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

炮姜

炮姜,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且長於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分布於全國各地。冬季採挖。去淨莖葉、鬚根及泥沙,曬乾後經炮製而成。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炮姜炮姜

【拼音名】 PáoJiāng

【英文名】 RHIZOMA ZINGBERIS PREPARATA。

【拉丁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乾燥根莖的炮製品。

【科屬分類】姜科

【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功效分類】溫中止痛藥;溫經止血藥

【藥理作用】溫中散寒,溫經止血。

【採收和儲藏】同乾薑。

炮姜炮姜

【資源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用藥禁忌】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來源】該品為乾薑的炮製加工品。

【製法】取淨乾薑,照燙法(附錄Ⅱ D)用沙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歸經】性味苦,澀,溫。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性狀】該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溫經止血。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吐衄崩漏,陽虛失血。

【用法用量】 3~9克。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貴州等地。

炮製方法

取乾薑,照燙法(指藥物與熱砂同炒的一種炮製方法,稱為砂燙,亦叫燙法)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生薑種植

炮姜炮姜

生薑即姜的鮮根莖,全身是寶,綜合加工的經濟效益很高,1985年曾因擴大了種植面積而沒有及時採取加工措施,有些種姜的農民吃了虧,便不敢再種,致使生薑再次緊缺,價格回升很快。其實,種姜是一項經濟效益很高的種植業,國際市場上薑片、姜塊極為暢銷,乾薑片每噸1983年售價2000元,1984年上漲到4100元,翻了一番。採用物理方法從生薑中提取姜油精,油收率大肉姜為0.2%,火姜可達0.2%;姜油出口創匯,每噸價達20萬元;內銷姜油可用於食品、糖果、製藥等業,烹調或製作姜油出口創匯,每噸價達20萬元;內銷姜油可用於食品、糖果、製藥等業,烹調或製作姜奶糖、姜軟糖、姜汽水、姜汽酒等,美味可口宜人。提油後的姜渣熬制薑糖、姜醬、姜調味品,姜水用於配製姜味飲料,副產品姜澱粉可用於食品,姜皮用於製藥,全部都能利用。生薑性微溫,味辛,即是家家戶戶常用的菜食調味佐料,也可入藥防治多種疾病。我國傳統經驗利用生薑主治嘔吐、感冒、風寒、脘腹冷痛、吐瀉、喘咳等症。

由於生薑性喜溫暖陰濕涼爽,忌高溫烈日,並且前期怕曬,中期怕漬,後期怕凍,正好適宜與其它作物套種,如在煙田、蔗田、蕉園、花地等套種,可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以下介紹生薑的高產種植技術,適合大力發展。

1、生薑屬姜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多作一年生栽培,其根系較細,食用部分是地下肥莖,長在土壤中,且種姜地有“三忌”,即忌作連、忌積水、忌暴曬。因此,姜地要選擇耕作層較深厚、土層疏鬆、土質肥沃、有機腐殖物質豐富的壤土或砂質壤土,高產地最好是靠近水源的陰涼田塊,又高燥向陽、排水良好。整地時要先翻深園地1.5—2尺,碎土曬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整成畦寬4—6尺的深溝高畦,畦面略成拱形,四周挖排水溝。下種前要施足基肥,每畝可施腐熟牛糞等土雜肥20—30擔、草木灰200—300斤,施後用泥土混和。

2、姜種來源易得,一般貯藏在地窖或沙藏室內陰涼處,應在春分前後選取塊莖肥大、頂芽飽滿完整、無病蟲害或損傷、節間粗壯的雙排老薑或新姜作姜種。姜種先曝曬2—3天,然後用1∶1∶150波爾多液(即1份硫酸銅、1份生石灰配150份水)浸20分鐘消毒(如有發生“姜瘟”的地區,要用代森鋅1斤加水400—500斤浸泡10—20分鐘,取出洗淨後再拌上草木灰),然後將姜种放入溫暖的室內陰涼處,地面上要先鋪一層稻草或草簾、麥殼,才堆上姜種約2—2.5尺厚,其上復蓋塑膠薄膜,進行保溫催芽1—2天。待姜芽抽出1—2厘米時選芽切種,除去細弱小芽和有黑色小斑點的病芽,保留露白肥壯芽,隨即根據姜種芽的著生密度按芽切成長2.5—3寸,有姜節3—4節的單塊,每塊重約1—2兩,。每塊保持1—2個姜芽。要邊切邊種,不能留隔夜芽。

