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痰丸

滾痰丸

滾痰外可泄火逐痰,治療實熱頑痰證。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或繞項結核,或口眼蠕動,或不寐,或夢寐奇怪之狀,或骨節卒痛,難以名狀,或噎息煩悶,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有力。

基本信息

滾痰丸

來源

《玉機微義》卷四引《養生主論》。

異名

礞石滾痰丸(《痘疹金鏡錄》卷上)。

組成

大黃(酒蒸) 片黃芩(酒洗淨)八兩各240克 沉香半兩15克 礞石一兩30克(捶碎,同焰消30克,入小砂罐內,及稍蓋之,鐵線練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 一方加硃砂60克研為細末為衣

用法

上為細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量虛實加減服,清茶、溫水送下,臨臥食後服(現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6~9g,日1~2次,溫開水松下)。

功用

泄火逐痰。

主治

實熱頑痰證,發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或繞項結核,或口眼蠕動,或不寐,或夢寐奇怪之狀,或骨節卒痛,難以名狀,或噎息煩悶,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有力者。現用於精神病、癲癇身體壯實者。

禁忌

體虛及孕婦不可輕用,以免損傷正氣。

方論

(1)實熱頑痰,多由實火熏灼津液,痰熱結滯而成,因其積久膠固,粘稠難咯。若積久不去,則變幻多端。若痰熱上蒙清竅,則發為癲狂,或為昏迷;擾亂心神,則驚悸怔忡,夜不能寐,或夢寐奇怪之狀;痰熱壅肺,則咳喘痰稠,甚則噎息煩悶;痰阻氣機,則胸脘痞悶;痰火上擾,則眩暈耳鳴;痰濁留滯經絡、關節等處,又可出現口眼蠕動,繞項結核,或骨節卒痛;肺與大腸相表里,若痰火壅肺,腸腑不通,則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而厚,脈滑數有力,也為實熱頑痰之徵。本證病機要點為實熱與頑痰互結,積久膠固,留滯臟腑經絡,治療非一般祛痰藥所能除,當用峻猛之品,泄火逐痰,通腑降濁。

(2)方中以硝煅礞石為君,取其猛悍重墜之性,墜痰下氣,攻逐陳積伏匿之老痰。以大黃為臣,苦寒降瀉,蕩滌實熱,以開痰火下行之路,使痰積惡物,從大腸而出。黃芩善清上焦之熱,消成痰之因,並協大黃以泄火下行,使火降則痰降,熱去濁消;沉香沉降下行,為諸藥先導,以加強墜痰之力,其調中悅脾,兼制礞石重墜得胃之弊,共為佐使。四藥相合,藥專力宏,泄火逐痰之力甚猛,可使實熱老痰迅速盪除。方名“滾痰”,即是速去之意。

(3)本方礞石雖為逐痰要藥,但大黃也為必用之品,其假硝、黃等瀉下之藥滌除腸垢痰火,方可使伏匿膠固之老痰從大便而出。“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速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醫宗金鑒》)

(4)制方特點:主用重墜猛悍之祛痰藥,配伍通腑瀉下之品,逐降痰火從大腸而出,體現了通腑逐邪的制方思路。

配圖

清火滾痰丸清火滾痰丸

【運用】

1.本方主治以實熱頑痰上蒙清竅或內擾心神之證為主,臨床當以癲狂驚悸,咳痰粘稠,膠固難咯,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脈滑數有力為依據。
2.精神分裂症、癲癇、神經官能症等屬痰火內閉者,均可套用。

注意事項:因本方藥力較峻,凡中氣不足,脾腎陽虛、孕婦等,皆應慎用。

〖附方一〗

冷哮丸(《張氏醫通》)

組成:麻黃 泡 川烏 生 細辛 蜀椒 白礬 生 牙皂 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陳膽星 杏仁 去雙仁者,連皮尖用 甘草 生,各一兩[各3克] 紫菀茸 款冬花 各一兩[各3g ]

用法:共為細末,薑汁調神曲末打糊為丸,每遇發時,臨臥生薑泡服二錢[6克],羸者一錢[3克],更以三建膏貼腧穴中。服後時吐頑痰,胸膈自寬。服此數日後,以補脾肺藥調之,候發如前,再服。

主治與功用:溫肺散寒,滌痰化飲。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發喘嗽,胸膈痞滿,倚息不得臥。

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烏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細辛 乾薑 蜀椒各二兩 上切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黃丹收膏,攤成,加麝香少許,貼肺俞及華蓋、膻中穴。

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為內外俱寒之實證。方中以麻黃合細辛散外寒,蜀椒合川烏溫里寒,皂角合膽星化頑痰,白礬合半夏燥濕痰,紫菀、冬花、杏仁利肺止咳化痰。方中用藥較為燥烈,虛人慎用。

〖附方二〗

竹瀝達痰丸(《雜病源流犀燭》)

組成:大黃、黃芩各240g 沉香15g 礞石煙硝煅過,30g 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白朮、人參各9g

用法:以竹瀝一大碗,薑汁三匙攪勻曬乾,如此五、六度,以竹瀝、薑汁和丸,小豆大,每服一百丸,臨臥米湯送下。

功用:泄火逐痰,扶正祛邪。

主治:脾虛頑痰證。痰涎凝聚成積,結在胸膈,咯吐不出,目眩頭鏇,腹中累累有塊,體虛脈虛者。

竹瀝達痰丸是由礞石滾痰丸合六君子湯再加竹瀝、薑汁而成。兩方都有泄火逐痰之力。但礞石滾痰丸純為攻邪之方,故正虛者不宜。竹瀝達痰丸則又兼益氣健脾,和胃化痰,為祛邪兼顧扶正之劑,適用於痰涎凝聚胸膈而健脾胃氣虛者。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