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炮]

炮[炮]
炮[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炮”是一種傳統的作戰武器,殺傷力大,主要是運用發射藥作為動力來源將炮彈拋射出去的原理製成的常規武器。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炮1[páoㄆㄠ

[《廣韻》薄交切,平餚,並。]
1.用爛泥塗裹食物置火中煨烤。《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孔穎達疏:“並毛而炮之。”《禮記·禮運[1]》:“以炮以燔,以亨以炙。”鄭玄註:“炮,裹燒之也。”
2.指徑將東西放在火中或帶火的灰里煨熟。《風俗通·皇霸·三皇》引《禮含文嘉》:“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復腹疾。”宋洪邁《夷堅乙志·閩清異境》:“俄一人自外荷鉏至,架鉏於門上,趨近附火……袖中出芋十枚,炮熟,指其半與僧,自食其半。”
3.焚燒。《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令尹炮之,盡滅郄氏之族黨。”孔穎達疏:“燔、炮、爇,皆是燒也。”
4.熱;燙。張逢春《海蘭》:“這炕燒的炮得慌,睡不著啊。”
5.中藥製法的一種。把生藥放在熱鐵鍋里炒,使它焦黃爆裂。例:炮製。宋洪邁《容齋四筆·雷公炮炙論》:“咳逆者,天雄炮過,以酒調一錢,匕服。”
6.通“庖”。廚師。參見“炮人”。
7.通“庖”。烹調。參見“炮犧”。

炮2[bāoㄅㄠ]

1.一種烹調方法。將魚肉片等放在鍋或鐺中置於旺火上迅速攪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脯臘》:“食時,洗卻鹽。煮、蒸、炮任意,美於常魚。”如:炮羊肉;炮豬肚。
2.烘焙。如:濕衣服擱在熱炕上,一會兒就炮幹了。

炮3[pàoㄆㄠ]

[《廣韻》匹皃切,去效,滂。]
1.火炮。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機械發射石頭的。火藥發明後,改用火藥發射鐵彈丸。今指口徑在
大炮
二厘米以上,能發射炮彈的重型武器。火力強,射程遠。種類很多:有迫擊炮、榴彈炮、加農炮、高射炮等。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伏炮機發,使奴自踐藉,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公(袁可立)心疑之。”《清史稿·兵志三》:“令江南機器局撥解新式快槍三千枝,快炮七尊。”老舍《神拳》第四幕:“外面炮聲隆隆,隱隱有殺聲。”
2.爆竹。梁實秋《過年》:“姑娘愛花,小子要炮。我卻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腳子,別人放鞭炮,我躲在屋裡捂著耳朵。”參見“炮3仗”。
3.爆破土石等在鑿眼裡裝上炸藥後叫作炮。
《康熙字典》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同炰。《說文》毛炙肉也。《廣韻》一曰裹物燒也。《詩·小雅》炮之燔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疏》此述庶人之禮,當是合毛而炮之。《禮·內則》炮取豚若將。《注》炮者,以塗燒之為名也。《禮運》以炮以燔。《注》炮裹之也。《周禮·地官·封人》毛炮之豚。《注》爓去其毛而炮之,以備八珍。◎按註疏,合毛,去毛總曰炮。廣韻止訓合毛炙物,義猶未全。又《周禮·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注》炮祭,燔柴也。又《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注》炮土之鼓,瓦鼓也。又與庖通。《前漢·律曆志》炮犧氏之王天下也。《師古注》炮,與庖同。又《集韻》披敎切,音炮。灼也。《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注》炮,普敎反。又葉蒲侯切。《詩·小雅》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據考證:〔《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注》炮,著敎反。〕 謹照原文著敎反改普敎反。

常用詞語

詞語收集1

【炮人】廚師。炮,通“庖”。《韓非子·內儲說下》:“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發繞之。平公趣殺炮人,毋有反令。”
【炮土之鼓】瓦制的鼓。《周禮·秋官·壺琢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鄭玄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炮子】1.小的炮彈。2.槍彈;槍子兒。
【炮手】1.操縱火炮的士兵。《清史稿·食貨志一》:“八旗漢軍,其初本系漢人。有從龍入關者……以及招募之炮手,過繼之異姓,並隨母因親等類,先後歸旗,情節不一。”2.方言。指技術高的射擊手。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韓老六的兄弟韓老七帶一百多人,盡炮手,到了三甲屯。”