炮姜炮姜

3、種植生薑一般在清明節前後進行較適宜,可在畦上開3—4條深約3寸的縱向種植溝。溝行距離1.5—1.8尺,按株距5—6寸擺下種塊,姜芽沿種植溝的東南側,芽頭朝上。然後每塊姜種蓋上火燒土或土雜灰肥或細土作“護種肥”,高產要求每百穴用一擔土雜肥;再在姜溝復蓋腐熟的畜欄糞,溝邊施腐熟的人畜糞,復土平溝後,畦上蓋一層稻草或雜草,以利保溫保濕,促進幼苗出土生長。一般,每畝用姜種200斤左右即可,如果準備回收姜種(母姜)的,則姜種要切大塊一點,每畝用種量宜400—500斤。

如在煙田或其它園地套種生薑,每畝也要用姜種450斤左右,並在套種前用40.福馬林100倍液浸種2—3小時,撈起悶種10—12小時,然後用清水洗淨,以防“姜瘟”。套種的季節可提前到雨水至驚蜇間,煙地要做成畦帶溝5—6寸,畦中間種一行曬煙,株距一尺半,每畝種曬煙1200—1250株。畦兩旁各挖一行套這穴,株距6寸,行距1.4—1.6尺,每畝套種生薑五千至五千五百穴。每畝施鈣鎂磷5—6斤作底肥,用40—50擔火燒土作蓋種肥。一般按此套種,加強管理,畝產值可達一千六百元。

4、生薑出芽後,要及時除草鬆土,並注意到由於姜的生長過程中需肥量大,除重施底肥外還要多次施肥。一般在齊苗後10天左右,苗高2—3寸即應施促苗肥,畝施稀薄人畜糞20—30擔、氯化鉀或硫酸鉀15—20斤;閏個月後再施一次壯苗肥;夏至間,當生薑長到7—8片葉時,畝用豬牛糞肥20—30擔,或以腐熟土雜肥作促子肥。施後用土壤復蓋畦面,保持土壤濕潤,並結合中耕鋤草進行培土。所用的人糞尿或餅肥必須充分腐熟。生薑是嗜鉀作物,對鉀肥效應敏感,故要增施有機肥,多施速效鉀肥。高產種姜,還要求在苗長至1尺後,每百穴混施磷、鉀肥各半斤:40天后再施碳銨2斤。7—8月姜塊膨長進入旺長季節,每月要中耕鋤草2—3次,並看苗補肥,勤加培土,以防根莖裸露,影響品質。到立秋時要培土,再結合施1斤半尿素;處暑前後再施一次壯姜肥。

煙田套種的生薑,苗高5—6寸時,可結合曬煙進行中耕鋤草,並每畝施30擔薄水肥。苗期的田管以曬煙為主,兼顧生薑。在六月上旬曬煙收成後,要再及時中耕鋤草,把煙莖回田並畝施30擔土雜肥,還要在上面復蓋溝底土,然後每畝再澆施10—12斤尿素和25擔人糞尿,再蓋上稻草。在八至九月姜的膨大期,每畝施尿素八至十斤、氯化鉀十斤和人糞尿30擔。由於生薑既怕旱,又怕浸水,苗期要及時排水,中後期乾旱時要灌跑馬水,在收穫前半個月還要灌一次水。

炮姜炮姜

5、姜喜陰濕,怕強光直射,當苗高4—5寸時,如非套種在高稈作物園中的,就要在芒種前後及時搭高約3尺左右的遮蔭棚,棚上蓋稻草,以能透射微光為度,防止生薑受曝曬而至枯萎,到處暑前後除去遮蔭。同時,生薑一般都需要充足的水份,夏暑炎熱及遇旱時,每隔7—10天,早晚要澆水一次,可採用澆灌或溝灌。

此外,培土和去櫱也是種姜的關鍵環節。姜的根系分布淺,要結合淺鋤去櫱、培土,每個種塊保留1—2根壯苗,以後每隔15天培土一次,共要培土2—3次,一般姜株培有5—6寸高土埂即可,使地下莖不露出地面,以利姜塊生長。為防止姜禾徒長,促使地下莖肥大,立秋前後趁早晨露水未乾時抽去姜禾頂心,以後每隔十天抽頂心一次。

