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ascospore)指產生在子囊菌子囊內的孢子。孢子一般在子囊內排成一列,其中半數與其他半數各為不同的性屬(例如Neurospora,Gelasinospora,Pleurage)。一種方法是加石炭酸復紅染液於固定塗片處,在火焰上加熱5—10分鐘(不能沸騰),用酸性酒精沖洗30—60秒鐘,再用水洗去酒精,加呂氏鹼性美藍染液數滴,數秒鐘後用水洗去,水乾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孢子為赤色,菌體為青色;另一種方法是用孔雀綠芽孢染液進行染色,但無需加熱,乾後置油鏡下觀察子囊孢子。

形成方式

子囊菌形成子囊的方式不一,最簡單的是由兩個營養細胞結合後直接形成子囊。例如啤酒酵母,兩個單核而且是單倍體的營養細胞結合後,經質配、核配而成為一個二倍體的細胞。此細胞可進行普通的出芽生殖而產生許多細胞,然而它們都是二倍體細胞。這種二倍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其細胞核進行兩次分裂,其中一次為減數分裂。因而變成含四個子核的細胞,此時的細胞即成為子囊,四個子核與周圍的原生質各形成一個孢子,即子囊孢子。所以此菌的子囊中含四個子囊孢子。子囊破後孢子散出,又可進行出芽生殖而產生許多細胞,此時的細胞又成為單倍體細胞。高等子囊菌形成子囊的兩性細胞,多半已有分化,因而形態上也有區別。雌性者稱產囊器,多呈圓柱形或圓形,而且較大者,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細胞構成。其頂端有受精絲,受精絲或為長形細胞,或為絲狀。雄性者稱為雄器,一般都較雌性者小,或為圓柱形或為棒狀。產囊器中各含有單核或多核,兩性器官接觸後,雄器中的細胞質和核通過受精絲進入產囊器。此時只進行質配。質配後產囊器生出許多短菌絲,稱為產囊絲,成對的核進入產囊絲,而且經過幾次同時分裂而形成多核。此後產囊絲中生出橫隔,隔成多細胞,每個細胞含一核或二核,但頂端的細胞為雙核。核配在頂端細胞內進行。核配後的細胞即為子囊細胞。子囊細胞中的二倍體核,經三次分裂,其中一次為減數分裂形成8個子核,每一子核又變成單倍體,並與周圍原生質形成孢子,即子囊孢子。子囊母細胞則成為子囊。在子囊和子囊孢子發育過程中,原來的雄器與雄器下面的細胞生出許多菌絲,它們有規律的將產囊絲包圍,於是形成子囊果。子囊果有三種類型:完全封閉式、多少有點封閉和開口成盤狀,即子囊盤。

酵母-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觀察

一、目的要求

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學習並掌握酵母菌子囊孢子(ascospore)的觀察方法。

二、基本原理

酵母菌的子囊孢子生成與否及其形狀,是酵母分類上的重要依據。一部分酵母菌只有當它在最適條件下,才能觀察到形成的子囊孢子,不同種屬的酵母菌,形成子囊孢子的條件不同。葡萄糖-醋酸鹽培養基特別有利於釀酒酵母子囊孢子的形成。本實驗用生長在此培養基上的釀酒酵母為材料,進行子囊孢子的觀察。

三、器材

釀酒酵母;

呂氏鹼性美藍染液,石炭酸復紅染液,3%的酸性酒精,孔雀綠芽孢染液,麥芽汁瓊脂斜面培養基,葡萄糖-醋酸鹽培養基等。

四、操作步驟

1.將釀酒酵母先移種到新鮮麥芽汁瓊脂斜面上,25℃培養24小時左右。如此活化二次後,備用。

2.用接種環取活化後的培養物,接種到葡萄糖-醋酸鹽斜面上,25℃培養二周左右。

3.用接種環挑取少許生長在葡萄糖-醋酸鹽培養基上的釀酒酵母於載玻片上,製成塗片,乾燥、固定。

4.用兩種方法進行染色。一種方法是加石炭酸復紅染液於固定塗片處,在火焰上加熱5—10分鐘(不能沸騰),用酸性酒精沖洗30—60秒鐘,再用水洗去酒精,加呂氏鹼性美藍染液數滴,數秒鐘後用水洗去,水乾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孢子為赤色,菌體為青色;另一種方法是用孔雀綠芽孢染液進行染色,但無需加熱,乾後置油鏡下觀察子囊孢子。

五、實驗報告

繪出酵母菌子囊孢子形態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