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名由原來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肖克將軍題寫,又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軍區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張家界市區中心,解放路41號。它是中宣部公布的第二批100個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圖)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名由原來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肖克將軍題寫,又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軍區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張家界市區中心,解放路41號。它是中宣部公布的第二批100個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之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始自1933年冬,迄於1996年春,以湖南的大庸桑植龍山永順為中心根據地,革命活動區域達31個縣市。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撤離湘西開始長征,於1936年2月在貴州大定成立川滇黔省委,結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光輝的歷史。

紀念館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庭院面積1200平方米,院內有蓊鬱的常青樹,常開的鮮花,潔淨的石板塌,清新怡人,寧靜蕭穆。

三棟舊址均按原貌修復。東頭是賀龍任弼時曾住過的臥室;西頭為省委禮堂,當時的省委擴大會、省直各部門會議均在此召開;北面是三大機關的辦公室,當年的紅色的司令部。

南面是紀念館主樓,陳列著大型歷史圖片和100多件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鬥爭史,反映了根據軍民英勇奮戰,艱苦卓絕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紀念館建館七年來,已接待國內外觀眾十餘萬人次。前黨和國家領導人汪東興廖漢生王恩茂等回到舊址追憶往昔,國務委員李鐵映、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陳錦華等來此緬懷先烈;陶漢章張震等將軍在這裡追尋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城鄉學校的中小學生都在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許多單位的新賞宣誓儀式在此舉行;光榮入伍的新兵從這裡踏上保衛祖國的征途。

半個世紀以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光榮歷史一直激勵著蘇區人民的革命獻身精神和建設新中國的豪邁熱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不僅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而且激勵著廣大民眾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榮傳統,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不竭奮鬥。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

(圖)舊址舊址
(圖)舊址舊址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位於湖南省永順縣塔臥鎮,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賀龍、任弼時、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精品線景點之一。舊址現保存有省委、省政府、省軍區、紅四分校、省委黨校、無線電台、兵工廠等,整箇舊址共6000多平方米。

概述

(圖)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已納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景點。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城
區解放路,距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30公里。1934年,為發展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長征,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肖克、王震等率領紅二、六軍團發動湘西攻勢,解放大庸(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在城內建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開創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5年,鑒於中央紅軍已經勝利到達陝北,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征,途中改稱紅二面軍,並勝利到達陝北。該館為四合院建築,東頭是任弼時、賀龍、肖克舊居,南面是展覽陳列廳,西頭是湘鄂川黔省委禮堂舊址,北面是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各部門辦公室舊址。
這裡原系民國7年(公元1918年)芬蘭牧士建的天主堂,3棟共15間木結構平房,四周有磚牆環護。1934年11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蕭克、王震等領導下,一舉解放大庸縣城,於26日成立臨時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內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31個縣的反圍剿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封建勢力,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為緬懷先烈功績,弘揚革命精神,中共張家界市永定區委和區政府於91年夏發動募捐修復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並新建紀念館,於1993年12月26日落成開館。