詞語收集2

【炮火】1.槍炮。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庶政·嚴緝私販》:“更有大夥鹽徒,南方撐駕大船,北地多驢馱負,弓刀炮火,白晝公行,莊邨任其經過,捕壯不敢稽攔。”2.指戰場上發射的炮彈與炮彈爆炸後發出的火焰。田漢《義勇軍進行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詞:“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炮為冷兵器時代終結的發端。中國古代把火藥發射彈丸的管形火器,叫作火銃,是為炮的前身。現發現最早的青銅火炮為宋遼之際製品。明代,百子連珠炮用精銅製成,發射時,聲大震耳,所擊無不摧毀。清初,炮發展到最高峰,銅質精良,鑄造精細,形制規整,紋飾華美,堪稱體大式精,代表了明代以來仿製西洋大炮的最高水平。

詞語收集3

【炮打燈】方言。爆竹的一種。點著後,發出響聲,並射出發光藥,在空中燃燒發光。
【炮仗】亦作“炮張”。
即爆竹。《七修類稿·詩文二·除夕元旦詞》引明沈宣《蝶戀花·除夕》詞:“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紅樓夢》第五四回:“外頭炮張利害,留神天上吊下火紙來燒著。”
炮竹
一本作“炮仗”。
【炮灰】比喻被迫參加非正義戰爭而送命的士兵。魯迅《且介亭雜文·拿破崙與隋那》:“殺人者在毀壞世界,救人者在修補它,而炮灰資格的諸公,卻總在恭維殺人者。”老舍《龍鬚溝》第一幕:“半夜裡查戶口,一個說不對勁兒,輕了把你拉去當壯丁,當炮灰。”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人民如果不願充當帝國主義的炮灰,他們就一定會起來用各種方式去反對帝國主義戰爭。”
【炮竹】即爆竹。《水滸傳》第一○八回:“必剝剝響不絕,渾如除夜放炮竹。”參見“爆竹”。

詞語收集4

炮車[3]
【炮衣】罩在炮上的套子。
【炮車】有車輪的炮架子。
【炮兵】以火炮、火箭炮、戰術飛彈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亦稱這種兵種的士兵。
【炮位】1.火炮安放的位置。2.爆破作業時,預定的爆炸位置。綦水源《三不吹》:“809號的炮位選得不錯,炮眼打得合乎規格,藥室安的也是地方。”

詞語收集5

炮炙[4]
【炮炙】1.烘烤;燒烤。唐李白《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詩:“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康有為《大同書》癸部第一章:“後有智者踵事增華,食則為之烹飪、炮炙、調和則益樂。”2.炮製(中藥飲片)。宋范成大《問天醫賦》:“訪和扁以制度,招桐雷使炮炙。”
【炮食】燒烤食物。《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靈,教人炮食,鑽木取火,天下生靈尊事之。”
【炮格】見“炮烙”。

詞語收集6

炮烙[5]
【炮烙】亦作“炮格”。
1.相傳是殷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荀子·議兵》:“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裴駰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隋書·刑法志》:“若紂能遵成湯,不造炮格,設刑兼禮,守位依仁,則西伯斂轡,化為田叟。”2.指用燒紅的鐵烙人的刑罰。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俺正要省約法,畫獄牢,那知他鑄刑書,加炮烙。”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二商》:“盜破扉,執大商及婦,炮烙之。”魯迅《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3.用以比喻難以忍受的痛苦。宋蘇轍《歷代論·孫仲謀》:“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4.古代烤肉用的銅格。《韓非子·喻老》:“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俞樾《諸子平議·韓非子》:“蓋為銅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炮宰】古代職掌庖廚的人。炮,通“庖”。《韓非子·難二》:“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
【炮牂】烤羊。古代八種珍食之一。《周禮·天官·膳夫》“珍用八物”漢鄭玄註:“珍,謂淳熬……炮豚、炮牂、擣珍。”參見“八珍”。
【炮捻】引起炸藥爆炸的導火線。
【炮眼】1.掩蔽工事的火炮射擊口。楊朔《百花山》:“我又疑心打仗的時候,會拿我擋炮眼。”2.爆破前在岩石上鑿的孔,用來裝炸藥。綦水源《三不吹》:“809號的炮位選得不錯,炮眼打得合乎規格,藥室安的也是地方。”

