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

清議

公正的議論.“清議”,《辭海》的解釋是“公正的評論。古時指鄉里或學校中對官吏的批評”。千萬不要以為這種清議只是一種發發牢騷的民間輿論,實際上它對中國古代官場的政治運作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被清議褒揚的人往往為萬民傳頌,而遭受清議批評的人則往往仕途蹇滯,難得升遷。因此,古人對清議非常在意,東漢末的朝臣甚至以得一善評為榮。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詞目:清議
拼音:qīng yì
基本解釋:公正的議論
英文翻譯principled criticism
出處:其犯鄉論清議、贓污淫盜,一皆蕩滌。——《南史·宋武帝紀》

詳細釋義

清議,即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為官者一旦觸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里,不許再入仕。 這是庶族與 士族鬥爭的產物。
清議禁錮之科的設定從政治上來說是為了適應庶族遏制士族而設,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 封 建家族關係,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用。
【又】清議,對時政的議論;社會輿論。

東漢清議

清議與黨錮之禍
清議最早出現在東漢後期。當時士大夫階層出現了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善於品評人物之人,被視為“天下名士”他們對人物的評論可左右鄉閭輿論,因而影響士大夫的仕途。當時政治腐敗,這種品評人物之風被稱為“清議”。具有一定激濁揚清的作用,但是士大夫因此而沽名釣譽,“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東漢時代最著名的清議運動為太學生清議。安帝以來,農民暴動四起。太學生認為宦官外戚的統治是引起民怨,招致王朝衰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力圖以清議的手段打擊宦官外戚勢力,挽救東漢政權。
太學生最推崇的是 李膺陳蕃王暢等士大夫。因而清議他們說“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甚至,將與李膺郊遊稱為“登龍門”。太學生此舉引發了著名的 黨錮事件。而黨錮事件發生後,太學生與正直士大夫並未被嚇到,清議運動更為高漲。一些士大夫甚至主動提出要與黨人連坐,一同接受禁錮。

示例

《藝文類聚》卷二二引 三國 魏 曹羲 《至公論》:“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
晉書·傅玄傳》:“其後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盈於朝野,使天下無復清議。”
顧炎武《日知錄·清議》:“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於清議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 東漢 後期,封建統治階級越來越腐敗,農民起義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識分子中間,也對當權的統治者不斷地發出抗議,形成一種社會輿論,叫做‘清議’。”

典故

東漢後期,宦官專政不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壟斷了仕途。這時的選舉、徵辟(bì閉),都要按照他們的愛憎行事,這就嚴重地侵奪了士人的上進之路。這一時期,太學生已發展到三萬餘人,各郡縣的儒生也很多,他們上進無門,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hē核)公卿,裁量執政。”這就是所謂的“清議”。
所謂“激揚名聲,互相題拂”,主要是比較廉正的官吏、士人、太學生等互相標榜。如說:“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所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主要是批評宦官專權亂政。如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樣的議論自社會流入太學,太學生以郭泰為首,奉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蕃為領袖,公開與宦官集團相對抗。
清議在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激濁揚清的作用。

代表人物

李膺李膺
李膺(110-168),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舉孝廉,歷任青州等地太守,轉烏桓校尉,徵度遼將軍。後為河南尹,與太學生郭泰等交遊,反對宦官專擅,糾劾奸佞。在太學生的心目中,他是“天下楷模”,凡受到他的賞識,皆被譽之為“登龍門”。延熹九年(166年),他捕殺交通宦官的張成,史稱“張成事件”,為引起黨錮之禍的直接導火線,他也因此被捕入獄。次年雖獲釋,然仍終身禁錮,不準為官,而聲譽更高,士子稱他為“八俊”之首。俊者,言人中之英俊。靈帝即位,竇武輔政,引他為長樂少府。不數月,武為宦官所害,黨禍再起,他被下獄拷問致死,妻子徙邊,父兄及其門生故吏並遭禁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