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漁鼓

平陰漁鼓

平陰漁鼓起源於14世紀初(1311年),系全真教龍門派傳來的。漁鼓原是道人“唱道情”勸善的一種方式,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伴奏樂器和說書形式。

漁鼓的美麗傳說

平陰漁鼓平陰漁鼓

漁鼓的起源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八仙”過海歸來時,忽見一條金色鰲魚在海上興風作浪,浪花濺濕了漢鍾離的衣服。漢鍾離非常惱怒,於是拔劍斬了鰲魚,並抽出魚骨,蒙上魚皮,製成了一種管狀樂器,取名叫漁鼓。後來王母娘娘壽誕開蟠桃會,“八仙”共赴天庭為王母娘娘祝壽。韓湘子吹玉蕭,呂洞賓擊雲板(簡板),漢鍾離拍漁鼓而歌。美猴王孫悟空惱怒王母娘娘沒有請他參加蟠桃會,便一個筋頭翻到壽堂之上,舉金箍棒就打,正好打在了漢鍾離的漁鼓上,漁鼓被打了個粉碎。漁鼓碎後,漢鍾離尋來一根仙竹,請名匠魯班依樣重新製作,魯班取仙竹中間三尺九寸重新製做了漁鼓。為了防止鼓身炸裂,王母娘娘將她的兩個手鐲箍在漁鼓兩頭,從此,竹質漁鼓便取代了骨質漁鼓。

平陰漁鼓的起源

平陰漁鼓起源於14世紀初(1311年),系全真教龍門派傳來的。漁鼓原是道人“唱道情”勸善的一種方式,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伴奏樂器和說書形式。清末民初,平陰漁鼓發展到鼎盛時

朱世年在演唱朱世年在演唱

期,湧現出雅號“獨霸山東的小胡椒”李何君等眾多著名漁鼓藝人藝術影響從平陰不斷向外延伸,一度曾廣泛流傳於魯西、魯南、魯北等地。文化大革命期間,平陰漁鼓作為“四舊”被封殺。平陰漁鼓第十八代傳人邢永勝(平陰縣平陰鎮南門村人)在“文革”中被批鬥迫害而死,第十九代傳人朱世年受迫害入獄。改革開放後,朱世年重出江湖,拎起他心愛的漁鼓開始了“跑坡”說書生涯。那個年代他在農村、廠礦、集市和物資交流會、廟會上經常演出,有幸還被邀請到廣西演唱了六十多場次。多少年來,朱世年與漁鼓相依為命,獨撐著這塊曲藝陣地,經常參加消夏文化活動、節日文藝活動和上級舉辦的曲藝比賽。1996年在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曲藝比賽中,他演唱的《勸世良言五字歌》榮獲銅獎。2001年在首屆濟南市農民文藝會演活動中,他演唱的《捐款》獲得二等獎。

漁鼓的製作與唱詞

漁鼓是用兩端同等粗細的竹筒或塑膠筒製作,筒兩端鑲兩個銅箍,鼓面是用蟒皮或豬護心皮、豬膀胱皮加工炮製而成。簡板用檀木或紅木製作。演出時一手擊鼓,一手打簡板。漁鼓的唱

朱世年在演唱朱世年在演唱

腔有一定的模式,一般有“大官腔”“小官腔”“塞腔”“披掛服”等等。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式,講究合轍押韻唱,多為一韻到底。韻律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鳳凰三點頭》《跺板》,唱起來趕板奪詞,充滿激情,不但能唱出意境,還要唱出人物性格,使聽眾不但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要聞其聲如見其人。“白口”類似評書,說起來聲音宏亮,吐字清晰,語言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漁鼓書”中的“贊”(貫口)有《兵器贊》《武功贊》《人物贊》《風雨雷電贊》等,說起來語言連貫,跌宕跳躍,猶如高山流水。漁鼓書中的“歌”和“賦”例如《過街段》《堂台子》《金殿賦》《美人賦》等,都是藝人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演出時主要是靠藝人隨機應變,臨場發揮“現掛”把這些“歌”“賦”融入鼓書中演唱出來。演唱的曲目多是《包公案》《劉公案》《小八義》《大八義》《七俠五義》《響馬傳》等傳統曲目。解放後許多藝人根據形勢需要,自編自演了《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和戰地宣傳節目。曲藝評論家曾評價漁鼓是文藝界的輕騎兵,它在傳播民族文化,說唱歷史故事,謳歌民族英雄,鞭撻醜陋邪惡,弘揚民族精神,陶治人們的情操,激發愛國情感,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諸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演奏形式