詞語收集7

炮釺
【炮釺】即釺子。在岩石上鑽鑿孔眼的工具。
【炮豚】烤豬。古代八種珍食之一。《周禮·天官·膳夫》“珍用八物”漢鄭玄註:“珍,謂淳熬……炮豚、炮牂、擣珍。”參見“八珍”。
【炮祭】古代燒柴祭天的儀式。《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三曰炮祭。”鄭玄註:“炮祭,燔柴也。”
【炮張】見“炮3仗”。
【炮塔】火炮的裝甲防護體。用來保護炮手和火炮。軍艦主炮、坦克以及海岸炮等,均採用此種裝置。一般有鏇轉式、固定式兩種。形狀有柱形、錐形、半球形等。
【炮胾】烤熟的肉塊。南朝梁沈約《高士贊》:“心安藜藿,口絕炮胾。”
【炮暑】形容灼熱。宋方岳《秋熱》詩:“秋來幾何時,炮暑乃爾劇。”
【炮筒子】比喻性情急躁、心直口快、好發議論的人。京劇《奇襲白虎團》第四場:“嗬!你這個‘炮筒子’又著急啦!”京劇《龍江頌》第二場:“你這個‘炮筒子’……怎么悶起來了!”
【炮艇】以艦炮為主要武器的艇只。主要擔負在沿海或內河巡邏,轟擊敵人的沿岸目標,掩護部隊登入,施放水雷和用深水炸彈攻擊敵人潛艇等任務。也稱護衛艇。
【炮煎】1.燒烤。泛指烹製食品。宋張耒《冬日放言》詩之三:“老妻坐我傍,餚胾屢炮煎。”2.炮製煎熬。宋陸游《離家示妻子》詩:“兒為檢藥籠,桂姜手炮煎。”
【炮煉】用加熱的方法把中藥原料里的水分和雜質除去。
【炮煨】把食物埋在火灰里慢慢烤熟。宋陸游《戲詠鄉里食物示鄰曲》:“細研罌粟具湯液,濕裹山蕷供炮煨。”

詞語收集8

【炮熬】炮製煎熬。宋梅堯臣《種胡麻》詩:“胡麻養氣血,種以督兒曹……霜前未
望台炮台
堅好,霜後可炮熬。”
【炮台】一種舊式的固定的火炮發射陣地。構築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親軍炮隊營駐大沽炮台。”如:上海的吳淞炮台。
【炮製】1.用中草藥原料製成藥物的過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強藥物效用,減除毒性或副作用,便於貯藏和便於服用等。宋陸游《夢有餉地黃者味甘如蜜戲作數語記之》詩:“有客餉珍草,發匳驚絕奇,正爾取嚼齕,炮製不暇施。”《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其性大熱有毒,依方炮製可以入藥。”清趙雨村《被虜紀略·虎口餘生》:“我這藥皆是各省會上好藥鋪揀選出來,加以炮製,真是黃金難買。”2.指烹調。王士美《鐵鏇風》第一部第一章:“老支書又去親自掌勺……炮製美味可口的手扒肉。”3.處理,辦理。沙汀《防空》:“對於這個驚人事變,若依老太太和太太的主張,是該同農會會長事件一樣炮製的。”4.制服;醫治。《紅樓夢》第七九回:“﹝夏家小姐﹞見薛蟠氣質剛硬,舉止驕奢,若不趁熱灶一氣炮製,將來必不能自豎旗幟矣。”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五:“所謂‘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就跟三期梅毒上了腦的一樣,始終是無法炮製的。”5.泛指編造;制訂。如:這個介紹經驗的講話,是他在家裡冥思苦想炮製出來的。
【炮銃】方言。爆竹。

