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蘇區反“圍剿”

湘鄂西蘇區反“圍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西蘇區)紅軍反對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

正文

 1930年11月,蔣介石令其第10軍軍長、“湘鄂川邊區清鄉督辦”徐源泉,指揮 4個師又 7個旅的兵力,採取分區重點圍攻、步步為營、逐步清剿的方針,組織對湘鄂西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並把重點置於洪湖蘇區。“圍剿”預計分3期:第1期以江北的潛江、沔陽、監利地區為重點;第2期以江南地區為重點;第3期向湘鄂邊蘇區進攻。從11月上旬起,國民黨軍開始向洪湖蘇區進逼,至12月下旬,進占了南縣、華容、監利、潛江、沔陽等縣城。
這時,湘鄂西蘇區的主力紅軍第 2軍團,正在長江以南的津市、澧縣、石門地區作戰。中國共產黨湘鄂西特別委員會決定,集中由江北、江南各縣游擊隊編成的江左軍、江右軍和赤色教導軍,利用洪湖地區複雜地形,開展游擊戰爭;將紅 2軍團返回洪湖蘇區的部隊約1000人組成新 6軍(不久改編為獨立團),作為反“圍剿”作戰的骨幹力量。
1931年 1月1日,徐源泉以5個多旅的兵力,由潛江、仙桃、監利等地出動,發起第1期“圍剿”,企圖消滅江左軍於柳家集、瞿家灣地區。江左軍在赤色教導軍配合下,利用湖泊條件,運用夜襲、伏擊、圍困等戰術打擊國民黨軍。隨後,江左軍一部在洪湖蘇區內堅持鬥爭,大部兵力轉到蘇區外的沙湖、刁汊湖等地開展游擊戰爭。與此同時,紅軍獨立團和江右軍,為配合江左軍反“圍剿”作戰,在華容縣境殲國民黨軍 1個營又兩個連,並收復華容城。
3月1日,國民黨軍以 3個多旅的兵力,向洪湖蘇區江南地區發起進攻,開始第 2期“圍剿”。藕池、石首等地相繼失陷。在此情況下,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決定,組織江南江北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力爭保住江南的蘇區,恢復江北的蘇區。據此,紅軍獨立團北渡長江進入洪湖地區,江右軍一部進入洞庭湖西岸開展鬥爭,一部撤至華容縣東山地區。3月下旬,國民黨軍進占華容、焦山河、調弦口等城鎮,接著向東山地區進攻。江右軍在給國民黨軍以打擊後,撤出東山地區轉移到江北。北渡長江的紅軍獨立團,在江左軍配合下,四次攻占朱河,兩次攻占峰口,共殲國民黨軍 1個團大部和 1個營,擊潰其1個團,江北的蘇區大部恢復。4月間,獨立團擴編為紅軍第3軍第9師,並組建湘鄂西警衛團、教導團、沔漢獨立團。接著,紅軍即向國民黨軍發起攻勢作戰,先後在老新口殲國民黨軍兩個營,擊潰其兩個團,收復龍灣、熊口、汊河口、大豐口等地。在反“圍剿”作戰中,湘鄂西紅軍和蘇區的創建人之一周逸群犧牲。
這時,徐源泉部相繼調往長沙,其第 3期“圍剿”未能按預定計畫實行。紅軍乘機向江陵地區之國民黨軍發起進攻,6月接連在三官殿、沙崗、普濟觀、郝穴、汪家橋等地共殲國民黨軍2000餘人,繳獲各種槍1000餘支。至此,江北的蘇區除監利、沔陽、潛江等縣城外,已全部恢復;江右軍在江南也恢復了東山地區。
9月,國民黨軍以兩個師又1個旅的兵力,向洪湖蘇區的江南地區發動新的“圍剿”(洪湖蘇區人民稱作第三次“圍剿”),重點是進攻華容縣之東山地區。在這個地區堅持鬥爭的游擊隊和紅軍第25團,在給國民黨軍以打擊後,突圍轉至江北。不久,又組成江南遊擊大隊,經過艱苦鬥爭,到年底,逐步恢復了江南的蘇區。同年10月,紅3軍(由紅2軍團改稱)由鄂西北轉戰回到洪湖地區。1932年春,紅3軍向襄河以北地區發起攻勢作戰,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取得了龍王集、文家墩等戰鬥的勝利,共殲國民黨軍6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洪湖蘇區發展到襄河以北的京山、應城以南地區。
1932年6月,豫鄂皖3省“剿共”總司令蔣介石,令其左路軍總指揮徐源泉指揮10餘萬人,組織對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在國民黨軍即將發動“圍剿”的情況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根據中共臨時中央的訓令,決定紅 3軍進到襄河以北的京山、應城、皂市之間地區,尋機作戰。7月初,紅軍進到京山城附近,並以一部圍攻該城守軍。7月中旬,國民黨軍開始進攻,並以3個師合擊紅軍。紅軍撤圍京山,於 7月下旬從馬良附近西渡襄河,8月13日襲入草市殲守軍500餘人,攻沙市不克,遂撤到龍灣、熊口地區。國民黨軍占領襄北地區後,隨即向洪湖地區發起進攻。8月中旬,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決定,以紅3軍主力進入襄北地區打擊敵人,紅7師和地方武裝固守洪湖蘇區。紅 7師等部在府場、楊林等地的作戰中,遭受較大傷亡,師政治委員魯犧牲。9月上旬,紅 7師撤離洪湖中心區,轉至襄北地區。至此,湘鄂西蘇區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10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撤出洪湖蘇區轉到鄂北大洪山山區。
湘鄂西蘇區反“圍剿”湘鄂西蘇區反“圍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