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橋

潮音橋

潮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為三孔石拱橋。潮音橋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個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緣“潮音”之稱取義於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禎《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迎奉觀音大士,故名”。清光緒《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觀音大士,故名:亦稱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橋時,以潮音渡為橋名,故名潮音橋。

基本信息

簡介

潮音橋潮音橋

潮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為三孔石拱橋。潮音橋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個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緣“潮音”之稱取義於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禎《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迎奉觀音大士,故名”。清光緒《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觀音大士,故名:亦稱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橋時,以潮音渡為橋名,故名潮音橋。

潮音橋位於湖州市南街東側,橫跨於雨溪之上,為三孔石拱橋。俗稱啞子橋,義稱橋里橋。潮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在此之前,是個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緣“潮音”之稱取義於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禎《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迎奉觀音大士,故名”。萬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陳幼學重建,兩端亭改為閣,加以層樓。崇幀年間,民間失火,殃及東閣,鏇即修復。歲月變遷,兩閣漸廢。橋幾經修築。最後一次修於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橋高7米,長50米,共27級石階,兩側作石質吳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橋兩端原都雕有白石臥獅,現僅存1隻。橋上石板縫中生有拘杞、石榴等。潮音橋西岸河街商店林立,為避免割斷沿河街道,建橋時西側次孔跨過人行道,這在古橋建築史上實屬少見。清光緒《烏程縣誌》記載:“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觀音大士,故名:亦稱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橋時,以潮音渡為橋名,故名潮音橋。共三個拱。民間,與“廟裡廟”府廟、“塔里塔”飛英塔並稱的,還有“橋里橋”潮音橋。關於“橋里橋”的俗稱,與“啞子橋”傳說有關。這些並稱湖州城內3大古建築。

潮音橋潮音橋

位於湖州市內南街,建於(上雨下言)溪之上,為3孔石拱橋。俗稱啞子橋,義稱橋里橋。其名之出來有兩說,一是春秋時西天目之水浩蕩而來,水經橋的約束,發出海潮之聲,舟揖經過,為避免事故,集中注意力,故禁聲,潮音、啞子之名由此而產生。二是,舊為潮音渡,以橋東慈感寺奉觀音大十故名。至於橋里橋,系傳說古時橋下有一小橋。潮音橋與塔里塔——飛英塔、廟裡廟——府廟是湖州城內3大古建築。

明嘉靖十八年(1539),湖州知府魏濟始建橋,橋之兩端有東、西二亭。萬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陳幼學重建,兩端亭改為閣,加以層樓。崇幀年間,民間失火,殃及東閣,鏇即修復。歲月變遷,兩閣漸廢。橋幾經修築,最後一次修於清嘉慶年間

(1796一1820)。橋高7米,長50米,共27級石階,兩側作石質吳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橋兩端原都雕有白石臥獅,現僅存1隻。橋上石板縫中生有拘杞、石榴等。

潮音橋西岸河街商店林立,為避免割斷沿河街道,建橋時西側次孔跨過人行

潮音橋俗稱啞子橋,又稱橋里橋。至於橋里橋,系傳說古時橋下有一小橋。潮音橋與塔里塔——飛英塔、廟裡廟——府廟是湖州城內3大古建築。明嘉靖十八年1539,湖州知府魏濟始建橋,橋之兩端有東、西二亭。萬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陳幼學重建,兩端亭改為閣,加以層樓。崇幀年間,民間失火,殃及東閣,鏇即修復。歲月變遷,兩閣漸廢。橋幾經修築,最後一次修於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0。橋高7米,長50米,共27級石階,兩側作石質吳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橋兩端原都雕有白石臥獅,現僅存1隻。橋上石板縫中生有拘杞、石榴等。潮音橋西岸河街商店林立,為避免割斷沿河街道,建橋時西側次孔跨過人行道,這在古橋建築史上實屬少見。

歷史傳說

潮音橋潮音橋

相傳四百多年以前,潮音渡口風高浪急,過往行人靠拉渡。河東有家財主,見慈感寺修好,大批香客要從潮音渡過河,是賺錢好機會,便買了一條渡船,請個啞巴替他撐船擺渡賺銀子。啞巴有心,想借擺渡之機攢些錢在渡口架座木橋。一年又一年,啞巴每年除上交財主船銀外,也積蓄些銀兩,便在渡口架了一座木橋,人們稱之為“啞巴橋”。這事惹怒了財主。擺渡錢賺不到,就叫手下人拆橋。啞巴拚死阻攔,被財主唆使手下人打死投入水中。於是激怒兩岸百姓,上告官府,並湊銀兩要修座更好的橋,以紀念啞巴。官府知道眾怒難犯,出面領著眾人在木橋上造了一座石橋。石橋下又有一座木橋,這就是“橋里橋”。年代久了,木橋已廢。為紀念這位啞巴,人們相約在橋下經過不說話。數百年來直到解放初期,一切行人和來往船隻,包括輪船開過,老大們都諄諄囑咐旅客不得說話,當地人對此默默相傳。

