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

漢語言

漢語,即漢民族共同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共和國、馬來西亞等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14億(3000萬人作為第二語言)。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定義

漢語的標準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東北官話為輔助逐漸形成的。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卻又不等同於北京話,是摒棄了北京語音中不規範的語音現象而形成的。漢語的標準語在中國大陸稱為國語,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國語,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和 漢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統一與規範,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範的語法,但是地方方言分歧較大。可是由於書面語言規範,沒有地方語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繫中國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但是文言文中的某些部分仍以成語的形式保留在現代漢語中。

都說漢語難學,其實漢語語法是很簡單的,漢語無任何時態變化,動詞、形容詞也無變化,無連讀,語言簡練,發音清晰,語速緩慢。是很容易學的一種語言。難學的是漢字、聲調、輕重讀、語氣等。不過,漢語的虛詞有些時候會造成一些複雜的語法現象,對學習造成了一些障礙。此外,漢語的一些特殊辭彙、特殊搭配也會給學習漢語帶來一點障礙。

研究方法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韻母都是ang,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裡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在書面上就寫成4個不同的字。 聲母都是輔音。最複雜的韻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 3部分組成。韻尾有的是輔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輔音聲母有23個。介音有i、u、ü3個。輔音韻尾有[n]和[ŋ],元音韻尾有i和u。在組成音節的聲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 4部分里,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沒有,其餘 3部分都不是必須出現的。這種情形可以從表 1音節的成分舉的例字里看出來。北京話的聲母見表 2北京話聲母,北京話的韻母見表 3北京話韻母。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國語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併加上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拼音的要領是:“前音(聲母)輕短後音(韻母)重,兩音相連猛一碰。”拼音時要牢記國語聲母和韻母的配合規律: 聲母n、l及零聲母與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都有拼合關係。 聲母f、g、k、h、zh、ch、r、z、c、s只同開口呼、合口呼相拼。 聲母j、x、q只同齊齒呼、撮口呼相拼。 開口呼、合口呼韻母同除去j、q、x外的其他聲母都有拼合關係。 撮口呼韻母只同j、q、x、n、l及零聲母有拼合關係。 拼音時還要注意讀準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音值。要讀聲母本音,不要念呼讀音(教學中,在聲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發出的音叫呼讀音);要把韻母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不要把韻頭、韻腹、韻尾分解開再臨時拼合;要看清調號,讀準調值。 常用的拼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聲韻兩拼法——把韻母當作一個整體,拿來跟聲母相拼。如:h-ào→(浩)。 聲母兩拼法——先找準聲母發音部位,擺好發音的架勢,然後一口氣念出韻母,拼成音節。如:拼讀bā(巴),先閉上雙唇,憋住一口氣,擺好發b音的姿勢,然後一口念出a,成為音節。 三拼連讀法——是把帶介音的音節分析成聲、介、韻三個部件,拼音時連讀成一個音節。如:q-i-áng→qiáng(強) 聲介合母和韻母連線法--是把聲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來,構成一個拼音部件,再同隨後的韻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漢字演變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朝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漢字漸變

語素文字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型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繫。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繫。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合體字種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今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今“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今“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國語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型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朝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可是現今一般人說“立早章”(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係。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000多個簡化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現今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國語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而且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畫。

例如,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書名中的“Q”字,據魯迅自己說,也是受拉丁化的影響。 漢語不能拉丁化的有力證據《施氏食獅史》趙元任【備註:《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國語發音都是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國語朗讀或者拉丁化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學科分支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漢語及語言學、中國文學等方面的系統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相關部門從事漢語言文字的教學科研、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管理及語言套用方面實際工作的語言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及語言學、中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思維和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調查研究、語言教學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漢語及語言學、中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語音實驗技能、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漢語教學法;

3.具有哲學和文史知識基礎,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和社會調查能力;

4.了解我國有關語言文字的方針、政策、法規和當前語文文字工作任務;

5.了解語言文字研究的理論前沿和漢語科技套用的前景;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浯、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中國語言學史、計算語言學、漢語史、漢語方言調查、邏輯學、歐美語言學、實驗語音學、中文信息處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語言調查、教學實習、論文寫作等,一般安排10--15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 對外漢語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古典文獻 中國語言文化 套用語言學 華文教育 文秘

著名理論

基本資料

漢語言與文學漢語言與文學

書名: 漢語言與文學

作者: 姚曉柏 主編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01-01

出版地:ISBN: 9787810826679

價格: 28

內容簡介

本書共設漢語言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近現代文學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基礎知識概述、作品選編和思考與練習。其中,基礎知識概述主要說明了漢語言的產生、發展及其特徵、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文學各個時期的發展概況,以及各個時期重要作家的創作風格;作品選編是教材的主幹,所選的對聯及古代文學、近現代文學作品注重針對性、經典性和時代性;思考與練習突出各單元的知識點,注重點和面的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