6、生薑最容易感染青枯腐敗病,亦稱“姜瘟”,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在高溫高濕、暴雨悶熱的氣候條件下發生很快,傳播迅速,常流行成災,損失很大。防治的辦法主要是採用輪作或新開地種姜較不易發病,以及姜種消毒、高畦栽培、增施鉀肥和每次追肥不宜過多等農業防治。當發現病株時,應立即連根帶土剷除,深埋或燒毀,將穴土翻出曝曬,並在病穴內撒施生石灰消毒。發病初期,可用農用鏈黴素70%或敵克松液摻水澆根部,也可用50%代森銨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液,還可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兩加水100斤,每隔7—10天噴藥一次,連續噴灑3—4次。

其次,生薑還可能患葉枯病,可噴射1:1:200倍波爾多液防治。生薑主要的害蟲是鑽心蟲,可用2.5%敵百蟲粉2—4斤,加細砂50—100斤,拌成毒土撒在姜株周圍,也可進行人工捕捉;生薑在出苗後,用40%樂果1500倍噴液噴施,也可防地老虎、蠐蟲等為害。嫩薑在八月底可採集上市,老薑宜在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收,一般從十月至翌年的一月中旬均可,寒冷地區宜早收,以霜降至立冬或大雪時,選擇晴天及時收穫,出售或加工。如需貯藏,應放入地窖、山穴、地洞,用細土或沙蓋上,或用沙堆於陰涼處,貯藏期間溫度應保持在12—15℃,相對濕度以80—90%為宜,同時要經常檢查,剔除爛姜。

7、乾薑塊、乾薑片不僅內銷還可供出口,一般採用烘烤法加工。方法如下:

選塊大、結實、飽滿、未經霜凍、不霉不爛的火姜(黃皮姜)或大肉姜作原料,老母姜(種姜)不宜選用。將鮮姜洗淨,用竹刀刮皮,沖洗乾淨後放在草蓆上晾乾表面水份。刮皮時不能用金屬刀,以免姜中的單寧發生化學反應變黑變味;也不能用力過度將姜肉刮下,否則烤出的姜塊纖維外露,質量下降。刮皮姜塊晾5—8小時後,即可開始烘烤。烘姜燃料最好選用含蔬量低的無煙煤。烘烤第一天,溫度在80—90℃之間,保證姜塊水份蒸發快一些,減少糖化的機會。第二天烘溫降至70—80℃,第三天60℃,第四、五天烘溫維持在50℃左右,經五天烘烤即得成品。

烘烤過程中翻姜使用的工具應是竹木製品。通常兩小時翻動一次,儘量把底層的姜塊翻上來。注意不要將姜塊弄碎。烘烤三天后,已有六、七成乾,數量較多時按烤乾度情況,分成幾坑烘烤。進行分烘後的溫度不超過60℃。當姜塊表皮乾白,但手摺不斷又帶一些柔性時(此時薑片含水量約為20%),在姜面上蓋上草蓆或麻袋片保溫,使之呈現出白色。經烘烤五天后,在烘炕溫度較低的地方取出一塊乾薑,當用手摺時發出脆聲,斷身、斷面有幾根薑絲(含水量已低於10%),即可裝入麻袋。裝好後放在烘房內,兩天內若無反潮現象,即可取出裝箱交售給收購部門。

出口乾姜塊要求乾爽清潔、色白微黃、無紅黑雜色、表面光滑,形狀完整,味香辣,無蟲口,含水量在10%以下,含硫量不超過0.5%。薑片所需烘烤時間較少,一天半即得成品。乾薑片要求乾爽、色粉白、成片、厚薄均勻、味香辣、無斑點、無枯焦。

一、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姜原產於我國熱帶及東印度,性喜溫暖,根莖(姜塊)生長需要較高的溫度。在16~18℃以上才能發芽,在20~27℃時姜塊發育迅速,月均溫為24~29℃最適宜根莖分生,在15℃以下停止生長,達40℃時發芽仍無妨礙。但低於10℃以下,姜塊容易腐爛。

2、光照:姜耐陰而不耐強日照,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故栽培時應搭蔭棚或利用間作物適當遮蔭,避免強烈陽光的照射。