其名之由來有兩說,一是春秋時西天目之水浩蕩而來,水經橋的約束,發出海潮之聲,舟揖經過,為避免事故,集中注意力,故禁聲,潮音、啞子之名由此而產生。二是,舊為潮音渡,以橋東慈感寺奉觀音故名。

美食小吃

到湖州,不僅是為了去遊山玩水,還有一個重頭戲就是湖州的美食,湖州千張包是決不能錯過!還有很多小吃你可慢慢品嘗。

湖州美食首推百魚宴、湖羊、白扁豆。百魚宴集河鮮、湖鮮之大全,精心烹飪而成。成席之後,五彩斑斕、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湖州飯店是製作此席的傳統名店。

湖羊、白扁豆是湖州特產。湖羊肥而不膩、細嫩爽口,下火鍋最佳。白扁豆鮮嫩誘人,酒肉之後食之,清胃解膩。

湖州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小吃,如周生記的餛飩、諸老大的豆沙棕、丁蓮芳的千張包……足可讓你撐破肚皮。

湖州丁蓮芳千張包子店是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名店,所產千張包子以製作精細、用料名貴、味道鮮美而聞名遐邇。香港《大公報》、《中國烹飪》曾作過專題報導。

這種包子的特點是:"千張薄而韌,可包得緊密不透氣。餡心用純精腿肉、朝鮮開洋、日本干貝、孝豐蝴蝶片筍衣、炒熟芝麻製成,香濃汁鮮。絲粉白而粗,久煮不糊,柔軟入味。

湖籍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品嘗了丁蓮芳千張包子後,曾親筆寫子一個橫額贊道:"鮮而精、名乃揚。"丁蓮芳千張包子已成為湖州的傳統名點,飲譽四海。

潮音橋潮音橋

百魚宴因選用魚類水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多種刀工和烹調方法製作成500多道宴席菜餚而得名。

百魚宴為1979年由浙江湖州飯店的吳水寶、周順林、陳文學、朱士寶、楊鑫龍、吳金根、朱衛宜等一批特級廚師集體創製。它博採眾長,吸收我國川、廣、京、徽等各大菜系之精華,形成其獨具特色的魚菜風格。

主要特點是:原材料講究新鮮,刀工精細多變。多用本汁原湯,保持魚之原味;注重色好形美,重視營養搭配。既有清淡嫩滑之南味,又有鮮香鹹辣之北味;既適宜老幼,也讓青年人喜歡。

隨著季節變化不斷推出由冷盆、大菜、炒菜和湯菜組成的不同宴席。例如,春天的魚宴,是以步魚、鯽魚為主菜,鮮花陪襯,顯得春意濃濃。夏天,以黑魚為主的五環魚絲、千瓜黑魚片等佳肴,令顧客在炎火夏日食慾大振。秋天,河蟹稱雄主席,蟹黃魚腦、蟹粉鱖魚羹等珍品上席。冬天,魚鮮火鍋上桌,人們圍坐桌旁,隨著藏心魚圓、雪梅魚卷的入口,只覺身暖心樂。

變化無窮的百魚宴,給人們帶來了美食的享受,滿足了人們對營養的要求。

周邊景點

梁希森林公園位於湖州市南郊6公里處,104國道西側的鹿山林場之東,為紀念我國著名林學家、新中國第一任林業部長梁希(1883――1985,湖州雙林人)而建立的。建園過程中,得到國家林業部、中央綠化辦公室、九三學社中央的重視與支持,以及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等近50個單位、個人的資助。第一期工程1987年3月動工,1988年6月竣工。梁希森林公園,占地總面積739畝,其中高坡杉松森林494畝。丘陵低坡觀賞林64畝,果樹林81畝。整個公園的森林山與花果山配置協調,春天可賞花,夏天可避暑,秋看紅葉,冬觀雪景,加上各種蔥鬱林木與飛禽走獸,構成了獨具一格的園林風景區。

潮音橋潮音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莫乾山位於德清縣境內,因春秋末年,吳王派莫邪、干將在此鑄成舉世無雙的雌雄雙劍而得名,莫乾山以竹、泉、雲三勝景及“涼、綠、清、靜”著稱,有“清涼世界”的美譽,與北戴河、廬山、雞公山並稱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

莫乾山總面積43平方公里,屬天目山餘脈,中心景區包括塔山、中華山、金家山、屋脊山、莫乾嶺、炮台山等,主峰塔山海拔719米。莫乾山山巒起伏,植被復蓋率高達92%,風景秀麗多姿,它雖不及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卻以綠蔭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羅棋布的別墅、四季各異的迷人風光稱秀於江南,有著“江南第一山”的美譽。

“中國大竹海”位於浙江省安吉縣港口鄉,西連著名的亞洲第一蓄能電站天荒坪,南距杭州市58公里,北離湖州市70公里,至上海220公里。景區總面積666.7萬平方米,是浙江省最著名的大毛竹示範基地,不是世界亞非拉十七國毛竹科學培育基地,有“中國毛竹看浙江,浙江毛竹看安吉,安吉毛竹看港口”之譽。景區內大毛竹連山遍坡,壯觀幽深;大毛竹青翠茁壯,直徑普遍有10餘公分,最大的達17公分,曾被中國農業展覽館收藏展出。

