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腎益氣湯

溫腎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具有健脾溫陽,化飲平喘之功效。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見心悸,氣喘,下肢水腫,頭暈乏力,喜暖畏寒,面色無華,苔薄白或白滑,脈細數無力或結代。症見心悸,氣喘,下肢水腫,頭暈乏力,喜暖畏寒,面色無華,苔薄白或白滑,脈細數無力或結代。

基本信息

組成

附子15—30克,肉桂3—10克,白朮10—15克,茯苓15—30克,麻黃6—15克,黃芪15—30克,生薑15—30克。

用法用量

先煎附子30—40分鐘.放人麻黃繼續煎30分鐘,然後將預先浸泡30分鐘的白朮、茯苓。黃芪、生薑納入,再共煎30分鐘,倒出頭煎後,繼續煎60分鐘。每日l劑,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共成150毫升,娟沖肉桂(用剛煎出的藥液在蓋碗內沖泡肉桂),日分3次溫服。

功用

健脾溫陽,化飲平喘。

主治

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見心悸,氣喘,下肢水腫,頭暈乏力,喜暖畏寒,面色無華,苔薄白或白滑,脈細數無力或結代

方義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是指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喘咳、足腫、心悸、脈細數無力或結代為主證。證屬心脾腎之陽氣虛衰,痰飲水氣上凌心肺,肺失肅降,極易發生厥脫。本方取苓桂術甘湯和消水聖愈湯並結合長期臨床經驗化裁而成,用附子、肉桂助心脾腎之陽氣;黃芪、白朮、茯苓益氣健脾以化水濕;麻黃、生薑散飲平喘。全方功能健脾溫陽,化飲平喘,標本兼治。

運用

診斷要點:心悸,氣喘,下肢水腫,頭暈乏力,喜暖畏寒,面色無華,苔薄白或白滑,脈細數無力或結代。

加減化裁

小便量極少,高度水腫者加葶藶子、木通、車前子、澤瀉;口唇紫紺,悶顴暗紅有瘀血表現者加丹參、當歸、紅花、桃仁、黑醜;兼夾外邪.痰獨化熱者加蘆根、杏仁、黃芩、龜腥草等。

使用注意

須限制病人食鹽量,特別是水腫嚴重者,更應注意。

重要文獻摘要

《胸脅痛》:“溫腎益氣湯,附子10g,川芎15g,延胡索10g,仙靈脾10g,黃芪15g,白朮15g,補骨脂15g,丹參15g,黨參15g,石菖蒲l5g,紅花10g,乾薑6g,5-4:片6片(沖服)。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溫陽益氣,活血通脈。”

中藥方劑之溫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