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西鎮

湯西鎮

湯西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地處縣城西鄰,總面積182.6平方公里,有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3899人。全鎮耕地面積24388.7畝,其中水田20788.7畝,旱地3600畝,人均耕地0.47畝,山地面積23萬畝,是豐順縣的人口、農業大鎮。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西岩勝境 西岩勝境

湯西鎮位於豐順縣城西郊,在東經115°30'35''--116°41'40'',北緯23°36'52''——24°13'20''之間,總面積196.29平方公里,西與革命老蘇區八鄉山鎮相交界,北與北斗鎮、東與湯坑鎮相連,南與湯南鎮、埔寨鎮相鄰。交通便利,省道228線貫穿鎮內19.8公里,梅汕高速公路穿越全鎮。有耕地面積34792.9畝,其中水田29971.2畝,旱地4821.7畝,人均耕地0.6畝,山地面積23萬畝。鎮區內有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題詞“落漢鳴泉”並鐫刻岩壁而聞名古今的豐順八景之一“揭嶺飛泉”等名勝,有著名僑鄉的美稱。近年來,先後多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其中2003年度獲縣“鎮級主要經濟指標考核二等獎”,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評為“脫貧奔康攻堅先進鎮”;2004年被豐順縣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被省委組織部、省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廣東省農村黨員基層幹部科技素質培訓工作先進單位”等。

自然資源

鎮政府與縣城以榕江北河一河之隔,年平均氣溫21.04°C,降雨量1776.1毫米,雨日159.2天,日照時數1938.8小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主要資源有:森林、水力、礦產(以葉臘石和民用石為主),礦源品位高,有較好的開發前景。

人口民族

鎮行政轄新湖、雙湖、石江、西城、河西、南礤、雙鹿、蕉潭、和安、新嶺、大羅、新興12個 行政村民委員會和1個潁川社區居民委員會,有104個村民小組。2006年全鎮12868戶54624人,其中農業人口10108戶50936人,非農業人口2760戶3688人。2007年全鎮13197戶54884人,其中農業人口10377戶51158人,非農業人口2820戶3726人。

行政區劃

2013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湯西鎮下轄:1個社區居委12個村委會
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441423104199121穎川社區居委會
441423104200220南礤村委會
441423104201220河西村委會
441423104202220西城村委會
441423104203220石江村委會
441423104204220蕉潭村委會
441423104205220雙鹿村委會
441423104206220和安村委會
441423104207122雙湖村委會
441423104208122新湖村委會
441423104209220新嶺村委會
441423104210220大羅村委會
441423104211220新興村委會

經濟狀況

概況

2006年,全鎮社會生產總產值4.22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2.52億元,人均純收入3877元;200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

5.2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3.2億元,人均純收入3962元。

第一產業

該鎮堅持以工業發展理念謀劃農業,以豐順威華罐頭廠為龍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著力幫助解決產、供、銷問題,發動民眾大面積種植甜玉米。建有1個甜玉米基地,全鎮兩造種植甜玉米面積達1萬畝以上;同時,發動民眾種植青蒿、魚藤和香芋、水果、蔬菜等;充分利用被廣東省科技廳評為“養殖專業鎮”,溫氏家禽有限公司年產2000萬隻的養雞場和年產5萬頭的養豬場落戶該鎮的契機,鼓勵民眾養魚、養雞、養豬,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全鎮有養殖專業戶758戶,水產養殖面積6000多畝,是梅州市最大的禽畜水產養殖基地。

湯西鎮是農業大鎮,是豐順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鎮。重點培育發展以禽畜水產養殖業為主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以豐順溫氏家禽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公司+農戶”的模式,推進禽畜水產養殖產業化。迄今形成了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和設施規範化的生產格局,形成了引、育、繁、推相結合,科農貿一體化禽畜水產養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2004年禽畜水產養殖業產值達3.28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7%,其中養雞產值2.32億元、養豬0.42億元、養魚0.54億元。向市場提供肉雞和商品苗雞1710多萬隻,肉豬和商品苗豬3.1萬頭,水產品6600噸,實現銷售收入3.08億元。成為該鎮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梅州市最大的禽畜水產養殖基地。