購物

潮音橋潮音橋

湖筆是我國傳統工藝書畫工藝品,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稱,自古以來一直為文房四寶之首。湖筆發源於浙江省湖州市的善璉鎮,秦代大將軍蒙恬始創湖筆。湖筆選料精細,製作精湛,具有尖、齊、圓、鍵四大特色,被書畫家譽為“筆穎之冠”。主要原料是山羊毛、野兔毛、黃鼬尾毛,以純、淨、冬、宿為上品。湖筆種類繁多,大致分為羊毫、紫豪、狼毫、兼毫四大類。目前湖筆已達二百多個品種。湖筆是饋贈親友的藝術佳品,甚而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現在湖筆中的“蘭亭”、“鵝池”、“右年書法”、“金不換”、“翠亨春”等品牌都是禮品中的上乘之作。它們地筆桿用紅木、湘妃竹、紫竹等製成,上面鐫刻相應的款識或文句,高雅堂皇,成為國內外人士選購的佳品。

湖州城東30公里的雙林鎮,地處杭、嘉、湖之間的水網地帶,襟山帶水,氣候濕潤,歷來盛產蠶勇,繅絲業和生產續絹的家庭手工業十分發達,是中國著名的綾絹產地。綾絹用純桑蠶絲織制而成,又有“鳳羽”之美稱。

潮音橋潮音橋

綾絹生產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三國時,雙林地屬東吳,所產續絹已享盛名,有“吳續蜀錦”之稱。南朝梁武帝時期,雙林續絹生產已相當發達,並經由廣州,銷往林邑(越南)、天竺(印度)、扶南(高棉)等十多個國家。從唐代起,雙林絹被列為貢品。到明朝嘉靖年間,雙林鎮已有幾千家續絹生產戶。清朝乾隆年間,鎮上有絹莊20多家。1919一1921年是雙林續絹生產最盛時期,全鎮有腳踏手拉織機2000多台,年產續絹240多萬米。

雙林續絹有輕花、闊花續、雙色花續、畫絹、礬絹、宋錦等14個品種,有竹菊、冰梅、雲鶴、雙鳳、錦龍、帶子鳳、麒麟等70多個花色。

中國書畫的裱糊材料,歷來以綾絹為主。綾絹是“續”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兩者相比,絹宜於代紙作畫書寫,便於長久保存;而續用於裝話更勝,其縮水率與宣紙基本一致,裝括平挺,畫面不打皺。綾雖薄,但經緯均勻,不易露底,且色澤優美、秀麗、雅致。雙林續絹輕似霧,軟似錦,薄苦蟬冀,花則若隱若現,是裝裱書畫最理想的材料。

潮音橋潮音橋

安吉地處西苕溪上游,西天目山北麓。境內多崇山峻岭,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竹類植物生長繁育,因此有"竹鄉"之稱。

安吉的天目筍乾,用石竹筍加工而成。筍脯即筍乾,其色綠,所以又稱"綠筍",上海人稱為"扁尖"。天目筍乾,品種有小挺、禿挺、肥挺、筍尖、焙熄頭等。其特色為:肉質厚嫩、色美形佳、醇香味鮮、營養豐富。調味佐餐可與"開洋"媲美。

有關文章

最近鍾老師要求同學們寫一篇家鄉風景的作文。湖城的幾大公園對於好好來說已經熟得不能再熟,筆下的文章似乎都是在炒冷飯。我想帶好好去看一看我們湖城最古老的石橋之一----潮音橋。

說來慚愧,我的父親是地道的湖州人,小時候我也常常來湖州的親戚家玩。來到湖州安家落戶已有十一個年頭。雖然也聽說過“塔里塔”“廟裡廟”“橋里橋”這遠近聞名的湖城三絕,但對這些古建築的認識卻只限於皮毛,從未真正地走進過它們。

潮音橋潮音橋

星期天我們一家起了個大早。在我的印象里潮音橋大概是在南街的某一座房子的背後。把車停在一旁的小巷裡,慢步尋訪。未曾想潮音橋就安靜地隱密在潮音大廈的身後。靜謐,毫不聲張。

潮音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為三孔石拱橋。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個渡口,緣有大批的香客去慈感寺進香的必經之渡口,故又叫“潮音渡”。

潮音橋高7米,長50米,寬5米。橋面由整塊的石板鋪成,千年的風雨已將它洗刷班班駁駁。橋兩側置罕見石質吳王靠,可供行人坐息。叫人不得不為古人的絕妙設計而讚嘆。

西側的橋孔中建有一座小石橋,橋欄上還雕刻著栩栩如生的蓮花圖案。小橋其實就是一行人道,以避免割斷沿河街道而造的。橋上橋下均可通行人。按照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潮音橋已頗具有立交橋的雛形。

今天老湖中對面建起了潮音新橋讓人們的交通更加便捷,潮音古橋已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作為湖州城裡保留至今的唯一的明代古橋,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千年的滄桑,更多的是厚重的吳越文化底蘊讓後人去思索和品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