詞語收集9

【炮鳳烹龍】1.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饌。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俺娘昨日個大開東閣,我只道怎生般炮鳳烹龍。”亦作“炮龍烹鳳”。《水滸傳》第八二回:“堂上堂下,皆列位次,大設筵宴……雖無炮龍烹鳳,端的是肉山酒海。”2.指一種肴饌名。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凡遇大典禮……有所謂炮鳳烹龍者,鳳乃雄雉,龍則宰白
炮樓
馬代之耳。”參見“烹龍炮鳳”。
【炮樓】一種四周有槍眼,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張希平《雁翎隊》:“槐哲民同志率領兩個班直撲炮樓二層。”
【炮膛】炮筒子裡放置炮彈和射擊時炮彈穿過的圓筒狀空腔。
【炮彈】火炮發射的彈藥。一般由彈頭、彈殼、引信、發射藥物、底火等部分構成。按用途分為穿甲彈、爆破彈、燃燒彈、煙幕彈、照明彈和宣傳彈等。
【炮龍烹鳳】見“炮鳳烹龍”。
【炮燔】燒烤。宋蘇軾《送魯元翰知衛州》詩:“每愧煙火中,玉腕親炮燔。”宋蘇轍《臣事策》下四:“﹝聖人﹞教之炮燔、烹飪、嫁娶、生養之道,使皆得其志,是以天下安其法而不怨。”
【炮燖】燒炙。語出宋羅泌《路史·禪通紀·炎帝》:“﹝炎帝神農氏﹞修火之利,以炮以燖。”清姚燮《雙鴆篇》:“馬死棄鞍轡,繭足徒步如炮燖。”
【炮擊】用炮火轟擊。如:停止炮擊。
【炮燥】1.灼熱。《西遊記》第四一回:“這大聖一身煙火,炮燥難禁,徑投於澗水內救火。”2.由於心中煩躁而感到身上燥熱。《紅樓夢》第二十回:“何嘗不穿著,見你一惱,我一炮燥就脫了。”
【炮犧】即伏犧。炮,通“庖”。《漢書·律曆志下》:“《易》曰:‘炮犧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
【炮艦】以火炮為主要裝備的輕型軍艦。主要用來保護沿海地區和近海交通線,轟擊敵人海岸目標,掩護部隊登入等。

象棋棋子

中國象棋棋子
炮是中國象棋兵種之一。紅方記為“炮”,黑方記為“炮”(黑方也可以記為“炮”或“包”)。
中國象棋中,炮在不吃子的時候,走法與車完全相同。吃子時必須隔著一個子(無論己方或對方的任何棋子)打,炮是象棋中唯一可以越子的棋種。
棋子價值上由於其“炮打隔子”因此中遠程作戰,其多用於牽制,和各子(主要是車)配合都很容易。在殘局要依靠仕相的力量攻守(俗稱“殘局炮還家”)。開、中局由於子多,他的“炮架子”也多,實力略高於馬,此時為他打5分。殘局“炮架子”少,實力也相應減弱,但其依靠仕相防守力強於馬(如腳踏車可勝馬雙仕卻難勝炮雙仕),因此“求和易留炮”,此時為其打4.5分。其實力等於一馬、雙仕、雙相、一仕一相。

天工開物·炮

原文

凡鑄炮,西洋紅夷、佛郎機(1)等用熟銅造,信炮、短提銃(2)等用生熟銅兼半造,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3)等用鐵造。選自《天工開物·冶鑄》

注釋

(1)西洋紅夷、佛郎機:指荷蘭和比利時。此處指這兩國傳來的炮。
(2)信炮、短提銃:信號炮、短槍。
(3)襄陽、盞口、大將軍、二將軍:明代本土所造大炮,詳見(佳兵)篇。

原文翻譯

大體說來,荷蘭和比利時等國鑄炮用的是熟銅,信炮和短槍等用的是生、熟銅各一半,襄陽炮、盞口炮、大將軍炮乃至二將軍炮等則用的是鐵。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拼音是pao的漢字

拼音是pao的漢字共有27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