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善書

漢川善書

善書是一種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自清乾隆年間形成曲藝形式以來,已有260年的歷史,曾盛行於湖北全省、河南開封、四川樂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漢川市的善書藝人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曲種。俗稱宣講善書。因藝人常用"未開言來,淚流滿面"開場,故民間戲稱其為"未開言"。流傳於漢川、天門、沔陽、潛江、孝感、黃陂、雲夢、安陸一帶,其中以漢川最盛,故又有"漢川善書"之稱。

信息

漢川善書

時間:2006年

類別:曲藝

地區:湖北

編號:Ⅴ-33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漢川市

漢川善書 漢川善書

簡介

善書是一種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自清乾隆年間形成曲藝形式以來,已有260年的歷史,曾盛行於湖北全省、河南開封、四川樂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漢川市的善書藝人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曲種。俗稱宣講善書。因藝人常用"未開言來,淚流滿面"開場,故民間戲稱其為"未開言"。流傳於漢川、天門、沔陽、潛江、孝感、黃陂、雲夢、安陸一帶,其中以漢川最盛,故又有"漢川善書"之稱。

藝術特色

善書是民間文學範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一。據四川天日鎮古墓出土的"說書俑"所析,遠在漢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現了散韻相同,說唱並茂的"駢文"和"俗講"。宋元以後,說唱文學的種類日益擴大,明代永樂年間便有"欽頌善書"印行天下。清代時,善書由案頭文學發展成講唱文學,且產生了善書曲藝,流行於八旗直隸各省,後北衰南盛,除流行於湖北的武漢、孝感、荊州和黃岡等市縣外,在上海、重慶、河南開封、四川萬縣、湖南津市等也有從事這種宣講活動的藝人。新中國成立之後,南方的善書漸趨消亡,惟湖北漢川、蔡甸、仙桃一帶的藝人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曲種,且逐步形成了以漢川為中心的"漢川善書"。

善書之所以在漢川生根、開花、結果,是由於歷史上漢川是眾水匯歸之區。清代至民國,襄河兩岸開出九條支津,匯歸漢水,水鄉逐漸變成平原,民眾也逐漸由捕撈轉至耕種,生活日趨安定,對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間,官家宣講聖諭漸為民間宣講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鄰里、救難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節、中元節前後宣講,後逐漸發展到經常性的活動,並可在田頭地邊、街頭巷尾、茶樓酒肆宣講,深受鄉民歡迎。1936年前後由鄉間進入武漢等城鎮。

歷史溯源

善書是民間文學範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一。據四川天日鎮古墓出土的"說書俑"所析,遠在漢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現了散韻相同,說唱並茂的"駢文"和"俗講"。宋元以後,說唱文學的種類日益擴大,明代永樂年間便有"欽頌善書"印行天下。清代時,善書由案頭文學發展成講唱文學,且產生了善書曲藝,流行於八旗直隸各省,後北衰南盛,除流行於湖北的武漢、孝感、荊州和黃岡等市縣外,在上海、重慶、河南開封、四川萬縣、湖南津市等也有從事這種宣講活動的藝人。新中國成立之後,南方的善書漸趨消亡,惟湖北漢川、蔡甸、仙桃一帶的藝人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曲種,且逐步形成了以漢川為中心的"漢川善書"。從唐代的“俗講”到由它發端而產生的眾多說唱藝術中,唯獨不見漢川善書在歷代藝術史中的記載和論述,而它豐富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史,都將豐富和完善整個說唱藝術史。發掘、搶救、保護漢川善書,對於建設精神文明、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善書之所以在漢川生根、開花、結果,是由於歷史上漢川是眾水匯歸之區。清代至民國,襄河兩岸開出九條支津,匯歸漢水,水鄉逐漸變成平原,民眾也逐漸由捕撈轉至耕種,生活日趨安定,對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間,官家宣講聖諭漸為民間宣講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鄰里、救難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節、中元節前後宣講,後逐漸發展到經常性的活動,並可在田頭地邊、街頭巷尾、茶樓酒肆宣講,深受鄉民歡迎。1936年前後由鄉間進入武漢等城鎮。

