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ú xū wù
【地名】
堡塢名。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六年, 權 徙治 秣陵 。明年,城 石頭 ,改 秣陵 為 建業 。聞 曹公 將來侵,作 濡須塢 。” 清 錢謙益 《刑部尚書沉公神道碑》:“仿 曹操 之開 芍陂 , 孫權 之立 濡須塢 以足餉。”
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築石頭城。呂蒙進曰:“曹操兵來,可於濡須水口築塢以拒之。”遂差軍數萬築濡須塢。建安十八年和三國魏黃初四年的兩次濡須口之戰就發生在此地,兩次戰爭均以曹軍無功而返告終。濡須塢,吳軍於濡須水口所築之塢,乃東關。今含山縣東關鎮。
濡須口實指濡須山和七寶山之間的水口。濡須山在今含山縣東關鎮境,臨河設關謂東關;七寶山在今無為縣黃龍鄉境,臨河設關謂西關。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巢湖的出口,曾為吳魏相爭的古戰場。
相關詞條
-
《濡須塢》
《濡須塢》是 宋 代詩人 龔相 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濡須口
濡須口,建安十七年,曹操起軍四十萬欲報赤壁之仇,孫權大驚商議拒敵之策,人報長史張紘病故有哀書勸孫權遷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遂命遷至建鄴(今南京)...
簡介 傳說 -
《吳·濡須塢》
《吳·濡須塢》是唐代詩人孫元晏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濡須
濡須,三國時古城,現安徽省無為縣城北邊,東南孫權曾建有濡須口,為戰時港口,吳太守朱然曾鎮守此地,現無為縣內仍建有濡須賓館,以紀念曾經的輝煌時刻。無為縣人...
三國古城 關於濡須的來歷 濡須之戰 無為濡須劉氏 -
濡須之戰
濡須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是曹操與孫權統率的軍隊之間發生的一場戰役,因發生地點為濡須而得名。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
背景 情況 濡須之戰後 草船借箭 -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
石頭城。呂蒙進曰:“曹操兵來,可於濡須水口築塢以拒之。”諸將皆曰:“上岸...甚遠。”便差軍數萬築濡須塢。曉夜並工,刻期告竣。 卻說曹操在許都,威福...飛奔過來。濡須塢內又一軍出,衝動曹兵。曹操軍馬退後便走,止喝不住。忽有千百...
回目 簡介 正文 賞析 回評 -
威震逍遙津
整備,然後從濡須入長江攻吳。東吳不得不在濡須口夾水立塢,以防曹魏南下入江...,如有邂逅,敵步騎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為由,勸孫權夾濡須水口立塢...,烽火遍及合肥、濡須等地。曹魏南下,吳守濡須以拒;孫吳北上,魏守合肥以待...
戰役簡介 實力對比 戰前形勢 戰鬥過程 具體細節 -
東關[地名介紹]
築以拒曹的關寨,卡住濡須河口,形成東關,當時又名濡須城,又因其寨似“偃月”故稱為偃月城或偃月鎢。原先城上還刻有“濡須塢”三字,相傳字為孫權所書...文化底蘊《辭海》注釋:濡須,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湖,經無為東北,含山...
文化底蘊 歷史典故 工業發展 交通 文教衛生 -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徙治秣陵。來歲,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聞曹公未來侵,作濡須塢2。十八年...了徐戎。 ②濡須塢:建築在濡須口的堡塢.夾濡須水而築。譯文孫權...。第二年,修築石頭城,把秫陵改名為建業。聽說聞曹操將要來侵,建造了濡須塢...
原文 譯文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