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半夏

清半夏

清半夏,又稱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為生半夏用白礬加工炮製後入藥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宜用於體弱多痰、寒濕較輕者。別名:地文,水玉,清半夏,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蠍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老和尚頭,野芋頭,天落星等。【來源】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用法用量】5-9克,宜制用,水煎服;或入丸、散。【禁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基本信息

藥材性狀

清半夏植物形態-半夏清半夏植物形態-半夏

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

去淨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緻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粉末嗅之輪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基本內容

【藥材名稱】

清半夏清半夏

通用名:清半夏。

別名:地文,水玉,清半夏,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蠍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鷓鴣,老和尚頭,野芋頭,天落星等。

【來源】為在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脾、胃經。

【用法用量】5-9克,宜制用,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反烏頭。

製作

礬泡

清半夏清半夏

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的礬溶液浸泡,至內無乾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乾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藥典

85》)。

礬煮

取揀淨的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後再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乾,燜潤後切片,晾乾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14.5kg(《藥典63》)。

礬醃

取原半夏,篩去粉末,大小個分開,擇淨雜質。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醃。取淨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於容器內,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後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將鍋內入清水,加熱至沸,倒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煮沸後,再加文火緩煮,用鏟隨時攪動,煮至2-3小時後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攤開烘乾或曬乾。擇淨雜質,用粉碎機打成顆粒即得。每淨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白礬、麵粉制

清半夏清半夏

取揀淨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

日換水1-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時,移置鍋內加白礬與水煮透;或再加麵粉拌勻,取出,製成團,略晾後,切片0.3mm厚左右,乾燥(用時篩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礬60-90g,麵粉適量(《河南》)。

礬、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礬及熱甘草水及生薑泡7-10天后,蒸約8小時,至無白心,晾冷,燜1-2天,切魚鱗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1kg,甘草2kg,白礬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換水2-3次),換缸,鋪1層半夏,1層生薑、明礬,至缸將滿時放入清水,1個月後傾出,換水洗2次,再將甘草破開,摻入半夏蒸透,傾出,晾風,隔2天后,裝入硫黃櫃內熏1夜,稍去水氣,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薑7kg,甘草3kg,白礬10kg(《集成》)。

功用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10版中國藥典新增藥材及飲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已由衛生部2010年第5號公告頒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執行。本版藥典與歷版藥典比較,收載品種明顯增加,其中新增藥材及飲片65種。本次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信息模組、圖片、內鏈等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