“平陰漁鼓”屬柴門“大官腔”寒韻調,唱腔有一種蒼涼、艱澀之感。擅長演唱悲劇故事,漁鼓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開場白”,說起來要合轍押韻,柳揚頓挫,調起觀眾的情緒,唱起來要充滿激情,如行雲流水,不但要唱出意境,還要唱出人物性格,使聽眾不但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要聞其聲如見其人。“漁鼓”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式,唱詞講究合轍押韻唱多為一韻到底。“漁鼓”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五鼓三板》、《鳳凰三點頭》、《跺板》。

“平陰漁鼓”是由一人獨立表演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表演時演員左手持簡板用左臂自然彎曲懷抱“漁鼓,鼓面向下,右手中指和無名拍擊打鼓面。“平陰漁鼓”中的說“白口”類似評書,說起來要聲音宏亮,吐字清晰,語言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漁鼓書”中的“贊”(貫口)例如:《兵器贊》、《武功贊》、《人物贊》、《馬贊》、《風雨雷電贊》、《轅門贊》、《筆贊》等,說起來要語言連貫,跌岩跳躍,猶如高山流水。“漁鼓書”中的“歌”和“賦”例如《過街段》、《堂台子》、《監獄瓤子》、《金殿賦》、《披掛賦》、《美人賦》等,都是藝人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演出時主要是靠藝人隨機應變,臨場發揮“現掛”把這些“歌”、“賦”融入“書”中演唱出來。過去漁鼓藝人演出多在廟會和集市上撂地攤演出,農閒季節也串村演出,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喜愛。

危機

平陰漁鼓,與長清落子的命運基本相同的平陰漁鼓,眼下能演唱的只有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的朱世年。朱世年很想開師授徒,收了個徒弟沒學多久就跑了。他的兩個兒子又不願學,這項傳統曲藝也有失傳的危機。

後繼乏人

平陰漁鼓已經在當地流傳了上千年,雖然深受老百姓喜歡,但在傳承發展中遇到了難題,如今平陰漁鼓唯一的傳人朱世年年近70歲(傳到朱世年手裡已經是第十九代了),還沒有收到可意的徒弟,這種藝術形式瀕臨消亡。眼看著這千百年傳下來的藝術就要後繼無人,實在讓人心痛。因受人們觀念和認識所限,除部分精彩鏇律和唱段被創作花鼓音樂採用外,其餘大部分內容(包括表演技巧),樂器製作工藝,演奏、傳統曲目腳本等早已無人繼承,即將失傳。據調查,現有活在的民間老藝人僅張國泰、趙光儒等3人,已年逾古稀。張國泰本人也雙目失明,且孤身一人,靠沿途賣唱、乞討為生,生活十分艱難。可值得慶幸的是,平陰漁鼓2006年被濟南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挖掘、整理、傳承、發展這一曲藝形式帶來希望。

價值

“平陰漁鼓”伴隨著歷史的沿革已傳承了七百多年,在其發展歷程中,它能夠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充分說明了漁鼓在人民民眾中有著廣泛深厚的基礎和影響力,人民民眾喜愛這種樸實無華,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民間曲藝說唱藝術。千百年來,一代代漁鼓藝人用這種曲藝形式,傳播民族文化,說唱歷史故事,謳歌民族英雄,鞭撻醜陋邪惡,弘揚民族精神,陶冶人們的情操,激發愛國情感,盡情的演繹著古書今世,漁鼓書曾在外敵入侵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一部《岳飛傳》鼓舞了不知多少中華好男兒投軍報國、浴血疆場,普寫下壯麗篇章。“漁鼓書”不僅豐富了人民民眾的生活,滿足了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要求,而且為傳播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漁鼓書”在歷史的發展進步中具的重要的歷史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