(圖)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紀念館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東頭是三堵矮牆圍著的一棟木平房,三間小屋曾住過任弼時、賀龍、蕭克,黑漆桌上的桐油燈作證,一代英傑曾在這裡徹夜運籌。西頭是可容納200餘人的省委禮堂,當時省委擴大會和省直各部門的會議均在此召開,現已闢為將軍館,166位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留下英雄足跡的新中國將帥的照片掛滿牆壁。紀念館大門左右,一字排開11間辦公室,當年3大機關13個直屬部門均在此辦公。庭院正中是根據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鑿制而成的一尊雙人石像,小紅軍抱著高過頭頂的步槍,依偎在橫吹短笛的老紅軍膝頭,似在入神地傾聽。雕像後面是紀念館主樓,內設三個展室,陳列著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革命文物,再現了根據地的光輝鬥爭史,反映了根據地軍民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和高尚情操。蕭克將軍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第一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初創
193年11月,由於王明“左”傾路線錯誤和敵人的大舉進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紅三軍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賀龍、關向應的領導下不得不轉戰鄂川邊。
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聽湖北鹹豐大村召開會議,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邊新蘇區”。此後,紅三軍在湘鄂川黔邊轉戰,尋找立足點。
1934年5月,紅三軍西渡烏江,進入貴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貴州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在黔東創建根據地。7月21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黔東根據地的建立,為紅二、六軍團會師和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二部分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全面形成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經過艱苦轉戰,進入黔東,24日,與紅三軍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兩軍團聯合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
紅二、六軍團會師後,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與建立湘鄂川黔邊根據地,決定發動湘西攻勢。
1934年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四川南腰出發,向湘西挺進。11月7日,攻克永順縣城,湘敵何鍵急令湘西軍閥陳渠珍派兵堵剿,陳糾集三個旅,約一萬人的兵力向永順撲來。紅軍決定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永順縣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萬坪地區設伏。16日黃昏,尾追之敵進入伏擊圈,我軍奮起痛擊,殲、俘敵3000餘人。我軍乘勝追擊,24日占領大庸、桑植。12月7日,進擊沅陵,17日包圍常德,攻下桃源。
由於湘西攻勢的勝利,促進了新區工作的發展,紅二、六軍團控制了永順、大庸、桑植的大部和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縣的一部,並占有大庸、桑植、永順等縣城,開闢了湘鄂川黔邊根據地。
第三部分 根據地省委的成立並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鬥爭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電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向應、夏曦、王震、蕭克及張子意劉士傑(後叛變)、周玉珠為省委委員,同時成立省軍區,賀龍為軍區司令員,任弼時為政委。還成立了省革命委員會,賀龍為主席,夏曦、朱長清為副主席。至此,以大庸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蘇區省委成立之後,即著手領導開展建黨建政、土地革命和擴紅等項工作,同時還進行了必要的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建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動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第四部分 反圍剿的激烈戰鬥
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紅軍的主動出擊,給國民黨政府造成了新的威脅,蔣介石驚恐萬分,下令調集湘鄂兩省的軍隊,集中了11個師又4個旅,共40多個團,約11萬人的兵力,編成6個縱隊,在地方保全團的配合下,對根據地發動“圍剿”。
針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我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嚴陣以待。1935年1月,敵軍向根據地進攻,我紅軍主力班師大庸休整。2月上旬,紅軍在慈利設防正面阻擊郭汝棟縱隊失利,在大庸被李覺部乘機侵占。紅軍回師在大庸後坪雞公埡設伏再打李覺部縱隊失利,郭汝棟縱隊乘機占領桑植。兩個月的反“圍剿”作戰,由於對中央軍委指示的“實行運動戰,選擇敵人弱點,在運動中各個擊破之”的作戰方針理解不深,而是從正面迎擊敵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據地不斷縮小,紅軍處境日益困難,二、六軍團領導決定向北轉移。4月12日,紅軍從塔臥、龍家寨向北撤退。這時,鄂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旅進駐陳家河與我軍遭遇,該敵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紅軍抓住戰機,於14日予以全殲。敵師部和第一七上旅慌忙逃竄。次日紅軍又在桃子溪地區,將南逃之敵第五十八師師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殲,乘勝收復了桑植縣城。紅二、六軍團因形勢二轉,決定放棄北撤計畫,仍留原地堅持鬥爭。4月下旬紅軍主力東進,攻占江埡,紅軍主力又西雲湖北,在鹹豐忠堡殲敵第四十一師,活捉敵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8月3日,紅軍設伏於板栗園殲敵八十五師師部和兩個團,擊斃敵師長謝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舉擊潰陶廣縱隊10個團。至此,湘鄂敵軍被迫轉入防禦,敵軍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圍剿”遂以失敗告終。8月下旬,紅二、六軍團主動出擊,先後占領石門、澧州、津市、臨澧等縣城,根據地和紅軍進一步擴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根據地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已擴大到東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陽,西北至湖北鹹豐、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鶴峰,加上黔東和鄂川邊兩個游擊區,人口約200萬。紅二、六軍團發展到4個師12個團,約2萬人。
第五部分 勝利實現戰略轉移
我紅二、六軍團的節節勝利,宣告了蔣介石利用湘鄂兩省敵軍“圍剿”紅軍的計畫已經失敗。蔣介石氣急敗壞,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圍剿”,於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轅,派陳誠任行轅參謀長,代行他的職權,以便統一指揮。宜昌行轅所轄兵力,達22個師又5個旅,130個團,20餘萬人,加上地方保全團隊,共約30萬之眾。
當時,我紅二、六軍團主力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總兵力也只有兩萬多人。在敵我力量相當懸殊的情況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退出根據地,採取聲東擊西戰術,直插湘中,突破敵人的圍攻線後,再轉移至敵人力量較薄弱的湘黔邊,爭取在貴州的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舉行了紅軍突圍誓師大會,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堅持根據地的鬥爭,牽制敵人之外,主力部隊於當晚開始了突圍行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轉戰,我紅二、六軍團於1936年1月進入貴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紅十八師,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也突破重圍,於1月9日到貴州江口與六軍團主力會合。一月下旬,二、六軍主力繼續西征,二月初,占領了黔西、大定、畢節地區,並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從此,結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史。
第六部分 先烈們的豐碑永存
在創建、發展、扞衛根據地和突圍轉戰鬥爭中,我紅二、六軍團指戰員捨生忘死,前仆後繼與敵人浴血奮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紅軍撤離根據地後,國民黨反動派捲土重來,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鎮壓。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我革命幹部、民眾英勇頑強、寧死不屈,表現出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貞,其英名永垂青史,風範長勵後人。犧牲在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的部隊團級、地方縣級的幹部烈士就有53名。
第七部分 老區大庸在中央領導和革命前輩關懷下的巨大變化
60多年過去了,昔日蘇區省府大庸,自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全會以來,舊貌換新顏,尤其是開發旅遊,張家界奇山異水大放光彩,使這裡發展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領導頻頻蒞臨視察,革命前輩紛紛故地重遊,表達了對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無限深情和建設事業的密切關注。

流傳於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謠

“擴紅一百,只要一歇;擴紅一千,只要一天;擴紅一萬,只要一轉。”十一黃金周期間,這首流傳於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謠在龍山縣再度唱響。遊客們說,有黨史專著《紅軍戰鬥在龍山》提供的詳實圖表、路線、文獻等記錄做嚮導,“紅色旅遊”更震撼人心。

組織機構

田傑同志任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黨支部委員、書記、館長

參觀指南

(圖)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地址:張家界市永定區解放路41號
郵編:427000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聯繫電話:0744-8224430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門票:免費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交通:市區乘蘭色面的車可直達,1元/人;

市區乘大眾或捷達計程車可直達,起步價3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