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漁鼓

湘西漁鼓

湘西漁鼓,湘西漁鼓對於湘西來說屬外來曲種。與當地戲曲、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獨特的聲腔流派。

簡介

漁鼓,

漁鼓漁鼓

又稱道筒、竹琴。簡板,又稱簡子。流行於湖北、湖南、山東廣西等地區。宋代已出現,見蘇漢臣所繪《雜技孩戲》畫面中(《中國音樂史圖鑑》IV—9)。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

湘西漁鼓對於湘西來說屬外來曲種,據永順縣著名藝人劉海之師黎蘭庭(1885—1949)的從藝史看,漁鼓於十九世紀末就傳入永順縣境;瀘溪漁鼓:《瀘溪縣誌》載:民國十四年浦市桐木壠祝壽雲在浦市街頭打漁鼓,演唱《三門街》《小五義》等曲目;保靖漁鼓,根據藝人張本勝介紹:民國初年,川東漁鼓藝人徐金鵬,曾數次來保靖獻藝,並收徒一名;龍山漁鼓:據藝人倪紹志、王榮耀介紹,漁鼓是由常德石門藝人陳發龍(綽號“爛棉絮”)從四川帶入龍山里。

漁鼓流派

各路漁鼓源流不同,又與各地戲曲、民間音樂融合,而形成各自的聲腔流派。龍山、保靖、花垣等縣比較接近,皆由四川流傳而來;瀘溪、吉首“辰河高腔”盛行,漁鼓藝人多是高腔愛好者,故這一帶“漁鼓”有高腔韻味,獨具一格;永順縣有漁鼓有東、南兩個支派,東派以靈溪、顆沙兩鎮的著名藝人,人稱“漁鼓王”的黎蘭庭和劉海、宋凡炳為代表;南派以王村、永茂的名藝人李柏雲等為代表。

11
22
3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