該鎮已於2005年8月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批准為廣東省技術創新試點鎮。

第二產業

該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崇商重企理念,為進駐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全程關注企業發展,從企業來考察開始,就與企業保持密切的溝通關係,隨時了解掌握企業進駐、生產、發展情況,發現企業有困難,隨時給予協調解決,把企業的進駐、生存和發展掛在心頭,著力在辦證、辦照、用地、用工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支持,切實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幫助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落戶湯西工業園的企業有8家,小水電企業5家,種養企業3家,房地產、旅遊開發企業2家。其中,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的有16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有9個。

2007年,鎮、村、聯戶及個體企業有375個,從業人員2000多人。工業企業門類主要有電力、鋼鐵、運輸、建築、礦產、甜玉米加工廠、石臘等7個行業。鄉鎮企業總產值34552萬元,實現利稅1130萬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該鎮黨委、政府在重視企業生產發展的同時,注重抓好路橋和農村飲水解困及安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一是建設石橋大橋。於2007年5月7日開通的石橋大橋,籌資300多萬元,全長84米、寬15米、高5.6米。二是整修工業園段道路。2007年,籌資108萬元對園區內道路進行維修,切實解決民眾反映的行路難問題。三是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該鎮加強領導,採取措施,落實責任,把自來水主管道從縣城供水網接進該鎮。第一期工程已解決了雙湖、和安、石江等村8000多人的“飲水難”問題。工程仍在實施中,自來水網路不斷向居民住戶覆蓋。四是實施新農村建設和安居工程。該鎮通過鼓勵村民養雞、養豬,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回響上級的號召,改水改廁,清理污水溝,安裝路燈,亮化、綠化、美化環境,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後建設了和安村和曾自然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雙湖村危房改造示範點。五是成片整理土地。完成了大羅村、雙鹿村共400多畝的土地整理工作。六是加大旅遊開發力度。籌資300多萬元重建南礤村永福古寺。古寺的落成竣工,為該鎮增添了一處旅遊勝地。

文教衛生

全鎮共有湯西中學1間完全中學,潁川中學、石江中學2間初級中學,18間完全國小和7個教學點。教職工465人(其中中學教職工214人,專任教師192人),國小教職工251人(專任教師251人)。全鎮中學生3135人,小學生5102人。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級各部門的重視下,2002年湯西中學復辦高中,2007年考上2A線2名,2B線2名,大專線以上13名。兩年來,鎮黨委、政府為了實現“科教興國”的宏偉目標,堅持把基礎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想方設法加大教育的投入,切實抓好“改危”和“改薄”的工程,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設備設施。抓好學校教育建設,新建了潁川中學梅琴科技大樓、新嶺學校陳香答教學大樓,同時新建雙湖力帆光彩學校,已完成基礎建設工作。積極推行“教育基金”的扶貧助學工作,確保貧困兒童有書讀、有學上,解決民眾讀書難問題。

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已開通了農信通,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全國、全省的農村政策、實用技術和各種農產品的市場信息,不斷最佳化通信網路,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大大加強,並順利開通了寬頻網和區信通;全鎮有衛生院1間,病床35張;新建合作醫療站1個,建築面積750平方米。該鎮有43000多人參加2008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00%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綜合治理

該鎮黨委、政府堅持“抓穩定也是抓發展,穩定是第一責任”的理念,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綜治工作中心的工作,認真排查民生信訪問題,妥善解決長期累積的和社會發展中新產生的不穩定因素,有效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該鎮對21項民生信訪問題高度重視,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深入的拉網式排查摸底,對排查出來的涉及21項民生信訪問題和存在的不穩定因素,明確責任,制訂措施,確保逐個擊破,做到“問題不查清不放過、矛盾不化解不放過”,並制訂了《關於開展“星級調委會”創建活動的通知》(豐湯西鎮委[2007]13號),規定一年內凡無上交民生信訪糾紛和民事等案件的,3000人以下村獎勵人民幣1000元,3000人以上至4000人以下的村獎勵人民幣1500元,4000人以上至5000人以下的村獎勵人民幣2000元,5000人以上的村獎勵人民幣2500元。其次還規定每上交1宗民生糾紛和民事案件,扣獎勵金300元,上交3宗以上的民生信訪糾紛案件,不予獎勵的辦法。切實加強了領導,確保了社會穩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