.《本草經疏》:烏靈參,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胸脅逆氣,邪在手少陰也;憂恚驚邪,皆心氣不足也;恐悸者,腎志不足也;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亦手少陰受邪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邪熱解,心脾實則憂恚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自除,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土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腫,皆緣脾虛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見斯病,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濕,解熱散結之功也。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8.《本草正》:烏靈參,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祛驚癇,厚腸藏,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

9.《藥品化義》:烏靈參,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用補脾陰,土旺生金,兼益肺氣。主治脾胃不和,泄瀉腹脹,胸脅逆氣,憂思煩滿,胎氣少安,魂魄驚跳,膈問痰氣。蓋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白生,口焦舌乾煩渴亦解。又治下部濕熱,淋癧水腫,便溺黃赤,臍不利,停蓄邪水。蓋淡滲則膀胱得養,腎氣既旺,則腰臍間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於上源,補脾於中部,令脾肺之氣從上順下,通調水道,以輸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澀而能利。

烏靈參烏靈參
10.《本草求真》:烏靈參入四君,則佐參術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且水既去,則小便自開,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內濕已消,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而結痛煩滿不作,水去則津液自生而口苦舌乾悉去。

11.《本經疏證》:夫氣以潤而行,水以氣而運,水停即氣阻,氣阻則水淤。烏靈參者,純以氣為用,故其治鹹以水為事,觀於仲景書,其顯然可識者,如隨氣之阻而宣水(烏靈參甘草湯);隨水之淤而化氣(五苓散);氣以水而逆,則冠以導水而下氣隨之(烏靈參桂枝甘草大棗湯、烏靈參桂枝白朮甘草湯);水以氣而涌,則首以下氣而導水為佐(桂枝五味甘草及諸加減湯);水與氣並壅於上,則從旁泄而慮傷無過(烏靈參杏仁甘草湯、烏靈參戎鹽湯、烏靈參澤瀉湯);氣與水偕溢於外,則從內挽而防脫其陽(防己烏靈參湯);氣外耗則水內迫,故為君於啟陽之劑(烏靈參四逆湯);氣下阻則水中停,故見功於妊娠之疴(桂枝烏靈參丸、葵子烏靈參散)。凡此皆起陰以從陽,布陽以化陰,使清者條鬯,濁者自然退聽,或從下行,或從外達,是用烏靈參之旨,在補不在泄,烏靈參之用,在泄不在補矣。

12.《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

13.《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烏靈參烏靈參
14.《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雍。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15.《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16.《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17.《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18.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19.《藥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植物栽培

1.生物學特性:烏靈參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區的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黑松等樹種的根際。子22-28℃萌發,菌絲18-35℃生長,於25-30℃生長迅速,子實體18-26℃分化生長並能產生孢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較適宜生長。在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有利獲等的生長。

2.栽培技術:烏靈參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木質部.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選背風向陽、微酸偏砂的緩坡地,挖直徑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溝。取木段3-5根,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於窖中。菌種也稱引子,有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用PDA培養基從菌核組織中分離出純菌種,栽培種培養基用松木屑76%、麩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裝入廣口瓶,滅菌後接入純菌種,在25-28℃條件下培養半月,翻轉瓶在22-24℃下再培養半月,即為菌絲引。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採挖鮮菌核為引。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鋸成長50cm的木段,每5根為一堆,分二層堆疊,將新鮮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覆土3cm,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早春3-4月份接種,用菌絲引接種,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圍,覆土厚3cm。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將肉麵貼在簡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皮朝外。木引可鋸成5-6cm長,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三段,夾在料筒中間。

3.田間管理:結參期常在地面出現裂縫,應及時補土填縫。黑翅白蟻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選苓場時應避開蟻源,挖地時注意清除腐爛樹根,或在苓場周圍設誘殺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誘白蟻集中於坑中,即可捕殺之。同時可引進白蟻天敵-蝕蟻菌,蟻群只要有一隻染病,全巢無一倖免,滅蟻率達100%。

生藥材鑑定

1.性狀鑑別:菌核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偶呈扁塊狀,長4-10cm,直徑1-7cm,表面黑褐色或黑色,略具光澤,密布不規則細皺紋。一端有圓形凹窩,呈“肚臍”狀,另端有突起的蒂跡,其頂端常裂開似鳥嘴狀。體較堅實,不易破碎,斷碎面不平坦,白色或黃白色,質細膩,稍帶軟性。偶有皮紋粗糙,體輕質松泡或枯空者。氣特異,味甘。

以皮紋細、體結實、入水下沉、內部色白,俗稱“細花貨”者為佳;皮紋較粗、體較輕、入水半沉,俗稱“二花貨”者次之;皮紋粗糙、體輕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黃,俗稱“大花貨”者更次。

2.顯微鑑別:菌核橫切面:外側為擬厚壁組織,菌絲細胞多列,排列緊密,細胞呈類圓形或多角形,壁較厚。內側為擬薄壁細胞,菌絲細胞排列疏鬆,間隙大,細胞呈不規則形,壁薄。

中藥化學鑑定

烏靈參烏靈參
理化鑑別

(1)粉末少許加碘化鉀試液1滴,顯深紅色,如加α-萘酚及濃硫酸,顯橙紅色至淡紅色。(檢查多糖類)

(2)取粉末0.5g加丙酮10ml,水浴溫浸1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顯淡紅色,後變淡褐色。(檢查麥角甾醇)

(3)薄層色譜取粉末2g,加乙醚4ml,冷浸24h,濾過。濾液濃縮至1ml,點樣於中性氧化鋁板上,用苯-95%乙醇(9:1)上行展開,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有黃綠色及紫色兩個螢光斑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