由於善書是一種敘述體,不象戲劇那樣要求化妝,其形式簡單,易於繼承,故善書很快被人接受,並發展演變成為漢川的曲藝曲種。善書初為一人宣講,後發展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講。多人宣講時,有"主案"與"宣詞"之分。主案重說講,宣詞(又叫答詞)說兼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講"、"答"、"對"等項,內容多高台教化和勸善祈福的色彩。主案自始至終說講故事,宣詞則隨主案人詮釋故事情節,分扮各種角色上場或退場。語言通俗易懂,有問有答,有講有唱。善書曲目有"案"、有"傳",合稱"案傳"。取材於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謂之"案";取材於民間故事者謂之"傳"或"書"。善書的唱詞為十字句。上下句式結構。不隨意增字減字,一韻到底。主腔叫"宣腔",速度舒緩,節奏自由。善書原為徒歌形式,現經改革加入絲弦伴奏。唱腔曲調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羅腔】、【怒斥腔】、【哀思腔】等。傳統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頭》、《蜜蜂記》、《生死牌》等。新曲目有《雙團圓》、《飛鴿案》等。

漢川善書按講唱的場所不同分兩類,一類是"場書",即在固定的書場、茶館中講唱,在漢川城區和馬口鎮邱子村有兩個書場常年表演;另一類是"台書",即每年春節到農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壽、婚喪嫁娶等鄉間大事,是善書表演最集中時段,許多鄉村都要搭台請善書藝人講書,而且有俗規,要講就要連續講三年,每年講三場。當地不少老人都保留著童年時期擠在台前聽善書的美好記憶。

傳承意義

"漢川善書"現存優秀名篇300多篇,經常宣講的有100多篇,專門從事宣講創作"漢川善書"的人員有300多人。

進入新世紀,受外來文化衝擊和多元文化的興起影響,加之一些有造詣的老藝人相繼辭世,年輕世人能獨樹一幟的少,一些優秀的曲目瀕臨失傳。漢川善書在當前的傳承發展遇到了空前困難,青年藝人斷檔,傳統流失嚴重,亟需扶持保護。

影響

漢川善書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山口大學教授何部泰記曾於2002年和2004年兩度到漢川市文化館考察漢川善書的講唱活動,並在日本出版了研究專著。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川善書:盼走“二人轉”復興路

台上一張桌、一把扇、一醒木、兩話筒,4人輪番講唱。台下30多人洗耳靜聽,掌聲伴著淚水。香火渺渺,傷人心弦:漢川善書,怎樣才能不成為絕響?日前,記者走進狹小的漢川善書文化館,當地居民希望這一盛極一時的文化能煥發新生。

曾盛極一時
善書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起初為傳誦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變成宣講“十全大善”。

歷史上,漢川藝人將積善的理念,融入當地楚劇當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歡樂腔、怒斥腔等13種表現形式。通過宣、講、答、對等,活靈活現表現故事情節,受到民眾歡迎。在周邊善書逐步消亡的時候,漢川善書一脈獨存,並紅極一時,與黃陂花鼓、陽邏高蹺一起被譽為“湖北三盛”。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漢川馬口南河一帶說書最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路、電視的興起和普及,善書漸漸衰落。

藝人宣講善書,一個故事要講3到4場,每場3-4個小時;唱腔以哭腔為主,渲染悲涼氛圍;宣講的400多個腳本,主要是清朝或民國時期的故事;新創作的腳本,多半移植於民間傳說,或者添加神話色彩。有些不與現代人的口味合拍。

漢川善書省級傳承人熊乃國介紹,善書藝人的生存狀況較為艱難。現在開辦的善書館,每天三四十人聽書,一人收費2元,茶水、電費、人工每天最少支付10元,4-6個善書藝人所得寥寥無幾。

原來100多位善書藝人,現在只剩20多人。

新腳本或能重回榮光
2006年6月,漢川善書入選國務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忠德被確定為漢川善書國家級傳承人,給善書藝人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同時,漢川組建專人開始收集、整理腳本,錄製宣講錄像,存檔備案,包裝善書藝人等。但想讓善書文化重回昔日榮光,還很難。

“天天都是才子佳人,古代傳說,時間長了就沒人聽了!”漢川一退休職工認為,首先應該創新腳本,“如果把去年"信義兄弟"的故事,編成善書,肯定大家願意聽。”

馬口文化館館長鬍萍認為,“二人轉”曾經也走向衰落,但後來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和文化內涵,搬上舞台後,很快就走紅市場。“在表現形式上,把善書和小品、相聲等藝術調和一下,時長縮短一點,情節濃縮一下,善書肯定還是有市場的。”胡萍同時表示,要勸善不一定非得哭。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何祚歡也認為,漢川善書的土腔土調,融入了勸人向善的理念,有較強的時代意義,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