炮姜炮姜

3、水份:姜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性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乾或過濕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

4、土壤營養:姜喜歡肥沃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濕的低洼地栽種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也不好。姜對鉀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二、栽培技術

(一)種姜處理:

1、選種消毒:在上年的留種地選擇健壯植株的姜塊採收貯藏,播種前選形狀扁平、顏色好、節間短而肥大且無病蟲害的姜塊,用草木灰溶液浸泡15~20分鐘進行消毒,防止腐敗病(姜瘟)的傳播危害。在選種消毒時,凡發現姜塊有水漬狀肉質變色,表皮容易脫落的,說明已經受病害感染,必須淘汰。

2、曬種催芽:為了出芽快而整齊,在播種前一星期左右,選擇晴天,將種塊翻曬數天,使姜皮變乾發白,放入墊有稻草的籮筐內,使其頭朝內、腳朝外,一層層放好後,再蓋草簾或稻草,用繩子紮緊,放於灶的上部,利用柴草的熱煙加溫,保持筐內濕潤和20~30℃的溫度,經過20餘天幼芽長1厘米左右取出。也可放於溫室或塑膠大棚內,維持20℃以上的溫度進行催芽。催芽後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有1~2個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種。

(二)整地施肥姜喜歡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肥土,由於姜的根系少,分布範圍小,因此用來栽姜的土地還須實行深翻曝曬,使其風化疏鬆,以利根系生長發育。姜的產量高,生長期長,故需肥量多,每畝應施放腐熟牛、豬圈肥2000~2500公斤,或濃人畜糞水70~80擔作為底肥,有條件還可增加20公斤的複合肥效果更為理想。姜不宜連作,應與其它蔬菜進行3年以上的輪換栽培,防止姜瘟發生危害。

(三)播種栽培

1、播種:

(1)播種期: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低熱河谷地區以3月上、中旬為宜。經過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的可適當提早。

(2)播種量:種塊的大小與產量關係甚大,使用較大的姜塊作種不但出苗早,加快發育生長提早成熟,而且產量高,因此每塊種姜應以50~100克為宜。若以50×15厘米的田間栽培行株距計算,每畝可用姜種150~250公斤。雖然用種量較多,但姜種以後還可以收回利用。

2、栽培方法為了避免在生長期間根莖露出土面,降低品質,在栽培時必須適當進行深播,其栽培方法如下。(1)高廂栽培法:將土地平整開溝,做成廂寬1.2米,溝寬30厘米的高窄廂,每廂均勻縱開種植溝3條,施入底肥與土壤混合後,按15~18厘米的株距進行播種栽培,每畝可栽8000~9000株。這種方法在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帶(如稻田),可以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土溫,防止積水爛根。

(2)條壟栽培法:將土地深翻耙平,不做廂,按50厘米的行距開種植溝施放底肥,與土壤混合後,按15~20厘米的株距進行播栽,以後培土做成壟。此法每畝可植8000株左右,適宜在地下水位低,通風透氣性較好的梯地或斜坡地栽培。在播種時,若是經過催芽的種塊,應將芽子朝上放,未經催芽的種塊平放斜放均可。播種後復蓋5~6厘米厚的細泥土,使其儘快出苗。

(四)田間管理

1、搭棚遮蔭:姜害怕烈日照射,但散射光對生長又有好處。因此在播種出苗,秧苗高達15厘米以後,應搭成高1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鋪蓋稀疏雜草,或插狼雞葉,擋住部分陽光,降低照射強度,以利植株生長。到了秋天光照強度減弱,這時由於地下部的根莖膨大,需要較多的光照,再撤去蔭棚,增加光合作用,提高產量。或者因地制宜在陰山坡栽培,效果均好。

2、中耕培土: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長的習性,且喜歡土壤疏鬆通氣,故在生長期間應進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結合培土進行。生長前期中耕適當深些,到了中後期植株較大,且地下部已開始膨大,應實行淺中耕。培土可增厚土層,防治姜塊露出土面降低質量。通過培土,將原來的栽植平行逐漸變成壟行,使土壤濾水和透氣,有利於生長,提高產量品質。

3、追肥:姜在生長期間,應根據植株的長勢確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掌握先淡後濃的原則施用。在生長的前期由於植株不大,需肥較少,一般應少施,到生長中後期植株長大,且地下部開始結姜塊,需肥較多,應多施勤施,可在人畜糞水中加進0.5%左右的複合肥,在晴天進行施用,既作肥又作水,效果良好。

(五)採收與留種

1、採收:姜的採收與其它蔬菜不同,可分嫩薑採收、老薑採收及種姜採收三種方法。

(1)採收嫩薑,可作為鮮菜提早供應市場。一般在8月初即開始採收。早采的姜塊肉質鮮嫩,辣味輕,含水量多,不耐貯藏,宜作為醃泡菜或製作糟辣椒調料,食味鮮美,極受市場歡迎,經濟效益好。

(2)老薑採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進行。待姜的地上部植株開始枯黃,根莖充分膨大老熟時採收。這時採收的姜塊產量高,辣味重,且耐貯藏運輸,作為調味或加工乾薑片品質好。但採收必須在霜凍前完成,防止受凍腐爛。採收應選晴天完成,齊地割斷植株,再挖取姜塊,儘量減少損傷。

(3)種姜的採收,一般掌握在地上植株具有4~5片葉片時,大約在6月中下旬進行。採收時小心將植株根際的土壤撥開,取出種姜後再復土掩蓋根部。若採收過遲傷根重影響植株生長。

2、留種:留種用的姜塊,最好另設留種田進行栽培,在生長期間多施鉀肥(草木灰等),少施氮肥(如尿素等)。採收時晾曬數天,降低種塊水分進行貯藏。也可在大田生產中選擇植株健壯、姜塊充實、無病蟲害感染、不受損傷的姜塊,進行晾曬後,貯藏作種。四、病蟲害防治姜的病蟲害較少,主要是姜腐敗病(姜瘟)危害嚴重。其發病的時間多在立秋前後,尤其是在陣雨多、地勢低洼積水的情況下最易引起發病蔓延。發病初期,植株葉片尖端開始枯萎,以後沿著葉脈變黃,經過數天以後,整個植株莖稈、葉片變為黃褐色而逐漸枯死,嚴重時成片死亡。姜塊開始發病,出現水浸狀黃色病斑,並逐漸軟化腐爛,發出惡臭味。

防治方法:(1)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栽培;(2)嚴格選用無病姜種,實行種塊消毒;(3)選擇排水、肥沃疏鬆的土地栽培,開好田間排水溝;(4)及時拔掉中心病株,並在病株周圍撒石灰消毒;(5)發病後及時用50%代森按1000倍液噴霧2~3次。

相關配伍

蜘蛛咬人:炮姜切片貼之,良。(《千金方》)

臨床套用

1.乾薑散(《太平聖惠方》)治氣嗽,呼吸短氣,心胸不利,不思飲食:炮姜、桂心、款冬花各15g,炮附子30g,五味子、細辛、白朮、炙甘草、木香各1g。上為末,每服9g,加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3次。方中炮姜溫中止痛,寬胸利氣,為君藥。

2.交泰丸(《脾胃論》)治怠情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炮姜1g,巴豆霜1.5g,人參、肉桂各3g,柴胡、川椒(炒去汗,並閉目去子)、白朮各4.5g,炒厚朴(秋、冬加21g)、苦楝皮(酒煮)、茯苓、砂仁各9g,炮川烏13.5g,知母(半量炒用,半量酒洗,秋、冬去之)12g,吳茱萸(洗7次)15g,黃連(秋、冬減4.5g)煨皂角、紫苑各18g。除巴豆霜另入外,余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方中炮姜溫中止痛,行氣散寒,為君藥。

3.姜術二仁湯(《蘭室秘藏》)治脾脹善呃逆,肢體疲重,夜臥不安:炮姜、木香各1.5g,白朮、當歸各6g,茯苓9g,半夏、砂仁、厚朴、陳皮各3g,炒薏苡仁24g,生、熟谷芽12g。先煎谷芽,再取湯煎余藥服。方中炮姜溫中止痛,行氣散寒,為君藥。

相關論述

《本草分經》: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兼補心氣,祛臟腑沉寒錮冷,去惡生新,能回脈絕無陽,又引血藥入肝而生血退熱,引以黑附則入腎祛寒濕。

古籍摘要

1.《醫學入門》:“溫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腸辟,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要藥。”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濕,除臍腹之寒痞,暖心氣,溫肝經,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